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传家风

2023-04-29张世民

党风与廉政 2023年8期
关键词:三原三原县龙桥

张世民

明清时期,关中名埠三原县商业繁荣,人才辈出。其中明代的温纯,就是代表人物之一。温纯,字景文,号一斋,人称其“端肃精敏”,“缜密温恭得大臣事,正直忠厚有古人风”。温纯不仅以身作则引领形成温氏一族的家风,更是对三原善作有为的官风民风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书香门第耕读传家

明嘉靖四十四年,温纯考中进士,后历任知县、巡抚,吏部、工部尚书等职,三原县民间常称其“温尚书”。

由于温纯是谏官出身,屡次晋升都被内阁大学士所压制,尽管皇帝对他非常重视,但也经不住宵小诋毁。正因如此,温纯的官途并不顺畅,几次遭谗归里。不过,温纯对此泰然处之,每次都会回到“二园”中,坚持读书写作。所谓“二园”,一个叫作井园,因园林中挖有一井;另一个叫作遯园,园内仅有三椽茅屋。整个园林不足十亩地,却因温纯在此阅读而名满天下。

在科举时代,晋升入仕都要考试、考核。但不少人将科举考试当作敲门砖,一旦入仕,就放纵自己不再读书。温纯则不然,他毕生立德、立功、立言,向来手不释卷、坚持阅读。

对温纯而言,阅读是求知的途径,更是立身的根本。温纯热衷研究诗学,并著有大量作品。虽不少著作已散佚,但收录在《温恭毅公文集》中的奏疏文字,足以看出他的政风文风。

对于善治问题,温纯认为,天下的事情,不怕不可做,就怕不必做,但凡事情可做,且做来有成效的,就是善治。谈及廉洁问题,温纯主张,俸禄如果不能养廉,要让人保持廉洁,肯定是困难的。何况廉洁了未必就尊显,不廉洁未必被罢免,这样一来,还会有多少人追求廉洁呢?温纯还十分反感官场间的“客套”,称忠义与气节为伴,一旦气节变成客气,就往往陷入相互“客套”的境界。待人客气、因循自处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带来的人才观,常常以个人爱憎为毁誉标准,而论政事时则固执己见,反对众人议论,甚至有的当面认可却背后诽谤,“身在一堂而心如千里”,貌合神离、两面三刀,这都是相互“客套”的必然后果。

仗义敢言严于律己

读过《万历十五年》,便能够大致了解温纯所处时代背景。

明万历年间,蒙古鞑靼部落逐渐衰落,其所占领的宁夏银川地区,也被明朝政府纳入统一管辖范畴。

万历年间,一代重臣魏学曾领兵围攻银川。但在银川被攻下的前夜,魏学曾却因人诬陷而身陷囹圄。银川克复后,一些人上疏为魏学曾求情,温纯更是劝说,总督为皇上股肱,堪称重臣,其目的就在于节制文武诸臣、发挥重要作用。最终,魏学曾被释放。

在重大的历史是非面前,温纯总是力排众议、仗义执言,发挥其朝廷股肱之臣的作用。即使皇帝对他的奏议留而不发,他仍然要上疏抗争,坚持正确的主张。温纯曾上疏直言,左都御史具有总宪的作用,朝廷唯有“倚其风力,以振肃朝纲”,下定澄清天下的决心,才能有落实行政监督的可能性。

温纯十分心仪唐代名臣郭子仪,认为他虽然屡遭谗毁,但一旦朝廷需要,仍然立即赴任。正因如此,温纯也总是能够在重大事件面前保持清醒,面对宵小谗毁始终保持刚毅。

谏官出身的温纯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在都察院任职期间,温纯曾因病卧床了一段时间,为此他数十次上疏请退。

按照《大明会典》规定,凡大小诸臣,患病三月,必辞薪俸。其目的固然是授事用人,但同时也是要让那些借病居家的人不得贪昧,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廉让风气。

温纯认为,都察院是整肃朝廷风气的机关,都御史又是主管朝廷风纪的官员,倘若忌讳疾病,贪恋官职,必然会影响朝廷声誉。但无奈皇帝总是劝其留任,他最终只能抱病工作。

让利于民功泽乡闾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开发矿山资源的重要性,而说起最早的矿山开发和矿产征税,得追溯到明朝末年。

当时的人们刚刚破除了迷信观念、解除了因风水而不敢开发的禁锢,适度开发矿山资源,无疑是走出经济困境、寻求财政税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明朝末年,灾荒连年、战事频仍,各地财政收支难以平衡。温纯曾主管过户部,当然知道财税收入的重要性。

