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远方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2023-04-29陈慧莹

光明少年 2023年6期
关键词:徐霞客纪念品东坡

陈慧莹

踏上行走之路,不论收获什么,都是开阔眼界的途径、积累经验的源泉。如果想获取完整的社会认知和丰富的成长体验,就请主动迈出行走的脚步吧,相信用“走出去”的方式去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能让我们在实践中出真知。

去远方!——“我们的目标是

古今中外,有很多旅行家,虽然他们远行的动机各有不同,但都因旅行而出名,因勇于旅行和新的发现而成就了自我。其中有些人很早就树立了远行的志向,怀揣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征服欲出发了。最终,他们实现了目标,并在旅行中创造了历史的奇迹。下面,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旅行达人的“头条新闻”吧!

有人发现了“新大陆”!

17 岁的欧洲旅行家马可· 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4 年多,1275 年终于到达了元朝首都。在中国,他游历了17 年,足迹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回国后意外被俘的他在监狱里口述了这段经历,被人整理成《马可·波罗游记》。15 世纪,意大利人哥伦布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启发,对遥远的东方充满了好奇,从小就爱冒险的他立志要找到一条去往东方的航海之路。后来在西班牙女王的支持下,他踏上了海上冒险之旅。虽然他没有到达梦想中的东方,也没有带回大量的黄金珠宝,但他意外发现了美洲大陆,成就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征服星辰大海”

有人学到了新知!

唐玄奘为求取真经,历尽艰险,终于抵达印度取得真经。19 年中,唐玄奘行走了5 万里路程,途经了110 多个国家,是位名副其实的大旅行家。在印度时,玄奘因为要学习刻在赤铜上多达96 万字的佛教经典而驻留了两年,因为读懂真经才算是任务圆满完成。

有人传播了新思想!

孔子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孔子为了传播他的儒家学说,年轻时去过东周、齐,晚年又到了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地。在前后14 年的旅行生涯中,他所开创的旅行模式和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去感受!——揭秘史上最牛“驴友”的成功密码

还有一些旅行达人,他们很早就懂了旅行的终极奥义,出行对于他们来说,纯粹是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果要在周游列国的孔子、徒步取经的唐玄奘、下西洋28 年的郑和等各色旅行“大V”中评选出一位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驴友”、背包客,那还得非徐霞客莫属,因为在他的行囊里,装着修炼成一名顶级“驴友”的核心秘籍。

一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好奇心

1587 年,徐霞客出生于江苏江阴一个富庶的人家,从小聪慧过人、博览群书的他,深深被《山海经》《水经注》中瑰丽的大自然景观所吸引,被陶渊明那种无心功名、志在山林的性情所感染。他早早立下誓言:“大丈夫应当走遍天下,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怎能限于一地终老此生?”22 岁时,徐霞客说通了自己的家人后,从无锡太湖出发, 踏上了心驰神往的旅途。

一颗专注感受、观察仔细的玲珑心

与现代人旅行偏爱“人从众”、喜欢去网红景点打卡有所不同,徐霞客的出行不仅仅是去繁华热闹的地方,他更喜欢走到深山巨谷、穷乡僻壤中,仔细观察山川地形和鱼虫鸟兽。在这个过程中,徐霞客只做三件事:行走、打卡、写日记。白天尽情赏玩山水,细致观察和体会,到了晚上,徐霞客就点灯熬油,把白天游历的地点、见闻和收获详细记录下来,当然,他当时只是写给自己看。

一颗吃苦耐劳、坚如磐石的恒心

徐霞客大多是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去别人没去过的地方。尽管要忍受风餐露宿、严寒酷暑,甚至多次遭遇盗贼抢劫,徐霞客一直坚守热爱行走的初心。30 多年间,他先后游历了16 个省,最东边到了浙江的普陀山,最西边到了云南的腾冲,最南边到了广西南宁一带,最北至天津的盘山。他记录的“日记”被后人整理成了《徐霞客游记》,成为我国第一本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在国内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徐霞客成了“驴友”的祖师爷,被历代史学家称为“千古奇人”。

一颗独立勇敢的心

唐玄奘、郑和,是带着官方“赞助”和任务去行走,而徐霞客仅为一介平民,也能穷极一生,用双脚丈量大半个中国,凭借的就是一颗独立勇敢的心,他用独特的实践实现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去品味——说说那些“吃货”鼻祖教会我们的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行走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就是吃。在一个地方行走,欣赏当地美景,品尝当地美食,调动五官去感受,才能让行走更圆满。我国的文人雅士早就现身说法,证明喜欢“吃”不是一件羞愧的事,还是一件值得研究的正经事。

