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高校食堂VS“我家大门常打开”
2023-04-29
素材A
高校食堂新闻,一种另类的报考指南
刘 朝
近日,“鹅腿阿姨”爆火出圈,起因是一位此前在人大、北大卖烤鹅腿的阿姨,近期去清华摆摊了。11月27日,人大食堂自研烤鹅腿开卖,学生表示“食堂队伍排成了景区”。一位接受媒体采访的同学称:“冬天馋夜宵,烤鹅腿满足了同学们的多样需求。”在相关话题评论区,全国各地的网友开始许愿自己的学校也有烤鹅腿吃……
每次看高校食堂宠学生的新闻,底下总有条高赞留言是“我的嘴角流下不争气的泪水”,有人羡慕“别人的食堂”和有口福的学生,有人回忆自己上学时吃过的校园美食。类似新闻,总会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和热切讨论。换个角度看待此事,这些关于高校食堂的新闻,难道不是一种另类的报考指南吗?
最近,还有另外一则引发热议的高校食堂新闻。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投诉建议平台求食堂泡芙“秘方”,怕毕业后吃不到,该大学的厨师回复了详细制作方法,并在结尾暖心地说“希望母校味道常伴你左右”。这样的授之以渔,还延伸出高校教育的另一层意义——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高校也看到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求知欲,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和带领学生拓展能力。这样和谐温暖的育人环境,对学生来说也形成巨大吸引力。
(摘编自“光明网”)
素材B
期待更多高校回归“我家大门常打开”
翟 礼
越来越多的高校大门正在“打开”。近日,郑州大学取消公众入校限制的新闻引发关注。其实,自今年7月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打开大门,近4年后首次恢复校园参观预约通道。
这样的开放,对于校外之人来说,提供了一个好去处。在不干扰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利用学校的操场健身,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来提升自我。哪怕没有上过大学,也可以感受大学的氛围,感受年轻人的活力。
对于大学和大学生来说,这种开放也有利于消除大学教育与社会的隔膜,不仅让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知识,也让其在和外界的互动中感知多元的观念和价值,不至于在毕业步入社会后有一种断层感。
当然,开放必须是有序的开放,开放的前提是高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预案,能够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学生安稳地学习、生活,尤其是安全保障。
(摘编自《光明日报》)
素材解读
能在“让学生吃好”这件“小事”上不断钻研,认真对待学生们的多样需求和反馈,这恰恰说明,有些高校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愿意放下架子,换位思考,与同学们进行密切并且有机的互动。这是更为弹性、灵活、人性化的高校管理方式,也是一所高校乐于创新的体现。
应当说,开放的大学校园,才能回归大学的本义。大学之大,就在于它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打开校门,既是物理意义上的扩大,也是抽象意义上的扩大:和城市融为一体,消除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放眼全球,很多知名高校都是可以进入参观的,校园和社会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
和谐温暖的育人环境,更加开放的高校是大势所趋,也应该蔚然成风。
适用话题:育人、开放、管理、换位思考……
(供稿 武素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