但问题在于,明代末年的矿税收取并非为了国家财政,很大程度上是诡名索取,用于满足皇室的奢侈生活。温纯说,当时社会最动荡的地方,要算是辽东半岛,而朝廷在贵州索取外国物品,在四川大量采集木材,都是导致民怨沸腾的原因所在。由于当时征收矿税引起了不少祸乱,朝廷用兵也此起彼伏。温纯作为总宪,连同其他九卿一起上奏,请求朝廷减少矿税,为了民疾民瘼,勇于仗义执言。

温纯强调,倘若抢夺百姓衣食,“弱者必怒于色,强者必怒于言,怿者必操戈从之矣。岂有夺民之财而戕其命,能使之束手而待毙乎?彼特有所俟而未发也”。意思是说,面对强势掠夺,力量弱的人敢怒不敢言,力量强的人敢于言语抗争,而那些本身就乐于闹事的人,正好借机发挥一番。怎么能让老百姓损失财产和生命,而束手待毙呢?老百姓不是不想反抗,而是在等待抗争的机会。

温纯还为朝廷算了一笔政治账。他认为:“夫生民之休戚较诸一己之玩好孰轻孰重,国家之大计较诸一时之小利孰利孰害,矧与民争利而究也必不得享其利,又孰与以天下之利还之天下,而使一朝爱戴强图无虞之为愉快邪?”意思是说,百姓的悲欢和官员的嗜好、国家大计和私人利益,孰轻孰重、孰利孰害,一望而知。与民争利,最后未必能够享受其利,还不如利归民众,举朝欢欣。

此外,温纯一直惦记着服务桑梓。温纯家在陕西三原,故地在清河北岸。三原县城地跨清河两岸,过去因沟深水急,来往不便。温纯素有建桥之志,离职居乡期间,便与知县高进孝商议修建石桥。当时温纯自己斥资千余两,又动员邑中富户、地方监司守令等各行捐助,回朝后又陆续捐银数千两。最终,从万历十九年破土动工,历时十二年,修成了雄伟壮观的三原龙桥。

所谓“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龙桥飞虹”成为三原八景之一。而这一民生工程,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与温纯同时期的泾阳人王徵,曾在碑记中提及,龙桥修成后,人们建言用“温公桥”命名,被温纯严词拒绝,并主张以“龙桥”为名。

龙桥修通前,三原县城南北城之间,需要下到清河底才能通行。一旦遇到暴风骤雨,便穿行无门。龙桥的修建,不但沟通了南北,而且保障了经济供给,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温纯的诗句“悬空飞渡俯清流,为依慈航在上头。题注不劳歌蜀道,吹笙似已到扬州”也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重视教育书香传脉

三原温家在当地被赞为书香门第、簪缨世家。明清时期,三原县城世家大户不少,其并非都是依靠家世显赫。重视教育、耕读传家、书香传脉,是更重要的一环。

就温纯而言,他对于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也由此形成了数百年来温氏家族人才辈出、著述丰盛的格局。科举时代,温纯的学术功底主要集中在阅读经典方面,其所撰写的《四书评点》《诗经评点》《学一堂集》《杜律一得》《古文选粹》《汉魏诗选萃》《唐诗选集》《杜律颇解》等作品,都与诗书欣赏有关。

温纯之后,温氏家族中影响很大的后辈,有温予知、温日知、温自知、温渊知、温溥知、温启知等,几乎都有著作问世。再往后的温仪更是清代“娄东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诗书绘画,兼而有之。

民国时期,温氏家族又出了一代教育家温宾阶,他与于右任世交颇深,参与过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前身)的筹办,以及西安兴国中学、西北艺专(今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前身)的创办,并身兼教职。《温氏丛书》的编写,虽是扶风温良儒联宗主持,但离不开温宾阶的文献搜罗,这也是温氏家族精神绵延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夕,温氏家族后人中,温丕言、温养言两姐妹,曾经北上解放区,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西北大学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温友言,致力于文史教育,擅长书画创作,也是温氏家族的重要一员。温氏家族的世代传承,归根结底,都与明清以来重视家庭教育,强调文化熏陶的良好家风息息相关。

猜你喜欢

三原三原县龙桥
乡村振兴需要“硬”引领——三原县陂西镇党建、产业、民生一体推进
产业的“鞋”应当适合农民的“脚”——三原县陂西镇乡村产业发展调查
游依山寺
马克思主义“三原”问题的诠释学探析
马克思主义“三原”问题的诠释学探析
水电工程移民安置“三原”原则的改革与突破
泸州龙桥成因考
土生土长,雅俗共融:陕西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茶馆设计
窑居里的荣光岁月:陕西三原县柏社村“习仲勋旧居窑洞”环境改造与室内设计
湖北恩黔高速龙桥特大桥合龙 预计2014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