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品种选择及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有效应用
2023-04-29江义金
江义金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相较于高粱和水稻,玉米虽然同样属于高饱腹类农作物,但对环境的需求并不高,耐寒耐旱,且产量也一直处于中上水平,也正是由于它先天的优良种植条件,所以我国才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科学选种、种植和栽培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旨在为提高我国玉米农作物的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进入21世纪以来,工业、重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新型产业开始兴起,大面积建筑工厂成为了常态。虽然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的进步却受到了阻碍。我国是农业出口大国,但近两年来,我国国内生产的玉米总量却只够国内消耗,甚至有时还需要大量进口国外玉米。与进口贸易相比较,我国玉米的出口规模偏低,从2021年1月到2021年11月,我国玉米的总出口量为0.36万吨,而进口玉米的数量则为2702.14万吨,差额之大,令人唏嘘。在数据的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我国玉米产量和种植数量已经难以满足国内生产需求了。因此,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种植面积,提高玉米产量成为现阶段的重中之重。
1 贵州省种植玉米的优势
玉米的种植需要适宜的自然气候和良好的种植技术。从地理位置来看,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中部,地形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少平原和丘陵,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中部山地较多,著名的武陵山区便在此处,并呈斜跨式向北、南、东三方倾斜[1]。该地区多山少水少田地,却拥有大面积可种植山地,整体气候较西部地区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冬暖夏凉,适宜种植玉米。天下之山,皆汇聚于云贵地区,天然的山地条件和四季温差较小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玉米种植业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糖分积累和光照饱满度均高于其他地区。而该地的玉米种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由于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汉族特有的种植技术也随之传入了本土,在独特的地理优势之下,玉米的引入和推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除了降低饥饿率以外,还可以带动地方畜牧业、加工业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玉米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远远高于水稻,产量和饱腹感却不亚于稻米,在同等生产条件下,玉米的增产潜力也远远高于稻米。也正因如此,玉米才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2 正确选择玉米的品种
玉米原产于美洲地区,在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以后才陆续传到世界各地,大约为明嘉靖年间经由传教士传入我国。玉米是旱地作物,具有极高的耐旱性,这对于山地居多的武陵山地区而言,无疑是发展农业种植的首选。山区要想发展玉米产业,山地居多的地理特质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在黔中部的山区,喀斯特地貌居多,生态环境立体而复杂,土壤贫瘠,旱灾多发,生产投入与产出难以成正比,平原玉米植株的适应性较差,并不适合山区发展。也正因如此,品种匮乏成为了制约该地区玉米单产数量的拦路虎之一。那么,该如何挑选适合该山区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呢?下面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2.1 划分大致区域
