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诗词联句解说(二)
2023-04-29王云龙
王云龙
红楼梦诗词·林黛玉·杏帘在望·十七回
上元之夜,元妃省亲,喜宝玉竟知题咏,命其为“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处各赋五言律一首。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故有代宝玉作两首之意,以便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故而有林黛玉代贾宝玉拟《杏帘在望》一诗。
匾曰:杏帘在望
诗曰: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你道结果如何?原来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这里边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品味:一是林黛玉代拟动机及结果,二是“杏帘在望”所现黛玉的抱负及对宝玉的期待。
关于林黛玉代拟的动机,一则是“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后,感觉才思泉涌,有不吐不快之意;二则是担心宝玉精神不到。其实,在原文中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薛宝钗帮宝玉改“绿玉”为“绿蜡”。我认为这是曹雪芹有意将“黛钗之争”穿插到此次大观园题咏中的,且此次暗争又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为才能之争,二为亲密之争。才能之争且不论,因为薛宝钗所争本非“才”,而是“德”,主要看一看亲密之争。
先看薛宝钗帮宝玉改“绿玉”为“绿蜡”的片段:
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
再看林黛玉代宝玉拟《杏帘在望》的片段:
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
曹雪芹将这两个场景放在一处,可谓妙趣横生,意蕴深长,处处体现着林黛玉与贾宝玉的亲密关系。
首先,是思与行的顺序。薛宝钗是先行后思,而林黛玉是先想后行。薛宝钗的一“瞥”,可以理解为随意而为,而林黛玉的一“想”更像是本有打算。薛宝钗“瞥”见之后,先是观察,后用一个“趁”字,再连用“急忙”“悄推”的隐秘动作,充分体现了薛宝钗的周全与缜密。反观林黛玉,“想”之时,便“也”“走”至,之后“悄问”,直耿耿把林黛玉的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问”字,较之薛宝钗的“推”字,更凸显关系的亲疏远近。
其次,是改与代的差别。薛宝钗让宝玉将诗中的“绿玉”改为“绿蜡”,是修改或点拨,而林黛玉代拟《杏帘在望》,便有一点琴瑟和鸣的味道了。薛宝钗的改是克制的、理性的,这可能是两人关系还没有亲密到不分你我程度的体现,也可能是薛宝钗知性得体性情的表现。反观林黛玉,一句“替你作”,直接表明了自己与贾宝玉亲密无间的关系,且是“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一系列动作率意而不粗莽,似欲隐蔽却不甚避人。
再则,是拨正与唱和的区别。薛宝钗改字的原因是贾妃不喜红香绿玉,避免给贾妃一种有意与之争驰的错觉,旨在维持贾妃省亲温馨的氛围,维护贾宝玉在贾妃心中的形象,有点“贤妻相夫”的意思。反观林黛玉,则较少顾忌贾妃,直接沿用贾宝玉的“杏帘在望”为题,满心的执拗,一腔的随性,用诗文昭示着与贾宝玉的心灵相通。
且看全诗,以嵌名的方式开头,勾勒了此处景致青山斜阻、杏花锦簇的总体轮廓,让人不由得升起一种对世外桃源农庄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谓格调老成,浑然天成。“菱荇”两句是为近景,采用列锦的手法,名词连用却暗藏化用名词,将“水”化用作动词“戏水”,将“梁”化用作动词“筑巢”,静中有动,浓淡相宜,满眼的自由自在,满心的温馨祥和。且暗用典故,含蓄委婉。《诗经·周南·关雎》中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其中的荇菜,又名水镜草,荇菜所居,清水缭绕,污秽之地,荇菜无痕,故而被古人称为高洁之物。《毛传》有云:“后妃,有关雎之德,乃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进而表达了对贾妃德配其位的赞美。而“桑榆”一词又出自于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仅点明了贾妃省亲这一事件,而且包涵有贾妃进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荣耀贾府门庭的奉承。此种解读虽不符合林黛玉的性情,但作为代宝玉写的诗,自然要从宝玉的角度考虑,这样也就合情合理了。
颈联“一畦”对“十里”,由近及远,虚实结合,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丰收喜悦的景象,象征着安谧幸福的生活,因其紧承“桑榆燕子梁”之句,也就间接表达了贾府富贵生活与贾妃密切的关联,也正是这一联的存在,才使得贾妃最终将“浣葛山庄”更名为“稻香村”。
相对于前三联的借景抒情,尾联更显直白,充分流露出对没有饥荒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所谓曲终奏雅,符合颂圣诗的特点,更符合自己与贾妃对宝玉的期许,也符合林黛玉对于社会的认知,毕竟作为巡盐御史家的小姐,是不可能对民间疾苦有真切认知的,所以才会有“何须耕织忙”的超世理想。但无论如何,这里边包含了林黛玉的生活情趣和理想抱负,只可惜生为女儿身,无缘成为那造福百姓、劝善规过的贤相名臣。
由此看来,林黛玉的理想是怡然自得的山居生活,有如世外桃源的安逸,有如诗书耕读的惬意。对于贾宝玉,则是希望他能有诗礼簪缨之族风雅的气度,树立无为而治、福佑百姓的政治理想,担负起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重大使命。但期望归期望,这只是林黛玉一厢情愿,以贾宝玉的聪敏不可能不察觉林黛玉的期望,一向装傻卖疯且称读书人为“禄蠹”的他很自然会选择主动无视。而此后的林黛玉在与贾宝玉相处时,也是只谈诗书,不谈功名,准确将自己定位为“知心爱人”,这与薛宝钗“贤妻”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也为宝黛钗最终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总之,《杏帘在望》绝对是《红楼梦》中被低估的一首诗,它依托大观园题咏,牵连着“杏帘在望”的命名,隐喻着黛玉、宝玉、李纨母子的命运,细微处暗藏着黛钗的较劲,诗篇中体现着林黛玉的才情与抱负,包含着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希冀与期望。当然,这节外生枝的“作弊”行为,也暗含了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的人生选择,正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开卷时激昂慷慨,掩卷时慷慨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