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战场奋楫逐浪
2023-04-29陶建霖杨晓波
陶建霖 杨晓波
西北演兵场,火力密织、电波纵横,一场联合战役演习激战正酣。
指挥所内,陆、空多维战场态势信息随作战进程同步生成、一网显示。一条从指挥所到任务部队、单兵及武器平台的指挥信息链路贯通始终,为联合作战指挥提供可靠支撑。
“一网打尽”诸军兵种战情态势的背后,凝聚着王道彬和战友们创新攻关的心血。作为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处长,王道彬始终在信息化战场奋楫逐浪。
这些年,为了构建现代战场信息网络体系,王道彬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创新信息系统运用新模式、研究作战信息编成新方法,白天在指挥所和训练场之间来回奔波协调,晚上挑灯夜战研究攻关。
他努力从现代战争中寻找“打赢明天战争”的答案。每年,王道彬都会担纲一两个重大作战问题研究课题,特别是近年来爆发的地区性武装冲突中的信息手段特点、指挥信息系统运用等,都是他乐此不疲的研究内容。为了研究外军某军事行动中的指挥通联问题,他几乎阅读了国内外所有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并反复向院校专家咨询。
研究这项问题前后历时2个多月。其间,王道彬多次推翻重来,反复修改了数十稿。最终,王道彬的研究成果,对我军网络信息体系构建、指挥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安全“保底”等方面提出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议。
尽管已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20多篇,1项理论研究成果获“全军新时代联合作战理论创新二等奖”,但王道彬并不满足。他始终相信,战场是检验需求成果的“试金石”和“显影剂”,“成果行不行,战场说了算”。
战区成立之初,深耕信息领域多年的王道彬敏锐地意识到,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越来越扁平化,构建一个指挥员直通单兵、单平台的指挥系统是大势所趋。
这类系统要建成什么样子、达到何种效果?当时没有任何先例可循。为此,王道彬一头扎进训练场,与特战队员一起训练并组织技术人员观摩演习。他和同事们废寝忘食研讨攻关,梳理相关特情。
历经大半年努力,攻关团队终于收获成果,一套小型化、集成化的单兵综合信息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实战化训练考核检验。
“我们指挥保障的供给侧,要与部队练兵备战的需求侧保持同频共振。”随着战区演训任务不断拓展,王道彬又将目光转向某信息系统升级这一课题。
王道彬带领团队日夜奋战,连续200多天与军地专家反复对接需求、设计功能、试用改进。最后,研制升级的某任务指挥信息系统,成功把以往各军兵种相对独立的专业系统整合为一,打通了指挥所到任务部队、单兵及武器平台的指挥信息链路。该成果随之被推广。
战场是检验成果的试金石。在去年举行的一场联合战役演习中,依托该系统的有效支撑,指挥链路贯通空地,多军兵种末端实现精确指挥。某空中突击力量转场千余公里,直接投入战场,特战队员多路索降直插“敌”指挥阵地。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力量。王道彬,受命参与某联合作战指挥系统研发后,面对一些产品不符合部队需求的实际,他同技术人员一起背着设备穿峡谷、爬山头,现地真切感知战场态势,最终精准提报符合联合作战特点的数百项功能需求数据,为系统功能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解决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战场态势整合、生成问题都是一项难题,许多专家都无计可施。有人劝王道彬不要轻易去碰,他却坚定地说:“打仗的事,再硬的骨头也要啃,再难的险滩也要闯!”
下定决心后,王道彬便带领团队组织网络信息体系攻关,升级改造现有武器装备,开展作战运用专攻精练。然而在攻关过程中,解决单兵和单个武器平台信息融合共享问题成了他们遇到的一个“拦路虎”。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王道彬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将某新型装备控制终端采集到的信号直接接入指挥信息系统服务设备?”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也曾有团队成员质疑,“这事从来没人尝试过,数据能不能引接成功?”但王道彬还是决定试一试。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反复咨询相关部门意见,最终获得研究的“许可证”。
研究过程中,王道彬与团队遇到了由于两种设备数据接口不同,相关数据无法读取的难题。他随即与装备生产厂家对接沟通,专门开发软件用于转化数据,修改数据读取协议等。最终,难题被成功解决,涉及单兵、单个武器的平台信息被叠加到态势图上,实现了多个态势融合生成“一张图”。
紧接着,王道彬和团队成员又迎来一场接一场的检验性演习。他们自上而下构建起指挥信息体系,逐场景、逐链路组织检验演示。最终,该研究成果顺利通过战场检验。
2019年6月,王道彬又一次向“战场”迈进,受命参加某联合作战指挥系统研发。这个系统涉及指挥信息系统定制研发、战场信息网络构建、武器装备平台加改装等多个领域,建设任务艰巨。
在王道彬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今天演兵场上的“千里眼”看得更远、“顺风耳”听得更清……
辛勤付出换来“最美”荣誉。去年, 王道彬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