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思想与民族工作的哲学思考

2023-04-29郭越

秦智 2023年5期
关键词: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

[摘要]新时代民族思想是立足中国多民族国情、回应各民族发展需求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一主线。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来指导我国社会目前面临的民族问题;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认识新时代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坚持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正确理解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民族工作可持续发展;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新时代民族思想为民族工作提供了哲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思想;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

一、新时代民族思想与民族工作

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把握历史的方向,引领伟大的时代。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十二个必须,第一个“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1],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科学指明了坚持好运用好统一战线的奋斗方向,再次强调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是对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高度凝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实践中赓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特色民族道路的具体体现。

二、新时代民族思想的哲学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就要创新党的民族工作,正确把握‘四对关系”。“四对关系”“五个认同”“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二个必须”等重要论述,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准确把握,为进一步做好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蕴含了深厚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哲学思想。

(一)新时代民族思想的唯物论意蕴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把改革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把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走向共同富裕,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提升各民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攀升,引导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各民族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凝聚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3]

(二)新时代民族思想的辩证法思维

新时代民族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科学运用,抓住了联系和发展的本质,积极面对和化解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四对关系”“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等民族思想和民族工作,注意把握和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种有利条件,贯穿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

1.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认识新时代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山河,组成了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都离不开谁、共同繁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出,“把握好对民族工作的‘四对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辩证统一的,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即和谐的大家庭里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4]各民族之间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赖、情感上相互亲近,“三个相互”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经济文化心理基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把增进共同性放在首位,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以共同性为方向和根本,同时认识到长期存在的差异性、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差异性。

2.坚持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正确理解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矛盾分析法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两点论和重点论方法论要求,认识事物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把握事物的根本发展趋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质量要求更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面临着新型城镇化水平亟待提升、区域和城乡之间进一步协调发展等现实挑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方法论。新时代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工作主线,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也是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民族工作的共性;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的利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着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繁荣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等本民族的民族意识,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三)新时代民族思想的认识论审思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关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考察,盘腿坐炕头与群众手拉手话家常、棉被是不是暖和、双语学得是不是顺畅等感人的细节以及殷切的嘱托,充分展示了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书记为民情怀,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各民族人民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党与时俱进,结合中国民族的实际问题、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智慧结晶。[6]

“四个共同”是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的理论总结,是对我国民族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涉及中华民族各民族、各地区,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五个认同”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党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新征程上,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工作的指示精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加、经济结构优化、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教育科学文化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谱写美好幸福生活,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四)新时代民族思想的唯物史观视野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牢牢把握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对“民为邦本”“天下之大,黎元为先”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财富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中国的改革发展是在追求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最大限度的平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以及奋斗目标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在一定的生产方式条件下,人是建立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联合起来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主题,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引领全体人民向着全民、全面、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稳步前进。

三、新时代民族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时代民族思想是我国民族理论最新智慧的结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哲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中“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抓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准确认识和克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全面进行深化改革、推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有益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美与共,命运共同,更是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在谋求发展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新时代民族思想为世界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国际社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6.

[2]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5.

[3]郝时远.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5):1-7.

[4]青觉,徐欣顺.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基于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解读[J].广西民族研究,2022(2):43-51.

[5]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6]张娇,谢清松,金炳镐.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1):5-12.

[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ZDA011)。

作者简介:郭越(1997.2-),男,汉族,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拉图尔论“物”——走向新唯物论的科学哲学
生成中的科学——“唯物论转向”的哲学意义
当代科学哲学的唯物论转向(专题讨论)
科学哲学为何要回到“唯物论”?——从“数学与善”的关系来看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