要先对该地区的玉米可种植区域进行大致划分,并根据各地区的降雨量和土壤土质、肥力差异等因素,对该地区的玉米种植区域按照肥力高低进行划分,分别为上等肥力地区、中等肥力地区和下等肥力地区。据统计,上等肥力地区仅有7万公顷左右,而中等和下等肥力地区却占据了总种植面积的90%,再加上准静止锋的形成,让当地山区常年降雨量维持在山峰北面,南面降雨贫瘠,在缺乏足够灌溉条件的前提下,有机肥的投入也受到了限制,肥力不均匀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2.2 选种需认证
首先,我们在选择玉米品种的时候,就要注意选择一些经过了国家批准认可,自身附带一定抵抗力的玉米胚株,并且要避免在同一区域进行大规模种植同一品种的玉米,这样就可以减少由玉米品种过于单一所导致的价格下跌。通常来说,在某一部分区域内,至少会种植三种以上不同品种的玉米,既可以提高不同植株之间的授粉率,还可以检验何种品种的玉米更适合当地种植。农业从事者要学会擦亮眼睛,选择合规厂家的玉米种子,不要盲目跟风购买所谓的高产品种,而要结合自家土地的实际情况、年降水量、温差等自然条件不断考量,必要时可以与往年所购品种进行对比实验,确保自身所购品种为同等条件下最高产的。
2.3 熟成需考量
当地的玉米属于一年两熟,那么我们在选择品种的时候,就要选择一些早熟的品种,这样才能做到一年两熟,增加玉米的年产量。对于品种不一的玉米,我们可以就种植时间和种植环境进行搭配,争取效果最大化。最后,种子的质量应该达到国家统一标准,即纯度要大于96%,净度要超过98%,发芽率至少要达到85%,含水率不能超过13%。
3 种植和栽培管理
3.1 处理种子
玉米的种植技术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需要种植者仔细观察玉米的生长规律,不断熟稔栽培技巧。在播种之前,还需要对种子进行初步处理。该处理工作共分四步,分别是清除杂种、晾晒、浸泡、包衣或加料。清除杂种是为了保证种子的纯粹性,清除混在种群当中的霉变、破损、携带细菌的坏种子,晾晒要选择晴天来进行,一般为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这个时间段,要注意的是,晾晒不能在铁器和水泥地板上进行,因为水泥和铁器都有积聚热能的效果,会熟化种子,一般暴晒两至三天,就可以开始下一步了。浸泡是为了让玉米更快出芽,一般浸泡时长为十小时左右,不能使用温水,要使用凉水浸泡,科学研究表明,浸泡催芽法的发芽率比干种子催芽高出10%~15%,因此催芽时首选浸泡催芽法。对于肥力较弱的种植区域,还可以在浸泡的冷水当中适当加入肥料,这样一来也可以弥补土壤肥力过低的短板。最后是对种子进行包衣或者拌药,这其实已经属于防治害虫的一部分了,拌药可以减少地下害虫和青苗期的病虫害发生率,保障种植前期的工作顺利进行。
3.2 选择合适时间并完成试验
处理好种子以后,就要选择比较合适的时间来安排种植。玉米由于一年的熟成不同,南北方的种植时间也会有所差异。在当地,一般播种时间为3月到4月初,其余时间段温度较高,并不适合玉米种子的萌发。在玉米的播种到收获这段时间里,可以通过开展田间试验的方式来完成前期育苗。在试验前期,必须密切关注种苗的生长,并根据生长状况及时优化玉米生长环境,到抽穗期之前,都需要进行细致化管理,直至玉米灌浆时期,都不可松懈,而这一段时间里所生长的玉米穗的具体数量,就决定着最终玉米的收成,因此需要农业从事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前期育苗完成后,便可以开始播种了。
3.3 播种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玉米播种机器开始出现,对于面积较大的种植区域,可以采用气吸式播种机,该机械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保持植株之间的距离始终如一,并且不会伤害到芽苗。而对于位置狭窄或者机械行走不便的山区来说,就需要人工开沟或者人工刨埯坐水种,按照要求完成等距离播种[2]。播种深度一般为5~6cm,如果土壤的黏性较强,可以适当减少播种深度,但最低深度不得小于4cm。种植时虽然要保持一定间隙,但合理密植才是增加玉米产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种植密度须进行详细的控制。种植密度过大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亩产水平,个体平均产量也会有所下滑;种植密度过小,则会形成单个植株生长良好,总体产量却上不去的尴尬局面。一般而言,耐密植品种每667m2的定苗数量为4500株左右,大型穗品种则不会超过3500株,高肥力地块可适当增大密度,但最多不能超过总数量的2%。
3.4 肥力调整
