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研究探讨
2023-04-29洪年
洪年
摘 要: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质量好坏将对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林业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森林资源
当前,在我国的林业发展中,在某些旱区,林业发展遇到了更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行简单介绍,分析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的技术,探讨具体的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推动林业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1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概述
抗旱造林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而进行的造林。根据森林的地理特点和地域特点,结合林区的地理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并进行规划。旱地造林在降水较少、林木成活率低、绿化面积难以扩展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项目的发展。因此,要根据林区的气候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抗旱造林技术是一项在林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价值的基础技术。抗旱造林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一系列的造林活动来达到抗旱的目的。我国人口众多,对耕地的需求很大,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有一些民众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不足,致使我国的林业建设和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旱地造林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林业工程建设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当前林业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资源的储备与利用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生态利益。
2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存在的问题
2.1树种选择问题
由于各区域的气候特征和土壤特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在抗旱造林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在进行选择之前,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依据试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材,以确保苗木的存活率,确保抗旱造林技术的实施。除了要分析客观的环境状况,有关单位还应对其自身进行分析,由于选用的是耐旱树种,所以耐旱能力是选择树种的首要因素。其次,要想节约成本,就必须要挑选成活率高、价格便宜的品种,然后根据本地条件来判断是否适宜,不要盲目下结论。因此,选择合适的树种是干旱造林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干旱造林技术在林业项目中很难取得很好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树种的选择。选用不当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影响我国的林业建设。最后,在选择树种时,要考虑到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比如,外来物种桉树的入侵会导致附近的树木失去营养,导致植物枯萎,干旱植物必须与当地的植物和谐共存,不能因为干旱而破坏原有的植被,这对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破坏,所以抗旱造林应该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
2.2实际操作问题
我国的林业发展较晚,但国家和政府对于林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培养了大批的林业人才,在林业工程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在抗旱造林上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技术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在实际应用中取得很好的结果。目前,我国的抗旱造林技术在实践中的成效并不显著,一方面是技术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实践中的不合理操作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与实际施工人员之间的不准确对接很可能导致技术关键信息的丢失或在种植时出现错误操作。为此,有关单位应重视对于施工技术的培训,加强工艺操作的完备性和准确性,并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对工程的影响。另外,多数项目重视过程,后期却缺乏持续性的治理,造成旱灾森林管理不到位,久而久之,林木病死率就会直线上升,因此,在林业项目中,往往会产生短期的明显效果,但长期效果很差,这也是为什么后期维护工作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实施林业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因为项目实施周期较长,效果较差,监督工作难度较大,对监管工作的要求也较高,造成了监管上的漏洞。
2.3管理模式问题
由于抗旱造林技术并非近几年才兴起,自古以来,造林、抗旱一直是森林治理的主要手段,因而在林业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些旧有的抗旱造林技术管理模式。所以,企业的经营方式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对现代抗旱造林技术有了全面的认识后,企业应当设计出符合其要求的林业项目管理模式,并将其落实到项目中。同时,要强化对于林业项目的管理,不能由于林业项目的高自由度而缺少管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林业项目的实施,从而使其在林业项目中得到充分应用。
2.4水分供给问题
即便抗旱造林技术再好,幼苗的早期也是要有足够的水源作为支撑的。在造林期间,由于没有足够的水分供给,幼苗的存活率下降。因此,在抗旱造林中,水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在抗旱造林前期,一定要有足够的水源。水资源的短缺不但会对项目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5造林作业标准化有待提高
造林工程的建设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由于干旱地区的地理条件比较复杂,对技术要求也比较高。现在很多负责人员都没有把抗旱放在心上,很容易忽视技术上的规范性,这就导致他们所在地区的林业发展很容易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旱地造林技术发展得比较早,因此在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沿用以前的一些老办法。它的技术和管理还不够完善,还没有进行革新,在这个时代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落伍。因此,现代抗旱造林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寻找适合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还必须寻找出与之相适应的林业项目管理模式,必须引起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约束和科学的管理,以提高其工作效率,推动林业事业的发展。
3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主要技术
3.1幼苗抚育管理技术
在干旱条件下,苗木的耐受性和抵抗力都比较弱,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和移植。在育苗、移栽和移植后,要对苗木进行良好的养护,使其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正常生长。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苗木抚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应针对苗木的生长习性,对其进行合理的培育,以保证其良好的生长状态,不断增强其抗逆性,提高其成活率。
3.2容器苗造林技术
在干旱地区,由于林木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所以林木的存活率很低,因此,在干旱地区,可以采用容器育苗技术,以保证苗木健康成长。其具体步骤如下:在树根上选取适当的容器,然后在容器中加入适当的营养液,然后把容器连同幼苗一起进行栽种。这就为树苗的生长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可以让幼苗茁壮成长,当幼苗成长到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时,就可以不用容器了。