苏轼: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作为古代有名的大文豪苏轼,他的大部分人生可以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不过,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一直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每一天,虽然被贬,但始终保持乐观,一路贬一路吃。不仅品尝美食,他还会进行改良,推出“东坡”版做法,可称得上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家。比如被贬海南儋州时,苏轼发现生蚝最好吃的做法是烤着吃。在徐州做官时,百姓为了感谢他修堤抗洪,送了他许多猪肉,传说苏轼把其中的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炖成芳香四溢、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又回赠给当地的百姓。后来这种做法慢慢传开了,这种红烧肉也被百姓称为“东坡肉”。关于苏轼的美食传说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凉粉、东坡饼……祖国大江南北以“东坡”命名的食物达60 多种呢!

孔子:出门在外务必牢记饮食安全

虽然孔子在世人眼中是儒家“圣人”,但实际上孔子和我们平常人一样,并且很有饮食品位,在吃的方面十分讲究。他提出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意思是食物做得越精致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他还提出了食品安全“五不食”原则,即“食饐(yi)而餲(a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意思就是腐烂变质的、颜色不正常的、变味的、烹调不当的、不应时的五类食物都不能吃。这可是我国关于食物安全最早的记载了。孔子对食物的要求如此严谨细致,大概是他常年周游列国、生活在外总结的生活常识。

袁枚:提前做好美食攻略

出门在外吃什么,心里要有“谱”。这个谱就是提前计划,有攻略,有目标清单。清代的文学家袁枚是一位响当当的美食家,他的美食著作《随园食单》记述了中国14 至18 世纪流行的326 种美味菜谱,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他用简单清爽的文字记录了每个菜谱的发明者和主要做法,人人都可照书上记载的方法去做,故该书称得上是美食家的必读之书。这本书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发行后,立刻受到热烈追捧,后来慈禧太后也让按此食谱做菜。这本书后来还被翻译成英、法、日等不同语种在世界各地发行。

去探宝!——行走中的“大内高手”养成记

行走中,除了看风景,品美味,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收集纪念品。纪念品是可以承载纪念意义的物品,能起到增进感情、加深印象的作用。在现实中,提到纪念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到纪念品商店买,如杭州的丝绸、云南的鲜花饼、北京的景泰蓝、冬奥会时一“墩”难求的“冰墩墩”等。其实纪念品的形式有很多种,在古代,人们早就学会了在行走中收集奇珍异宝的“纪念品”,也善于用自己独有的方式留住行走中的美好回忆。

留下最地道的“纪念”

若想留住最地道的“纪念”,就需要在行走中深入体验,在最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中寻找,让它的价值历久弥新。直白地说,就是什么新奇带什么。你知道唐玄奘取经回来都带了什么宝贝吗?除了带回657 部经书,还给大唐的百姓带回了无数的珍宝,足足用了20 匹马运输。 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回了柬埔寨的黄金,锡兰国的宝石珍珠,阿拉伯阿曼半岛的乳香、芦荟、安息香、苏合香油等“土特产”,还有许多珍稀动物,如大象、长颈鹿,着实让人们大开眼界。

用自己的方式“纪念”

出门在外,除了收藏当地特色文化纪念品,更重要的是打开思路,在行走中挖掘属于自己的专属“纪念品”,比如门票存根、纪念章,亲手寄出的明信片,亲手捡拾的红叶、鹅卵石,甚至作诗一首,日后再次看到,就会立刻打开那一段美好的记忆。

这种浪漫古人很懂。 南北朝时期,陆凯与范晔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一人住在江南,一人住在长安,相隔甚远。有一天,陆凯在江南的春天里观赏风景时想念远方的友人范晔,于是写下一首仅20 字的诗送给对方:“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就是《赠范晔诗》。

人们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去远方,感受截然不同的生活。只有行走和实践,才能将书本上的文字从“知道”转化为“知识”,才能将“地球仪”上的地理坐标转变为星辰大海的探索之旅。 当你走过名山大川,说不定能与历史上某一位英雄豪杰的足迹不期而遇,你能收获的远比美丽的风景更丰富辽阔,归来的你,也会对当下的生活有新的感受。

这个行走的“宝藏之盒”,需要你亲自开启!

猜你喜欢

徐霞客纪念品东坡
旅行纪念品的错觉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徐霞客访谈录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最大规模的蝙蝠侠纪念品收藏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
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科比告别赛 纪念品热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