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林万东”VS刘秀祥
2023-04-29
素材A
从清华园启程,下一站远方!
你是否曾听说过林万东这个名字?他是一名来自云南的贫困考生,2019年高考考取理科713分,被清华大学录取。他的故事曾在网上引发轰动,许多人为他的奋斗故事而感动。但是,你知道吗?他最近又做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放弃北京的高薪和发展机会,以选调生的身份回到家乡基层工作。林万东说:“我想回到我的家乡去工作,为我的家乡做点事情。”
素材B
刘秀祥:大山深处的筑梦人
刘秀祥,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的一名教师。从教以来,他始终把家访作为工作的“必修课”,不断走进学生的家里,走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相信读书的力量。他走遍望谟县的村村寨寨,骑坏了8辆摩托车,被拒絕过、被狗咬过、摔伤过,但他从未放弃。
2001年,刘秀祥带着失去生活能力的母亲去县城求学,放学捡废品,周末打零工。面对异常艰难的生活困境,他没有气馁,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他要靠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大山。2012年,刘秀祥大学毕业,当他面对大城市企业给出的优厚待遇时,却选择了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深知,家乡的孩子们更需要他。
素材解读
“树高千尺,也离不开根。”大山里长大的林万东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体现出的是一位懂得反哺之恩的清华学子对家乡的一片赤子情意,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和奉献精神。
刘秀祥大学毕业后又重回大山,回到家乡去从事教育,结合自身的经历去引导孩子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他曾在井底仰望过天空,现在他甘愿成为井中的梯子。从当年的“孝心大使”到如今的“爱心大使”,他努力把爱延伸到更多人身上,为落后的大山和大山里的孩子带去希望和重生。“我们怎样,未来的中国就怎样”,刘秀祥始终相信,有信仰的人一定会发光,所以他就坚定地做一束光,传递温暖、照亮他人。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反哺家乡的。彝族小伙立克拢拢回乡养牛,带着乡亲们蹚出小康路;“90后”袁小梅到老家发展养蜂产业,带动周边村寨找到支柱产业;苗家女孩施林娇大学毕业直播家乡风景风俗,助当地特产走出大山……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本事回来”,实现了自身梦想,也收获着奉献家乡、共同致富的“双赢”“多赢”。今天的“大山”处处都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主动回归,不仅将拥抱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其所发出的光热、带来的改变更会超乎想象,持续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你育我长大,我助你发展”——“大山的孩子”走出去又返回来,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期待更多人与家乡一路同行,站在田埂上拥抱未来,描绘出最美的奋斗图景。
适用话题
教育、榜样、奋斗、力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