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德性与中道的关系
2023-04-29王晓盛
[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德性和中道两个概念贯穿了其整个思想体系,对于这两者重要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就成为了探究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的必然。对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德性与中道的关系的分析将在明确德性和中道定义的前提下,围绕着两者之间的获得途径、界定关系和目标追求来展开讨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中道;善;幸福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8.013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意味着完满和全面的一种卓越,中道代表着适度与兼顾的不偏私状态,德性的具足使得人们表现出中道的特征。可以说人拥有德性就是在现实中贯彻了中道,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德性的获取和界定要借助中道,而德性又是在中道的本质展现和进行中道选择的凭借,同时德性和中道又将善和幸福视为了共同的目标。
一、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界定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界定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一开始就有体现:“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1]对于各种德性来说,它们不仅能够让承载自身的实体实现优秀和卓越,还能完善这些实体的功能。德性包含了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在内的东西,它有着让事物自身趋向完满的作用和规定的意蕴。包括人在内所有有生命的动物和无生命的器具表现出来的优点都是德性所指的对象。若将德性视为能够让一个事物走向好的状态同时还能很好地完成其实践活动的品质的话,它就是能够让人的状况变好的同时还能促使其很好地完成其实践活动的品质。所以,对于德性来讲,它绝不是情感之类的东西,它更准确是品质的表现,它是优异、卓越和出彩。
在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的定义,将灵魂的优异也视为了德性,即“德性就在灵魂中”,灵魂以带有目的性的形式就表现为德性,对幸福的获取就是它的目的。幸福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它就是一种完满自足的目的,是那种最高的善,而且幸福贯穿于那些源自于自身而非源自外界因素的所有属善的事物之中,它是这些属善的事物最应该去追逐的方面。基于此,亚里士多德从功能层面来解析幸福,并以此来解析德性,从而得出了“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的观点。对于灵魂而言,亚里士多德将其拆分成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人类独有前者。而后者“是双重的,一部分是植物的,与理性绝不相干。另一部分是欲望,总的说是意向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分有理性。”[2]
在对德性的界定中,亚里士多德还借助德性的获得途径来进行分析。德性必须要借助实践才能体现,并且还要进行必要的选择和知识的扩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精确地走向德性的中间性,掌握德性。这就是说德性的最好状态就是命中中间性,就是能够以合宜的时间、情况、关系目的并借助合宜的方法。德性涉及感受和行动,能够命中中间就是最正确的,因为错误往往就是源自过度和不及。对这些情况的区分,只有实践能够做到,并且实践还要将过度和不及的极端情况消除。德性的获得与否全在实践中去选择,恰到好处才是德性,其他的过度和不及都与德性无关。因此,一个人究竟是有德性还是没有德性,都是他自己在实践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这个结果全由他本人来决定。
二、亚里士多德对中道的阐释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他认为“中道”就在于要做到“适度”、“适宜”和“执中”,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要达到中间的最高境界,那么对于过度和不及这两者来说都是不应该有的。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过度和不及都破坏完美,唯有适度才保存完美”[1],所以,对于人来说,不管是在实践方面的生活还是在感情方面的生活,都有适度、过度和不及存在,而善源自其中的适度,恶则源自其中的过度和不及。
在界定中道时,亚里士多德说明了适度、不及和过度彼此之间是无法相融的,这种不相融体现在适度一方与过度和不及这两者之间,又体现在过度和不及这两者之间。而且过度和不及之间的对立最为严重。在这对立的三者中,过度距离适度的程度和不及距离适度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只能说它们二者与适度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因为事物有着自己本身的属性,所以它的适度可能更接近其中一个极端;也正是由于它的本性特征存在,所以“那些我们越是出于自身本性而爱好的事物,就越显得与适度的品质相反”[1]。“我们把我们本性上更容易去爱好的那些事物看作适度品质的相反者。”[1]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同节制相对立的绝非属于不及的冷漠,而应该是属于过度的放纵。但是对于人来说,很多情感和行动本来就是错误的,属于恶的范畴,所以它们就无所谓过度和不及。对于这些情感和行动,它们作为完全性的错误,是不会符合中道的,不存在一个人在有这些情感和行动时会有正确的可能。
为了说明中道不同于数学的中点和平均数,是根据人的特殊性不断变动的、具有相对性的合宜状态,亚里士多德说了一个案例:“不能因为10米纳的食品多了,2米纳的食品少了,教练就指定6米纳的食品。对于接受者来说这是可多可少。对于麦隆来说就少了,对于初参加运动的人来说又多了”。[3]从中可以看出,真正的中道是具有相对性的,是能够因特殊性而变动的,它更准确地来讲应该是一种方法,而且是能随着现实的情景来选用更为合宜的情感和行动的方式。对于这一问题亚里士多德说到:“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4]
三、德性与中道的关系
