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大豆种植技术及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2023-04-29王丽花
王丽花
摘 要: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而且还是食品工业以及畜牧养殖饲料的主要原料。因此,大豆的种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实现良好的种植收益,就要科学应用种植技术,并针对种植阶段的病虫害问题,加强防治措施的落实,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从整体上提升种植水平。本文首先分析大豆的种植技术,之后论述具体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在整体的农业种植体系中,大豆种植占据较大的比例。为了不断促进大豆种植产量的提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就要在种植过程中,结合现实条件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大豆种植以及病虫害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有效解决。采取科学的种植方法,推动大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助力农业经济的不断进步。
1 大豆种植技术
1.1 种子的选择
在种植阶段,农作物种子的选择作为基本的前提,确保作物的顺利生长和丰收,因此必须要选择饱满、优质的种子。在选种的过程中,高质量的品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与丰产性能,不仅能够减少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损耗,同时还能够控制田间管理的成本。为了选择大豆良种,主要在经过试种的种子范围内挑选。
1.2了解大豆习性
温暖的环境更适宜大豆生长,特别是在10~12℃左右,能够让大豆自然发芽。在大豆萌芽阶段,最佳的生长温度为15℃,而在其生长阶段,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0℃。随着大豆的持续生长,大豆对于温度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开花结荚阶段,温度要在20~28℃之间。这种温度环境能够给大豆提供足够的热量,如果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温度较低,那么大豆将因无法获得充足的热量而难以开花。但是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大豆的生长速度会加快,更快地完成生长周期,也不利于提升大豆的产量。另外,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对于水分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大豆种子在发芽前需要大量的水分,到了开花阶段,大豆迎来第二个需水量最高的时期。为了确保花蕾处于健康的生长状态,防止花蕾脱落,土壤的含水量控制在70%~80%之间最为适宜。大豆对于肥料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整个生长周期,尤其是开花之前,大豆对于肥料的需求不高,大概只有总量的15%被吸收。但是,等到开花期和结荚期,大豆对于肥料条件提出更高的需求,通常情况下,能够吸收施肥总量的80%。
1.3 选地和深耕
大豆具有发达的根系,因此相较于其他的作物类型,对于土壤没有具体的要求。在选地阶段,所选地块的土壤以具备深厚的土层为主,且具有良好的排水和灌溉条件,土壤肥沃度适中,如果土壤中含有部分有机质以及钙质,则更为良好。另外,土壤的保水能力能够在大豆的发芽和开花阶段有助于大豆的成长。大豆通过扎根于土壤进行营养成分的吸收,所以要运用深耕法,做好土地的翻耕,不仅能够确保作物对于土壤中的营养进行更深层次的吸收,同时还能够确保露出土壤的部分具有更好的生长态势。土壤和作物的根系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具有良好的松紧性,这是由于在深耕法的基础上,肥料的分解也需要一定的空间,所以保持合理的根系空间才能够让大豆作物具有更加明显的增产效果。在整个生长阶段,要定期进行植株的翻耕,并且做好种植区的整地和规划,通过科学耕种方法的使用,作物具有更加优质的生长空间,同时也有助于后续田间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地节约人力和时间。
1.4 施肥
施肥工作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具有促进作用,运用翻耕方法进行大豆的播种,必须做好基肥的施加工作,以钙肥、磷肥混合土杂肥,均匀搅拌后施加。在大豆的开花阶段,及时做好追肥,每亩地大概施加5kg尿素,到了结荚期,为了确保植株具有均匀且饱满的颗粒,在完成肥料配置以后,可以在叶片上均匀喷洒过磷酸钙和钼酸铵液。
基肥也叫做底肥,这种肥料的施用集中于播种以及移植前的阶段,以农家肥作为主要成分,其不仅不包含添加剂以及化学成分,而且成本低廉,更有利于实现作物高产。在土壤环境以及农家肥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基肥的用量,如果肥料的营养价值高,只需要在每亩地施加1000~1500kg,如果营养成分较少,结合实际的情况,相应地增加用量,一般将其控制在每亩地3000kg以内。随着大豆的不断生长,应重点关注中后期的深层施肥,这对于作物丰产目标的实现具有良好的效果。这一阶段所进行的施肥工作能够由植株的根系直接吸收,将其传输到豆荚位置,有助于豆荚的快速成熟。基肥中包含磷矿粉,通过磷矿粉和有机肥料在土壤中的融合和分解,从而能够将磷肥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类实现有效的溶解,确保作物充分吸收肥料中的养分,同时还能够避免植株被土壤固定。
