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子之心回归自然
2023-04-29一考生
一考生
在某景点你拥我挤的打卡拍照洪流中,有人说:“我们出来观赏自然山水,就只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吗?”这句话猝然绊了我一脚。
诚然,在这个社交媒介四通八达的时代,为目光所及的景观拍照留念不仅是一种便利的记录生活方式,一键转发朋友圈更使得赏景之人的快乐得以蔓延给足不出户的亲朋好友,科技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人际情感往来,成为潮流也不足为奇。但与之同时发生的是人们与山水交往互动时人自身与自然的接触的减少,我们愈发习惯于通过朋友圈接触自然山水了,换言之,人们愈发将拍照发朋友圈视作观赏山水的最终目的。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拍照发朋友圈从生活的记录,异化成为彰显自我生活之优越的攀比工具。被亲密社交所迅速放大的人际差异迫使着人们向外释放自我生活之良好的迹象,闲余赏景便成为比较的工具。然而这种做法演化成“为他人而赏景”,具体表现为追捧“网红景点”、执行他人制定的旅游政略,更为甚者对山水美景进行P图粉饰。在满足为他人而生的虚荣心的道路上,人们丢失了自主意识,只盲目地踩着走过的路、看已预设好的月落。
观赏自然山水仅仅为拍照发朋友圈?不然,回归没有数字媒介的任何一段历史,永远有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路上,梭罗在无一人观赏的瓦尔登湖畔,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人本是自然的孩子,自然的生活是人的天性。古人咏竹、咏山、咏水,道出人生应豁达,咏自然生命不屈的精神,与自然的接触是一场无声的疗愈,而且是一个人的灵魂独自与自然共鸣才会产生的疗愈。从喧嚣的市井生活中抽身,人们来到无人的自然倾诉,正像悉达多与他的佛清水般无声沟通。自然不教给我们什么,而是提供给我们足够静谧的、能够真正听清自己声音的契机。
进一步而言,只为炫耀自我生活优越的旅行全然背弃了与自然相处的原则——以诚心相待,人们在不加修饰的大自然面前戴上千人一面的面具,不敢诉诸真心,那么大自然也将封闭对你的无声怀抱。
实际上,科技并非阻隔人与自然的罪魁祸首,究其根本是人们内心的虚浮与脆弱。再进一步,回看自然是对自我的洞察。“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在自然中所看到的不同景致构成了人的独特性,是足以认识自我的重要通道。
(供稿 雷振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