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2023-04-29李雨婷周文杰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一 2023年30期
关键词:天坛事理木叶

李雨婷 周文杰

总述

说明性文章,有以介绍事物为主的,也有以说明事理为主的。高中阶段,能够清晰地说明事理尤为重要。与介绍事物相比,说明事理有一定难度,因为事物是具体的,而事理比较抽象。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有不少说明事理成分的文章,如《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都为典型范例,告诉我们想要把事理说明清楚,还需要在认识和表达等方面多下功夫。

要点一  说明事理,要以准确、深入认识为基础

技法阐述

一般而言,事理是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如果仅仅作一般的了解,很难做到科学、准确地把握。对事理的理解越准确、深入,就越容易将其说清楚。所以说明事理,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并深入研究,力求认识准确。

课文呈现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

技法借鉴

梁思成先生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条理分明、清晰易懂,这都建立在对事理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要将事理阐释清楚,首先要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事理的本质特征;其次要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深刻透彻地掌握事理。对事理的研究越深,思考的呈现就越深,文章就写得越明白。

名篇拓展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杨辛《天坛》

技法借鉴

作为北京大学知名学者、美学家,杨辛先生在说明天坛之美时,以对天坛准确而深刻的了解为基础,结合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研究,以“高、圆、清”的三大建筑特点阐释天坛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将建筑学与美学巧妙结合,说理深刻。

微写时间

俗语说:“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列出这句俗语中蕴含的事理。

写作提示:需要先搜集相关资料,并深入研究,再形成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二  说明事理,要以说清关键要素为重点

技法阐述

在准确、深入地了解说明对象的基础上,安排写作内容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如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把主要内容阐述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文章就能纲举目张。

课文呈现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说“木叶”》

技法借鉴

《说“木叶”》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阐释过程中,“木叶”是核心概念,也是说明重点。作者巧用比较的方法,对“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让读者体悟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名篇拓展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个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说来,仍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

——李泽厚《美的历程》

技法借鉴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为说明中国建筑的美学风格,引入了“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重要概念,并在其后说明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时,围绕这一重点深入剖析,说明中国建筑和中国绘画相似,都不是去获得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或激情,而是提供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关键要素阐释清楚明确。

微写时间

面对生活,人往往有三种态度:俯视、仰视、平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对庸碌无为的人生态度的俯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对开创丰功伟业的诸葛亮的隔空仰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东坡与人生和解后对世界的平视……对象不同,境遇不同,人的态度也会各异。古人的人生态度对今人往往有启示作用。请结合材料,从“俯视”“仰视”“平视”中任选一个主题,谈谈你的思考和态度。

写作提示:写作时要将所选的主题作为关键点和写作重心,剖析其特点,并充分发散,结合人生态度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三  说明事理,要以恰切的逻辑结构为顺序

技法阐述

说明事理,要依据恰切的逻辑结构安排顺序。逻辑结构包括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等。所以安排说明顺序,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如此,或符合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或符合事理本身的特征,都有助于说理透彻。

课文呈现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特征》

技法借鉴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先生先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然后从对具体建筑特征的总结中抽绎出“文法”和“词汇”的抽象概念,思路清晰明了,值得借鉴。

名篇拓展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练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朱光潜《咬文嚼字》

技法借鉴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借列举的大量事例,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其中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道理的写作顺序,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让读者易于接受先生所推崇的运用文字时应有的谨严精神。

微写时间

著名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意思是,学书法是先由生疏到熟练,但为了避免太熟以致媚俗,则熟后又须生新颖,使之渐入高雅之境。这句话阐述了学书法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写作提示:谈对“生”与“熟”的思考时,要以恰切的逻辑结构来展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四  说明事理,要以合适的说明方法为助力

技法阐述

事理性说明文中的事理是抽象的,要将其阐述清楚,就一定要借助合适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运用说明方法,力争浅显、生动地说明要阐释的事理。

课文呈现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说“木叶”》

技法借鉴

《说“木叶”》一文中恰当的说明方法让人印象深刻。如选段中,为准确说明文学作品中“木叶”的特征,作者不但引用大量的古典诗词,将“木叶”结合具体的诗境进行说明,还将“木叶”与“落木”作比较说明,准确生动,通俗易懂。

名篇拓展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钱锺书《谈中国诗》

技法借鉴

《谈中国诗》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钱锺书先生巧妙地将讲话置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在阐述中国诗的每一个特点时,都包含着对比,将深奥复杂的中国诗歌文化体系生动简洁地厘清成通俗易懂的三大特点,以此阐明事理,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微写时间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写作提示:在表明对“聪明”与“老实”的看法时,要借助合适的说明方法,将概念和看法阐释得更清晰透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

猜你喜欢

天坛事理木叶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天坛之美》
语 丝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图志
谁曾见过风
一语中的
超声波法提取长白楤木叶皂苷及其组分分析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