(一)中道是获得德性的途径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理性规约着中道,所以中道必须是正确的,正确性就是它的属性。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必须要坚守中道,通过它的正确性来获得中道,以此指引我们避免选择错误,进而迈向美好的生活。在上文已论述过,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应该视为灵魂上的优秀。对于灵魂,亚里士多德将其分为理性和非理性这两个部分,那么同灵魂相对的德性也就有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两种。所以真正的德性必须将这两种德性融合成为一种更优秀的东西才能实现。这就说明要获得德性必须同时兼顾多方的存在,把不偏私视为自己达到完满品质的必要条件,只有做到不偏不倚,自己的品质才能全方面得到完善和进步,而这正是中道所要求的。对于中道来说,它展现着适度、合宜,借助它我们可以收获健康和幸福,只有运用中道才是最符合我们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将出发点定在两端的恶上,要从这里出发逐步将恶克除来寻找中间性,在此过程中脱离两端的恶的影响,从而明确最应该追寻的目的。运用了中道的方法,人的品质就会得到丰盈,从而德性也就得以孕育,而且对于中道来说,它在方法层面和本质层面上来讲中间就是它的理想境界,而从序列层面和状态层面来分析它就是和谐,也同时成为德性的追求目标。所以,从这个视域来分析,中道的中间性就是来衡量伦理德性的一个尺度和量表,通过中道的适度来实现不偏私的德性,达到了中道就能获得和秉持德性,否则就会离德性越来越远,只有中道才是真正能够去获得德性的途径。
(二)德性通过中道界定
在谈及德性与中道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还用中道来界定德性。在他看来,善就是行为的适度、合宜,恶则与之相反。德性的获得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的,且只有有理性的人才能真正实现对中道的获取,所以要用理性把不符合德性的东西剔除,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德性,成为具备德性的人,掌握中道。而凡是适度、合理的行为,就是合乎“中道”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非善。德性受到理性的规定,而有理性的人都能认识到中道,理性就是伦理德性的展现,而伦理德性的最终归宿就是中道。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不论就实体而论,还是就是其所是的原理而论,德性就是中间性”[5]。由此,在明确了德性要借助中道来获得的基础上还可以说,德性通过中道来界定。在对德性进行界定时,必须要有理性的引导,而中道的“中间性”是理性最希望去运用的标杆。就此而言,不管是从目标还是从标杆来说,伦理德性都必须依靠中道。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的“中道”对德性的界定中逻辑起点在于在过度和不及之间的适度才是“中道”,它是在正确的理性的指导下对德性进行界定的衡量标准,也正是由于德性的存在伦理德性才不会受到过度和不及的影响,合宜的和适度的行为才是真正合乎“中道”的德性。而合宜和适度正是德性丰盈的体现,它代表着我们的品质优越、品格在多方面发展,中道的不偏私恰好是一个标尺来衡量德性是否命中中间,从而来说明一个人是否具备了德性。
(三)善和幸福是德性与中道的共同目标
在探讨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德性和中道的关系时,还可以从目标层面来分析。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去认识什么是美德,而是为了要使自己变好,要不然,我们的研究就会毫无用处了。”[6]人们在自己的德性获得并展现出来后,善就成为首要追求的东西,而幸福就是这种追求的最高层次。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最大的目标就是要让人们用中道的方法去追求善,其希望达到的目标实现善的德性。就好比冯友兰先生所说:“所谓善恶,即是所谓好坏。”[7]因此,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是我们要去追求的好,而中道的方法则可以实现善而消除恶。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但是“德性必须服从理性的指导,而不是出于天性”[8],对于人来说,追求幸福的能力和理性选择的方法就是中道。对于“幸福作为最高善”[1]的结论,亚里士多德将人视为了进行实践的存在,而实践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幸福。实现幸福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具备了德性去进行活动,“幸福是合乎美德的灵魂的现实活动”[9]。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幸福是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在实践中去体会的,这就必须在实践中时刻不忘中道的方法,只有如此幸福的实现才是有可能的。为了在个人层面、他人层面和集体层面都能实现幸福,我们要始终有符合德性的行动。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德性和中道这两者在其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建构起了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大厦,所以针对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分析德性和中道这两个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就成为其他研究的出发点。可以说德性是具有基础性的前提条件,有了德性展现着人们品质多方面的丰满,也就是不偏向也不倚重单独的哪一个方面也就符合中道的要求,而人们如果想要获得正确的处世之道——中道,其前提就必须在具备了德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中道对“过犹不及的否定”又可以对德性这种品质方面的完满进行界定,对于中道这一方法的追求,以及中道的本质就是人们具备了德性的表现。同时,人在拥有了德性之后所进行的各种选择就自然而然的符合中道方法的规定,即不偏不倚。对于德性和中道共同追求的善和幸福,它们又都体现了德性的本质所在。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是在对德性的考究上才延伸出中道的方法,进而为其整个伦理思想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2.
[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崔丽萍.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12.
[6]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8]李泽栩.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论及其现实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5-27.
[9]陈真.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思想述评[J].江海学刊,2005(6).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师范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新时代云南省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JSJJ23-B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晓盛(1998.12-),男,汉族,云南丘北人,硕士,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