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紧围绕使命要求,以专家视角展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

2023-04-29李国平

网络视听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区京津冀协同

李国平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9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在充分展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成就的基础之上,从专家视角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使命要求、发展方向和提出对策建议大有必要。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其重大使命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5年,中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同年6月《纲要》印发,随后,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印发实施。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作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大决策被提出并迅速进入实施阶段。2017年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发布,对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出安排。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1.1亿人,占中国人口总量的7.8%;京津冀三地GDP10.02万亿,占全国的8.3%。此外,京津冀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一起被公认为我国三大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密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京津冀地区也面临着区域空间发展不平衡性显著、区域间产业合作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从落实使命角度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在“2.26”讲话里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点要求,《纲要》就是围绕这七点要求出台的。在落实《纲要》过程中,京津冀三地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点要求做了顶层设计,明确了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以及三省市功能定位,加强了京津冀三地以及国家发改委对整个区域协同发展的政府推动,包括企业也积极投入到三地的协同发展中。“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联防联控联治区域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产业升级转移加速,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等等,初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的成效。

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第二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对前段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对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北京市级机关搬迁为契机,高质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六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还有一个重要体现是在“十四五”规划中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部署,要突出抓重点,也就是抓主要区域,尤其是新区建设是规划重点,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省三河、香河、大厂三县市、滨海新区、雄安新区,特别是通过打通这几个区域之间的交通连接,让京津冀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等新要求。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也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同时,还要继续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产业发展互补共兴,下大气力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次重要讲话精神,都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相结合的,即要求在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重点疏解和引导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将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产业功能向郊区及周边地区转移(市域转移与区域转移),带动区域功能格局的整体优化,推动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二、从专家视角客观宣传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并正视问题

由“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系列报告”学术指导委员会指导,由本人担任主编的《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以及由叶堂林担任主编的《京津冀蓝皮书》中,都系统展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多方面成效,总体可以概括为北京市人口调控与布局优化卓有成效、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新两翼”建设快速推进等成效,这都是由各领域专家们通过客观地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且经得起推敲。

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效疏解与人口调控取得积极进展。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结果,或者说是人口和功能过度集中所导致的。北京市人口规模的合理调控和空间合理布局对于缓解北京市面临的人口过度集聚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存在的矛盾起着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达到了控制常住人口规模在2300万人以下的目标。2014年以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拆除各类违法建设2.4亿平方米,腾退土地231平方千米,留白增绿90平方千米。

二是“新两翼”建设快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实质性进展,首批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其中,2022年以来,中化、星网、华能央企总部项目开工建设,4所高校和2家医院选址落位,央企设立各类机构140多家,已步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另外,北京城市副中心第二批市属机关和相关事业单位即将启动搬迁,环球影城公园开园运营,运河商务区注册企业已达1.85万家,大运河京冀段全线实现旅游通航,通州区与河北三河、香河、大厂三县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

三是重点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大兴国际机场建成并投入运营,截至2022年8月,京津冀铁路运营里程超1万千米,覆盖京津冀地级市,京雄津保环首都“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在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方面,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三次产业占比从2014年的5.9:34.9:59.2变化为2022年的4.8:29.6:65.6,2014年以来河北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4万个;在生态联防联控方面,2021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首次全部步入“30+”阶段,三地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到60%以上,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减少。

尽管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效,但三省市仍面临区域发展差距较大、重要节点城市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能力不强、产业链和创新链衔接不足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要求,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至关重要。关键是要破除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健全区域发展保障机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三、融合专家和媒体力量,多途径宣传与助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应充分发挥专家力量和媒体力量,组织理论研究、实地调研、以及围绕特定项目进行专家与媒体的合作。例如,利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为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的优势,以及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成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同时,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还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中心的《京津冀之声》节目进行合作,联合组建“京津冀之声”智库,集纳三地财经、规划、生态等7个领域的54位专家,参与《新格局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融媒节目,通过专家访谈的形式,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权威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全面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和工作成果,切实用专家力量肩负起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职责使命。W

猜你喜欢

新区京津冀协同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