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家乡沃土 厚植生态文化

2023-04-29赵海杨菊萍

网络视听 2023年9期
关键词:张掖黑河鸟类

赵海 杨菊萍

《黑鹳的春天》以导演的家乡——甘肃张掖的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拍摄地,记录了黑河湿地的旗舰物种——黑鹳及其朋友凤头鸊鷉、白骨顶鸡等野生鸟类跌宕起伏的生存故事,展现了诗意黑河的优美风光。

黑鹳是世界濒危鸟类,目前全球仅存3000多只,在中国有1000只左右,因数量稀少,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鸟类学家认为是黑鹳在中国的繁殖地、栖息地和重要迁徙集结地,曾在一处发现黑鹳500多只。记录黑鹳的生存故事,尤其是其繁殖过程,为更好保护这一国宝级动物留存科学翔实的影像资料,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然而,黑鹳生性机警胆小,拍摄记录的难度极大,我们经过长期跟踪观察,终于发现几处有拍摄条件的黑鹳巢穴。

张掖境内繁殖的黑鹳一般选择在悬崖峭壁上筑巢,这样可以很大程度避免人类和其他动物干扰,但也极大地增加了拍摄难度。前些年拍摄中,黑鹳宝宝从出壳到20多天的时候,经常被金雕、草原雕、普通鵟偷袭,有的甚至成了猛禽的腹中餐,尽管我们非常难受,但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为了繁殖,黑鹳不但要和天敌奋力抗争,还要和同族斗智斗勇。每年春天,黑鹳和普通鵟、黑鹳和黑鹳之间都会上演一场场争夺巢穴大战。黑鹳在反复争斗中错失繁殖季,我们的拍摄也往往刚刚开始却又戛然而止。就这样,我们在一次次失败中磨砺着心性,直到去年,才成功拍摄到了黑鹳繁殖的全过程。

黑鹳与人类的安全距离在500米以上,人类任何轻微活动都会被它们敏锐感知,为了拍到优质、真实、自然的黑鹳影像,我们将4K运动相机改装成红外相机,提前架设在黑鹳巢穴的石壁上,获得了大广角下极具冲击力的黑鹳育雏画面和珍贵清晰的黑鹳活动现场音效。掩体蹲守是拍摄野生鸟类的另一种方法。大西北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在三伏天太阳的炙烤下,地表温度会达到70多摄氏度,这样的气候为鸟类繁殖提供了丰富能量,但也为拍摄带来无尽辛劳。我们在闷热的掩体中一蹲就是七八个小时,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一动也不能动,片中鸟类育幼、捕食、争斗等珍稀影像无一不是汗水浇灌出来的。有一次,我们通过一天的拍摄,记录了黑鹳在浅水区且行且舞并捕食的独特画面。极度疲劳的我们本想收工回家,转念一想,光线这么好,再坚持坚持吧。结果大自然赐予我们意外奖赏——拍到了难得一见的黑鹳亲鸟洗澡画面。就这样,我们拍摄了1000多个小时的4K超高清素材,最终完成了半小时的纪录片,可以说每一个画面都是千里挑一。该片让受众得以一睹黑鹳的隐秘生活,也留存了黑鹳在中国西部生存和繁殖的第一手素材和具有历史意义、科学价值的珍贵影像。

与传统纪录片贵族化特质相比,近年来,一些富有网感、拥抱网络的“网生”纪录片变得更加接地气,在影视领域异军突起,开疆拓土,表现不俗。《黑鹳的春天》积极植入网络文化基因,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严肃的生态文明故事,尤其是一些“网言网语”的应用,增强了影片的亲和力、感染力,使片子更具网感,更具有新媒体传播特征,达到幽默科普的目的。影片无意于描述恢宏大气的场景或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黑鹳争巢、捕食、喂养等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徐徐展开黑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大主题。这种平民化视角的选取,恰恰符合了网络受众的胃口。影片运用悬念设置、情感共鸣等技巧,有时适当“皮”一下,调整叙事节奏,打破单一的流水线叙事,将平淡的事件以故事性方式呈现,这种轻松、活泼、有趣、贴近受众的表达形式,快速吸引了受众的注意,从整体上提高了影片的趣味性表达。这种与传统纪录片相差悬殊的画风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更易引发年轻受众的共情。片中各种鸟儿的爱恨情仇,其实是与人类相通的,让受众沉浸在有趣的故事中思考鸟类生活的同时,也思考人类自己,产生感情共鸣。

近年来,我们一直扎根张掖这块生物多样性的沃土,完成了生态题材纪录片《静静的湿地》(获首届中国广播电视大奖)、《黑河鸟鸣》(获第十届敦煌文艺奖)等。今后,我们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将张掖的生态故事讲得更精彩,传播得更远。W

猜你喜欢

张掖黑河鸟类
善于学习的鸟类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到张掖看黑河
鸟类的叫声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夏时期的张掖
大美张掖
黑河的孩子(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