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视听”背景下区级融媒体中心文化传承路径探索

2023-04-29丁伟明

网络视听 2023年7期
关键词:昌平群众文化

丁伟明

2022年以来,我国媒体融合格局向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发展,已基本建立起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四级融媒体中心的纵向发展链条,呈现出媒体“四力”全方位共建态势。区级融媒体中心脱胎于传统广播电视,通过移动端转型网络视听新媒体,遵循“新闻+服务政务商务”模式打造综合服务型媒体,并且随着媒体深度融合正在加速向“大视听”业态演进,文化传承的理念、方法、路径也超越传统视听模式,发生了深层次变革。

北京市昌平区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7年,经过五年的发展,已初步建成资源集约、协同高效、内外宣联动的立体传播矩阵。在2023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广电融合发展大会的“新视听媒体融合投融资峰会”上,我们推出了公益宣传短片《文化昌平》,就是由长视频变短视频的典型案例,通过全方位展现昌平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借力全媒体传播,很好地提升了昌平的知名度、美誉度,这也是我们近年来探索实践“文化传承与融媒创新”的一个缩影。从2019年开始,我们顺应“大视听”潮流,瞄准2.0版融媒体中心建设,遵循“视听+互动+服务”路径,打通与基层群众的需求连接、体验连接、服务连接,对有效推动“区域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瞄准群众文化需求,发挥视听优势

通过实施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工程,创新表达方式讲好昌平文化故事,推出了短视频《我在三条文化带上说节气》。立足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三大文化带”在昌平交织的资源优势,通过24部系列短视频巧妙地将传统节气时令特点和文化带亮点结合起来,创新视角传播昌平独特文化资源,反响良好,这也是我们电视文化品牌栏目《古今昌平》的衍生品。近年来,在“1+N”生产模式下,我们将一个传统视听栏目和N个衍生内容同步策划、一体生产,采取项目运作方式,产生了裂变效应。仅2023年上半年,依托四档传统文化类广播电视栏目已衍生出近20个新视听系列、多个主题产品。

其中,结合曲艺策划的“漫话昌平”系列,巧妙地将曲艺表达和视听呈现相结合,把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一段段语言明快、讲解幽默的历史故事串联起来,让受众轻松了解传统文化。同时还推出了公益广告“文化传承”系列,聚焦文旅融合的“一股清泉山水秀”系列,昌平历史文脉梳理的“时光里的西山”“长城脚下是我家”“大运河探源”三大系列,文物通俗介绍的“昌平宝物有话说”“石头会说话”系列,传统文化有声书“河源探脉”“昌平巩华城”“白浮泉记忆”“昌平民间故事”系列,还有影响力最大的网红打卡视频“漫游村史博物馆”“探访文化地标”“打卡网红地”三大系列,广受好评。据统计,像这样的新视听内容上半年已经上线超过300期,累计点击量超10亿。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思维。以“北京昌平”APP为主平台,以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市场运营优质资源为支撑,打造“一主五辅”全媒体布局,全面挺进主战场,探索建成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全媒体布局,释放出了强大的视听生产优势。

二、突出群众文化体验,做强互动传播

昌平区融媒体中心遵循移动传播规律,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学会与受众沟通交流,让受众在参与文化传播中了解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我们充分发挥H5、长图、SVG等互动产品优势,比如在传统节日推出的H5小程序,通过写福字送福气、开展诗文学习、文化知识闯关等多种线上活动和受众互动,效果明显,上半年累计参与受众超300万人次。例如,世界读书日推出的《带您发现昌平的“宝藏”书店》,选择了昌平10家代表性的书店,通过简单的点击即可查看书店的具体信息,点击“打开房门”,就会弹出书店的地址、详情、照片等,方便快捷地找到“15分钟阅读圈”;《昌平42千米骑行攻略》也是通过简单的点击完成互动,我们将42千米的骑行绿道分为了5段,点击即可展示每段的景色,还可查看公园的实景照片、实地游览视频等,让大家沉浸式感受42千米骑行绿道;《打卡三条特色旅游线路开启昌平乡村之旅》在大家选择心仪的路线后,跳转到相应的长图上,通过简单的点击可以观看视频、聆听音频、游戏互动增强趣味性,效果较好。

同时,多场景、多路融合直播是我们近年来打造的重点内容。例如,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时推出《探寻运河源 感受白浮韵》大型融媒体直播,选取了白浮泉遗址公园等多个标志性场景,通过多个视频插片和第二、第三现场互动的形式,串联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邀请嘉宾和群众互动,尝试一个半小时直播,参与人数超40万,直播间互动超5000条。还有同步推出的《大运河之声》电台系列直播专栏,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公众展现大运河文化带昌平段上的历史遗存、美丽风光和璀璨文化,互动人数累计超过了2万人。这样的文化传承类全媒体直播,我们现在大概能做到每月一场,深受欢迎。

2023年7月,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等部门主办的第三届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论坛上发布的“2022-2023年度全国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典型事例”中,昌平区融媒体中心凭借独立策划的“3个半小时,10个点位!昌平这场大型直播,带您感受‘我们的新时代”大型直播活动,入选“县级融媒体中心直播报道典型事例”,并入选《全国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典型事例成果展示》一书。

三、拓展群众文化实践,做实基层服务

我们在服务转型中学会了依靠自有平台实施“视听+”,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区域文化服务主阵地,让更多群众参与文化传承、服务区域发展。例如,从2013年开始推出的《好书好人生 昌平读书汇》活动,联合北京市文旅局、图书馆深入镇街社区、部队、学校等各个领域,邀请非遗传承人、本土优秀作家、文化专家学者等和基层群众进行现场互动交流,该活动已经做了121期,先后获得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品牌活动、全国“全国品牌阅读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昌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积极参与明文化国际论坛传播实践,助力昌平打造全球明文化研究、交流和体验中心。整合曲艺资源打造的“昌平说书会”评书艺术系列展演,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再现传统剧场评书,演绎昌平历史文化故事;推出“臻美大明溢彩彰华”大明书场文化活动,邀请明史文化专家深度讲解、分享明代文化故事并和群众互动;围绕明代宫廷雅乐,推出2023年度“北京古建音乐季”专场演出活动,发动明史爱好者合作拍摄,发布短视频,从音乐角度挖掘明代文化美学元素,让论坛成为全民共享的大众化活动。产生了明代文化的现象级传播效应,仅7月8日主论坛线上参与量达3360.8万人次,相关话题登顶微博热搜和抖音热榜,新华网、中国青年报、抖音、微博等平台相关新闻浏览参与量超3.5亿人次。像这样拓展群众文化实践、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已经成为我们推进基层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我们借力“三个中心”融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实现了更多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线上点单、线下服务,为普通群众参与公益服务提供了组织平台。从2019年上线至今,累计创建文化志愿服务项目1139项,完成活动 3500余次,参与群众近500万人次,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让群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区级融媒体中心虽然体量不大,但是“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赋予了我们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文明传播优势,只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遵循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围绕“大视听”布局,持续推进“视听+互动+服务”,用群众感兴趣的方式创新基层文化传承实践,推动本土文化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效。W

猜你喜欢

昌平群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窗外的迷你世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昌平博物馆升级改造古代昌平文物展开展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Time difference based measurement of ultrasonic cavitation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