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23-04-29罗卫清
罗卫清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为学生创设情境可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探究。创设情境的方法可分为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活动情境和创设生活情境、创设评价情境等。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采用合适的情境教学,可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可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探究,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要讲究科学、合理、适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既要注重学科特点,又要兼顾学科整合以及资源共享。下面我就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的趣味性与合理性
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紧扣课题,反映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趣味性和合理性有机统一。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讲述《三角形》概念的教学,可从学生戴的红领巾、教学用的三角板等入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手比一比感知厘米、分米、米的实际长度;把生话中用到的各种知识,如日常购物等问题编成例题或习题等。这些问题情境中包含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情境创设应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师应深入挖掘情境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情境创设的务实性与实效性
情境创设要务实,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因此数学情境创设首先要有“数学味”,其次要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并且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发现、创新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从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
为了使教学顺畅,教师可设计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结论。
三、情境创设的挑战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要能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造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产生学习的渴望,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情境创设应遵循“摘桃子原理”,把知识看作是“桃子”,“桃子”不是一伸手就能摘到的,要摘到必须“跳一跳”,并且是经过跳就能够摘到的。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而摘到“桃子”,产生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学生产生继续“摘桃子”的兴趣和愿望。
创设情境要注重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教师可利用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等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维杯向圆柱杯中倒三次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是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
要想每个情境创设都能达到上述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把握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和有效策略。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教学中心;以置疑、问题、启发、讨论等灵活多变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合作,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