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诗”乐园
2023-04-29张妍琳
张妍琳
花力气“咬文嚼字”
想想我们都是怎样学习古诗文的?是不是像“老学究”一样摇头晃脑,念叨着那些拗口又难懂的词句?还得背下某些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和用法才能理解分毫。日日新“小诗人”的语文课则大不相同,他们精细解析文字,学习字的演变过程、含义变化、延伸义等。深刻地认识、学习和理解文字后,他们清晰地掌握了文字表意,不仅能更好地将文字运用到日常交流,也为诗词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孩子们会自己琢磨‘僧敲月下门中,为何用敲比推更好”阿德老师将学生们能够自己玩味文字的美感归功于对文字的深入学习。在她看来,真正搞懂文字,才能理解它背后承载的文化,避免语言表达时词不达意,让诗词输出更加顺畅和自然。
校本教材提供了大量诗歌文本,是“小诗人”们的宝库。久诵成忆,没人组织经典名篇背诵打擂,而是重在体会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从儿歌、童谣到富有哲理性、饱含家国情怀、情感丰富的汉乐府和唐诗宋词,日复一日重复着“老师范读、同桌合作读、同学带读”,在完全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小诗人”不会觉得学习文言文是在学一门新语言,而是一种更简单的表达方式,鉴赏能力也被滋养出来。上半学期还懵懵懂懂,下半学期大家突然就对老师诵读的学生作品有了判断,能说出喜欢哪些表达、哪些语言不够流利,甚至能感受到哪位同学更擅长写诗。
孩子比成人具备更好的观察力,感官系统全然打开,能很好地和世界、自然保持连接,加上无穷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可以做到出口成诗。老师们相信孩子的语言就是诗,“小诗人”也敢开口,乐见自己“脱口而出”就被肯定和赞赏,信任和欣赏的目光点燃了他们内心诗歌学习的火种。
将诗歌作为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是“小诗人”的日常,周知衍在不同学段分别用白话文和文言文记录下了家里的猫。从“我家猫背上有一块白色的毛,就像背着只小白熊。”到“吾家有猫,背背白熊。”用不同文体写同一事物,给她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也让她的灵感有了去处。
踏上那座情感之桥
诗歌是精神世界的密码。对“小诗人”来说,创作从模仿开始,仿写的前提是真正体会和理解诗词。老师们抓住了“情感”这个命门,带他们建立起和诗人情感上的共鸣,真正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课堂上,“小诗人”们学到的不单是诗歌的含义、格律,更包括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彼时的社会文化、人际关系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社会地位和情感状态等,这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诗词传递的情感。
《猫》
吾家有猫,名起奇,时年五岁,好戏激光笔。曰:尔敢不喂猫条。挨揍,遂遣之。常卧于沙发,或曰:“卿之毛散落于此,如何清理。”尝被关于卧室,唤之,呼姐开门,而无人在家,遂怒,便于床。又挨揍,又遣之。
——周知衍
“癖好换,喜好换。弱冠疫情未到头,岁月点点愁。思悠悠,怀悠悠。怀到铃声荡耳边,紫藤攀上楼。”去年网课时,臧广写下这首诗。当时他们正好在学习白居易的《长相思》。教学时,阿德老师带领他们进入诗人的情感状态,感受诗人放手让小妾离开去过自由生活,思念却随着女子路途的渐行渐远蔓延开来。他们联想到枯燥的网课和无法返校的无奈,将相思或注入校园或寄托在同学和老师身上,类比白居易的情感完成了诗词的仿写。当情感贴近诗人,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日日新“小诗人”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真实情感的涌动,这和他们接受的“实战派”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春天百花齐放,他们为花赋诗,不会闷在教室里寻找灵感,而是去公园寻找喜欢的花,把花粘贴在卡片上,在旁边附上自己的诗作。寻花、手工制作、创作诗歌,亲自体验和动手,大家真正与自然和生命连接,写出了情感的暗潮涌动。
情感是诗歌的精髓,人的情感也是多元的。老师希望孩子们能进行真实的诗词创作,坦诚地流露情感,给予了他们强大的包容心。阿德老师举例,有时会看到“着火了,我最先干的事情是把作业都扔进去”这样的表达,她坦言只有接受和容纳孩子觉得作业无聊的心情,才不会让他们关闭真实表达情绪的心门。
“我有自己的节奏”
每个人学习和成长的节奏不同。“不强求成果,拿出放长线钓大鱼的精神,才能走得更远。”老师们总是很淡定。有的孩子语言天赋高,有的启动速度慢,但在老师们看来,只要慢慢积累,他们早晚都会形成自己独到的感受和见解。孩子们不可能对每个题目都文思泉涌,那就用浓郁的诗歌氛围点燃他们的创作欲望。
《什么小鱼空中飞》
什么小鱼空中飞? 会采蜜、小鱼会游泳……”
什么小鱼像条蛇?
什么小鱼变魔法?
什么小鱼尖尖鼻?
飞鱼空中飞,
海鳗像条蛇,
章鱼变魔法,
鲨鱼尖尖鼻。
——朱颜熙
《读经典有感》
前不见牧野,
后不见官渡。
念历史之悠悠,
独惨烈而叹息。
——臧广
美娜老师认为自己是学生诗歌创作的桥梁,教学设计就是在一步步给他们搭台阶。以《什么小鱼空中飞》为例,带领低年级孩子仿写诗歌时,反复诵读文本后,她会引导孩子们思考动物都有哪些本领。“蜘蛛会织网、蜜蜂会采蜜、小鱼会游泳……”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在美娜老师眼中,这已经是诗歌了。接下来,她会让孩子们比照原文本“什么虫儿空中飞”,分析他们说的句子和原句的差异。当孩子们发现,原文本中同时存在地点和技能时,会主动重新思考,进一步仿写,说出“蚯蚓土里爬”的句式。思路被打开后,孩子们开始尝试换主题创作,于是,“小诗人”张乔溪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小汽车能做什么?带着家人看风景。地铁能做什么?又快又稳不堵车。高铁能做什么?拉着乘客飞驰过。飞机能做什么?带着旅客冲云霄。”
“小诗人”的作品不会尽善尽美,甚至会带着几分拙气。但作品属于孩子们,表达情感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小诗人”有选择用词的自由和权利,有人懂得欣赏他们 “不成熟”下的真实和力量,他们的作品不会动辄被老师上手修改。课堂上没有“权威”,他们写得好的词句总是会被看见,老师还会强调这些词句带来的美好感受,在这样的引导下,他们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努力着。
在日日新打造的“诗”乐园中,兴趣激发和情感体验浇灌出一个又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诗意成长,不徐不疾,从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