APP下载

任务驱动型作文“背友纠结”模拟实战

2023-04-29姜有荣

关键词:赞美当事人道德

姜有荣

热点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内容与助人为乐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关,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获得更深刻的认知。李行的“纠结”是材料的关键点。他开始是自然且坚定的助人为乐者,同学的建议和父母的劝说未能动摇其助人的决心。他变为“纠结者”的原因复杂:“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这是重要的外因;对同学、父母的建议缺乏全面思考和合理接受的意识,对助人为乐的行为缺乏更理性的认知,对来自外界的评价(道德绑架)缺乏自我解绑的意识和能力(囿于“聚光灯效应”,甚至自我绑架)等,这些是重要的内因。考生可据此确定写作的内容,也可综合立意。

佳作范例一

莫为烟云扰,泰然踏莎行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单一函

亲爱的李行同学:

见字如晤。徘徊于这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人生路口,也许你正烦扰,无处排遣。我虽愚拙,但见此种种,尤愿将所思付诸笔端。依我之见,唯有从世俗风暴中突围,抱持本心趋行,方能破除身外“圭臬”,且行且歌而去,行善,扬善。

每每在书声琅琅的清晨与黄昏,透过书本的罅隙看向窗外,你和好友的身影便映入眼帘。你对那位身患肌无力的同学的友爱,正印证了勃朗宁对大爱的称颂“地球无爱则犹如坟墓”。媒体的纷至沓来,赞美的如山堆叠,亦是对你善行的肯定。

然而,诸如此类“浮名”成了你生活的囚笼,导致你日常失序,快乐离席,深陷道德绑架的泥沼而无法脱身。你为名所累,不敢请假、犯错,甚至心理压抑。可能你会慨叹命运的不公,但在羊群效应下,被莫衷一是的观点任意评判是每一个个体都绕不开的。

既已至此,你也许会发问,那该如何昂扬地走出眼下困境呢?我想,你断然不会放弃行善,这不仅出于亚圣所言“怵惕恻隐”的共情力,而且也是你长久友好心意的绝佳证明:毕竟行善一事,本无过错。同样,也请你以一颗同理心去揣度同学们吧,让大家于行善处,为自我寻觅一份心安,何乐而不为呢?父母对你说,做好事,当有度。或许你会将其误解成是在指责你浪费学习时间,其实不然,他们亦是以关心你为出发点,从家长的视角劝诫你,爱护你。由是观之,面对身畔的劝告,面对纷扰的荣耀,只有放下介怀,保持对外界声音的应有判断力,你我方能不为世间烟霞所迷,从容不迫,向光而行,敞亮心怀,播撒善意。

掩卷深思,忆事悟理。黑格尔有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经此番历练,料想你定已于得失之间阅尽世间百态,又见人生盛景。可在日后几十载光阴里,仍需莫忘来时之路,才能知晓向何而行。何以让袁隆平“喜看稻菽千重浪”?何以让南仁东“毕生致力天眼铸”?何以让中国航天人“九天揽月携月壤”?你要知晓,他们都摒弃了尘杂万千事,坚守初心,才成就了“手把红旗旗不湿”。在此,我诚挚祈愿,你我皆能在这拾级书山的登顶之时,坚守本心,敢于同风起,乐于踏莎行,莫为红尘所扰,无惧路遥马急!

正如我的名字“乐之”、你的名字“行”,如若我这粗朴浅陋的劝慰能让你我皆有所启,乐之行之,那么,无论是朝霞还是傍晚,由少年行至古稀,我们都能莫为烟云扰,泰然踏莎行,可喜不必忧!

此致

敬礼!

你的同窗:赵乐之

2023年9月11日

点评

这封信既能“动之以情”,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其分析涉事各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以理顺其心绪;更能“晓之以理”,亮出“保持自身判断力”“坚守本心”两招,拨开当事人眼前迷雾,以坚定其心意。因为在情在理,故而这封信春风化雨,点点入土,句句入心。

佳作范例二

勿让过度赞美成为道德绑架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 徐 滢

当赞美走向了它的背面,不禁令人深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赞美?又该如何表达赞美?

高三学生李行默默无闻的善意被媒体报道后,他被塑造为一个道德模范。铺天盖地的赞美并没有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相反,这些赞美恰似无形的绳索,将李行架在道德神坛上,助人的快乐消散,同学的友善消散。

李行一人,孤独地站在神坛之上。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原以为的赞美却化成当事人的不安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赞美,它可以令人愉悦并积极地自我肯定,而当赞美的量变临近“质变”的限度,赞美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由温润人心的清泉变成了绳索、囚笼和令人不敢跌落的神坛。

进一步思考,过度的赞美为何会产生反作用?在李行的事件中,原本是对纯洁友情和无私人性的赞美,经宣传后却变成了李行身上的一张标签,而这标签再经如此社会性的评议便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身上,成为“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事实上,媒体与外界的赞美本身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宣传却在冥冥之中缠起了“道德绑架”的巨缆,让当事人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回归人性,当赞美具有了社会评议的强大功能,它让人既可以成为焦点,也容易被群体性力量淹没。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有这样的表达:“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是永恒的,而人无完人,过度的标榜与神化将会使其与大众分离,观者的心态也会转向“眼看他楼塌了”的等待,这是一种双向的伤害,而它的本源,也正是那潮水般的赞誉。严歌苓说:“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一切问题都有解决之道。”是枝裕和如是说道。反思这种令人无语而遗憾的事件时,不仅要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作为群众的“喉舌”,媒体应客观冷静地报道,勿让赞美演变成道德绑架;谨慎地评议,警惕过度宣传给当事人带来巨大压力。于观者而言,要始终葆有内心的善意,抵制负面心理的作祟。最重要的,对于每一个被赞美的人而言,应树立正确的认知,保持内心的“自适”,积极看待他人的赞美,不因外界的纷扰而动摇自己的初心,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唯有构建这样的赞美评议体系,各方主体都葆有一份理性与尊重,才能让赞美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由此观之,我们需要把握好“适度原则”,合理地表达赞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善意发光,让好人敢于行好事,让社会更加温暖和谐。

点评

本文的功力在于多维思辨。作者不仅能全面分析问题,从两个维度剖析过度赞美产生的双向伤害——让当事人陷入困境,让观者扭曲心态;而且能统筹解决问题,从三个维度构建起理性赞美评价体系——媒体客观冷静报道,观者始终葆有善意,当事人树立正确认知。见深而识广,令人叹服。

猜你喜欢

赞美当事人道德
我不喜欢你
远离否定式赞美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赞美骨髓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