在追肥工作中,以磷酸钙作为主要的成分,能够对作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丰产目标的实现。相较于较大用量的基肥,作为追肥的种肥其用量比较少,每亩地只需要施加5~10kg,就能够具有良好的效果。如果种植土壤不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可以在其中添加适当数量的尿素和氮肥。在具体的追肥过程中,确保肥料和种子保持安全距离,防止随着肥料的分解,出现大量热量的释放,从而对作物的幼苗造成灼烧现象[1]。
1.5 播种
首先,合理确定播种时期,作物最终的品质和产量与播种时期的选择息息相关。针对早春大豆作物的种植,以5~10cm作为种植深度,种植温度要保持在8~10℃,随着大豆的成长,逐渐提高对于土壤水分的要求,含水量要在20%左右。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有些地方春季温度较高,能够满足大豆种植的标准,因此可以提前播种。如果土壤温度较低,要结合具体的情况,适当地延迟播种日期。通常情况下,在阳坡地形以及晚熟的大豆品种,一般会提前播种。
对于播种方法,在我国的大豆种植中,主要运用等距点作物播种法,不管是单颗粒还是双颗粒下种,都要确保植株之间的同等距离的间距和密度。按照具体的距离,对其进行等距排列,确保作物具有充足的生长空间。
1.6 密植工作
作物的生长情况和最后的产量会受到作物种植密度的影响,密植工作是对于植株和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要结合具体区域的情况以及大豆的品种,确定种植的密度。针对同一个大豆品种,如果所种植的地区具有较低的温度,没有良好的地表条件,在种植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稀疏。如果属于高温、干燥的环境,那么就要采用密集种植方式。在明确具体种植数量的基础上,要确保种植的均匀性,防止出现作物双株的问题。在确定种植行距之后,按照具体的数量,计算出植株间的等距离。春季进行的大豆种植以晚熟品种为主,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亩地1万~2万棵。而夏季进行的大豆种植主要是早熟和中等成熟的品种,可以合理加大种植密度[2]。
1.7除草
随着大豆的生长,等到中后期阶段,必须要进行彻底的除草。杂草会伴随着大豆的生长持续增多,不仅会抢夺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而且还会对大豆的生育能力和生长条件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到大豆结荚阶段,杂草处于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最适宜进行杂草的治理和清除。除草工作的落实能够给大豆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减少减产以及重迎茬发生的概率,提高作物丰产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2 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2.1 大豆主要病虫害类型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和虫害有很多类型。首先,从疾病角度来看,霜霉病和根腐病都较为常见。霜霉病主要的发病位置在叶片和豆粒上,以白色霜霉作为典型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会造成叶片的干枯死亡,在豆荚中的豆粒表面有白色菌丝附着。根腐病主要危害大豆的根部,初期以根部的红褐色小斑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围绕根茎不断拓展,使得根皮枯死,遭到病害的植株没有发达的根系,整体株型瘦弱矮小,结荚减少。其次,从虫害角度来看,主要的虫害类型为蚜虫、地老虎、蝼蛄等。蚜虫会对大豆进行吸食和啃咬,严重情况下,大豆会停止生长,叶片脱落,甚至大豆植株死亡。蚜虫还会传播病毒,导致其他疾病的流行。地下害虫也会对大豆的种植带来严重的危害,地下害虫的类型有很多,如地老虎、蝼蛄等。地老虎会咬断接近土壤根部的幼苗,从而出现缺苗断垄的问题。这种害虫具有转株危害的习性,所以一只地老虎能够带来多个植株的死亡。蝼蛄这种害虫主要集中在较为潮湿的土壤中,随着蝼蛄的近地面活动,出现很多隆起的隧道,造成幼苗干枯缺水,容易引发缺苗断垄的问题。
2.2 农业防治
做好选种工作,提高选种的科学性。在品种选择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大豆品种的抗病虫害以及抗倒伏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大豆在面对病虫害问题时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有助于产量的提升,确保大豆种植行业健康发展。为了不断增强种子的免疫力,要对种子进行精心挑选,筛除其中的病种和残种,并且在完成选种工作之后,做好种子的处理,对其进行晾晒。在播种的过程中,科学把控种植密度,防止过大的密度对大豆的生长带来不良影响。另外,要重视田间管理工作的落实,确保水肥的充足供应,增强大豆的抗病虫害能力,让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有助于大豆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施肥阶段,主要选择农家肥,并结合种植需要,适度地进行化肥的添加,确保施肥工作能够符合土壤的实际情况,充分满足大豆的生长特点。另外,要及时开展田间除草工作,除草工作的充分落实能够破坏害虫的栖息地,降低害虫的发生概率。在收获大豆以后,要做好秸秆的处理以及土地的深翻,防止积水问题的出现,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2.3 生态防治
在大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工作中,生态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实际的种植阶段,尽量不进行单一的品种种植,确保农田生态的多样化,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另外,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农田,通过套作、轮作以及混合种植等多种方式,对于土壤中的病原菌实现有效抑制,减轻病虫害的危害。在农业生产中,还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其中包括土壤以及气候,合理确定播种时期,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3]。