3.3覆膜造林技术
覆膜造林技术是指在土壤表面涂一层膜,以尽量降低水分的蒸发。覆膜造林技术是在干旱、降水量较低的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解决林木的缺水问题。覆膜造林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保水效果好、幼苗成活率高等优点,是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抗旱造林技术。
4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4.1做好前期准备
抗旱绿化建设要从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着手,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加大对土壤酸碱度、沙化程度、营养成分等方面的调查,以适应干旱造林的需要。因此,必须重视水资源的不足,重点进行治理,加大覆盖技术的推广,在地面上铺一层保护膜,降低地面湿度,保证树木有充足的水源,增加树木的存活率。强化保育技术,吸收集雨、灌水,促进林木健康成长,提升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4.2选择合适的树种
在选择树种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树种。在选择耐旱树种时,一是坚持经济性原则,应尽量避免选用珍贵树种,以减少生产费用,并便于后期养护。二是坚持适应性原则。抗旱造林工程树种的选用要根据区域内的树种进行筛选,选用适用性强、成活率高的品种,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确保抗旱造林的顺利进行。要加强对不同树种的调查,要加强对不同品种的调查,要加强对栽植资料和存活率的调查,为抗旱造林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改造和提升。
4.3创新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造林技术的推广是区域的、独特的,不能仅靠经验,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要从提高抗旱能力、提高抗旱性等方面着手。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下列造林技术:一是采用容器育苗。该技术适用于干旱、贫瘠的浅山区,可以解决土壤贫瘠的问题,主要采用油松品种,采用容器育苗技术进行抗旱造林。对苗木的种植进行分析,确保容器内的土壤堆完整,去除容器底部,保证幼苗的根系完好,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幼苗的入土深度要比容器袋口高,并对土层进行夯实,并用细土覆盖。二是采用覆盖方式进行绿化。该技术可以增加林木的存活率,并参考农业生产经验,采用覆盖方式进行林地的处理,可以增加土壤的湿度,降低水分的蒸发,并使土壤保持温暖。在实际施工中,将薄膜切成一条缝隙,从里到外,把预先处理好的浅盆形树洞栽上幼苗,使洞口的边缘保持在地面以下。用土壤覆盖幼苗的根茎和地膜,保证土壤不透光、不留缝隙。在播种完成后,要及时浇水,以增加幼苗的存活率。
4.4合理控制工程进度
要保证抗旱造林项目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体系。在抗旱育林建设中,要加强对气候条件的分析,并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实施人工降水,以提高苗木生长环境。提高抗旱造林工程建设的标准,确定苗木的选种、栽植、养护等工作的具体内容,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并有专人负责。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对技术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并严格执行各项工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强化技术人员的考评,依据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森林存活率等指标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以此来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强化技术人员档案建设,针对干旱造林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重视选材,确保抗旱造林项目的顺利进行。
4.5蓄积水资源
在旱区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应注意节约和储存用水,没有水源树木就不能正常生长,应优先考虑水资源的配置和储存。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的配置和使用,采取多种方式,从水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水资源的调配,以保证水资源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且能有效地用于林业生产,防止资源的浪费。其次,要大力建设水源贮存工程和节水型设施,大力发展先进的储水技术,以丰富种植区的水资源,从而保证林业生产的用水总量,保证森林的正常生长。
4.6加强工程管理
要推动抗旱造林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人力、物力支持,采取个体化的经营方法,提高抗旱造林的质量。加强资金管理,在初期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有关林业发展的宣传工作,使公众认识到森林的发展,并持续提升公众对森林建设的认识。开展旱地造林融资,增加社会资本的投资。在资金使用方面,要严格控制资金的分配,避免资金的外流。林业部门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投入的力度。人才的管理,主要是指技术人才的选择与分配。加强与各专业技术人员的联络与交流,聘请专家为技术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培训,以提升其技术水平,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装备管理,充分调动装备,在专家的引导下,切实推进抗旱造林工作。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提高抗旱植树造林的质量。要重视科技手段的运用,强化造林技术的创新,提高抗旱造林的管理水平。
4.7提升人员素养
提高造林人员的选材水平,强化基层造林人员的职业素质评价。规范作业,提高技术水平,减少作业错误,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强对一线绿化工人各方面的监管,对不合格的人员,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以达到相关的规范,并保证能在一线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对造林工作的监督,加强对造林结果的分析,确保抗旱项目的实施,提升林业项目的抗旱和造林技术水平。
4.8完善技术管理系统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技术运作,实施好林业项目,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强化对林业项目的监管。建立和完善我国林业工程抗旱技术管理体系,明确抗旱技术的实施过程。另外,加强对旱地的治理,防止人为因素对旱地造林产生影响,提高旱地造林技术的推广效果。
4.9健全监管制度
在实施抗旱造林之前,必须对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并根据天气的变化,采取合理的人工降水措施,以滋润土壤,改善植物的生长状况。而且,对幼苗的挑选、栽种、养护都要落实到个人身上,每一棵幼苗都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要严格遵守规定,按时完成相关工作。有关部门要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考评,并依据林区的存活率,对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建立奖惩机制,以促进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差异,干旱造林往往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因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抗旱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抗旱是我国林业发展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实地应用,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旱灾对林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使林业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目的。在我国的林业生产实践中,在选择合适的树种和使用造林技术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干旱的时候,要注意水资源的使用,要注意树种的选择,要注意抗旱造林技术的使用,从而推动我国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朱万钦.加强林业生产管理的措施研究[J].乡村科技,2017(33):48-49.
[2]刘景华.林业生产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168.
[3]赵佩信,于洪滨,边维艳.咸阳市林业生产发展战略初探[J].防护林科技,2005(06):81-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