2.4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就是通过物理手段,比如说防虫网、频振、灯光等,加强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在大豆的种植阶段,一种常见的害虫就是蚜虫,可以结合蚜虫的特点,将银色的塑料膜条设置在田间,能够实现良好的防控效果。按照害虫的习性,比如说趋色性、趋光性,进行具体设备的设置,通过黑光灯、色板、振频灯的运用,对于害虫进行有效的捕杀,从而实现害虫防治的目的。另外,也可以运用性诱剂,在害虫的发情期进行害虫的防治,也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在害虫防治过程中,应用物理技术方法不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这种方法对于其他因素的要求比较低,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4]。
2.5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分为两种,分别为天敌防治和生物农药防治。首先,对于天敌防治,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虫害控制手段,是将害虫的天敌投放在农田中,实现害虫数量的减少。为了确保生物防控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就要加强对于害虫天敌的保护,通过保护天敌来有效降低害虫的数量,防止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恶劣的影响。结合害虫的具体种类进行益虫天敌的选择。比如针对蚜虫,可以引进蜘蛛、食蚜蝇等,而对于大豆食心虫,可以投放赤眼蜂,能够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天敌的引进阶段,要结合农田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和安排天敌的数量,确保生物防控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有效降低害虫的数量,减少虫害的发生概率。
其次,对于生物农药防治而言,虽然化学农药的运用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会对农田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破坏,带来生态环境的污染。运用生物农药不仅能够实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可以针对病虫害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生物农药的显著特点就是低毒性和低残留,能够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避免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有助于大豆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当前在我国的种植工作中,以苏云金杆菌、中生菌素等生物农药较为常用[5]。
2.6 化学防治
通过化学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首先在种子处理阶段,为了防止在后续的种植过程中出现病虫害问题,就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增强大豆对于病虫害的防御能力。运用相应的化学药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不仅能够促进大豆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还能够对大豆的生产实现基本保障。另外,在实际的种植阶段,一旦发生病虫害问题,可以采取化学药剂的喷施方法。例如,对于大豆蚜虫,高氯氟药剂能够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将其喷洒在植株上,有效地杀灭害虫。而针对钻蛀性以及食叶性的害虫,可以采用敌百虫等药剂。[6]
综上所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大豆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种植情况将会对农业的稳定发展造成直接影响,所以必须要不断提高大豆种植技术水平,针对病虫害问题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高大豆产量,助力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景霞,柳晓琳.基于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23(1):22-24.
[2]金勋,杨柳,李娜,等.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探讨[J].河南农业,2022(8):29-30.
[3]陈维中,王小影.探究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0):201-202.
[4]李博,许潇文.河南省大豆高效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探析[J].基层农技推广,2021,9(8):36-38.
[5]王荣山,刘爱月,陈英丽,等.初探大豆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21,41(14):58-60.
[6]徐敏,雷敏娟,朱旺冲,等.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