在试验期间,最主要的营养特征以代谢为主,要想实现产量增高,就必须提高玉米根叶的繁茂程度,也就需要大量的化学肥料来维持玉米生长。在肥料的准备上,常见的肥料有尿素、二铵、复合肥、微钾肥等,但肥料的具体配比和阶段方案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因此需要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敢于试错,不断钻研肥料配方,减少肥料滥用现象的出现。当然,一些传统的施肥规律也可以适当采纳,诸如以产定氮、微量元素均成倍用于提升肥料所占比例等,不断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对于肥力较足的地块,我们就应当在满足玉米生长条件的情况下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避免因为施肥过多造成二次污染。对于肥力低下的土壤,就需要定期补肥,最大程度上减少玉米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中低产地块的磷、钾比例需要适当降低,而产量较高的地块则需要对应提升磷与钾的比例,用于满足玉米生长所需。除此之外,化学肥料的使用还应当按照预期规划来安排,并根据叶龄指标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在播种后的25~30d,就需要追加总肥量的五分之三以上,播种40~45d后,就要追加总肥量的1/3~2/5,最终按照计划完成施肥。
4 病虫害的防治
玉米的病虫害种类有很多,包括玉米大斑病、玉米病毒病、玉米螟、玉米小斑病等。下面是几种具体病虫害的详细防治方法。
4.1 玉米大斑病
该病主要会导致玉米减产,大多发生于玉米抽穗前期或者后期,一般与玉米品种有较大关系,雨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主要由下叶部向上叶部开始蔓延,所蔓延之处会产生明显病斑,限制植株完成光合作用,最终影响玉米籽粒的灌浆。对于此类病害的预防要从源头开始,即选择一些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并竭力减少菌源。在最开始发病的时候,就可以采用人工摘除病变叶片的方法来降低菌落繁殖,减少传染。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增加有机磷的施肥数量来预防此类病害。
4.2 玉米病毒病
玉米在整个生长的过程当中都有可能会遇到玉米病毒病。玉米病毒病又称为矮花叶病,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特殊的病毒感染原理,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让原本健康的绿色叶子逐渐枯萎,植株成长高度也会受到限制。玉米病毒病的防治方法其实很简单,及时使用生物药剂或者化学农药对玉米进行大面积喷洒,在蚜虫和灰飞虱等微生物迁徙之前将其扑灭或驱赶,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玉米病毒病的感染率。
4.3 玉米螟
玉米螟又称钻心虫,主要是幼虫阶段的危害较大,可以让玉米叶片蜷缩,籽粒腐烂,轻则减产,重则植株死亡。成虫大多将幼虫放置于玉米嫩叶之上,幼虫为了成长就会不断啃食玉米嫩叶,进而破坏玉米养分输送组织,导致玉米发育不良,形成早枯和瘪粒。要想防治玉米螟,就必须在玉米的各个生长期予以高度重视,首先要灭掉越冬的幼虫,就必须在玉米螟成虫蛹化的前期,利用秸秆或者树枝灭茬、封垛的方式来减少虫源,降低羽化数量。灭茬主要是采用明火焚烧和烟熏的方式来杀灭虫蛹,而封垛指的是在4月中旬,将秸秆分为多个垛点,然后撒上两倍的白僵菌粉,直到垛面有白烟飞出才停止。而采用封垛的方式,杀虫率可达80%以上。其次,要灭成虫,就需要在玉米地四周布置捕虫灯和杀虫荧光板,利用玉米螟夜间视力较差、趋光的特点对其进行诱杀,一般在每年的五月下旬开始布置杀虫灯,一直持续到7月底,布置杀虫灯除了可以杀死玉米螟以外,还可以同时去除掉一些趋光害虫。要想杀死位于植株中心的幼虫,就必须采用颗粒投放法,将杀虫药剂与白僵菌粉混合拌匀,以2kg/667m2的用量标准进行全覆盖淋洒,亦或采用电动喷雾剂溶于液体当中,喷洒于叶片表面,让幼虫摄入有毒叶片而死亡。
4.4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称斑点病。与大斑病不同,减产程度较高,严重时可造成颗粒无收。因此在玉米小斑病的防治问题上,更要以遴选抗病植株为主,不断加强对植株的栽培与管理,在肥料足够的前提下,就要及时完成追肥,将多种微量元素进行合理叠加使用,避免在抽穗期和拔节期脱离肥力滋养,保持植株始终处于健壮生长的状态,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在实施合理密植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雨季低洼地区的排水是否流畅,减少田间的湿润度。最后,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菌源,并适当辅以药物防治。在严重发生小斑病的时候,要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残余枯叶,秸秆进行堆肥处理之时也要经过高温发酵才可进行下一步处理。而药物防治,指的是在玉米的抽穗前期,病情大幅度扩张之前开始使用生物农药。在喷洒生物农药之前,要先去除基底病变叶片,采用部分新型生物试剂进行防治喷洒,每667m2的用药量为70kg,隔十天左右再喷洒一次,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当然也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来防治玉米的各种病虫害。地理信息系统又称信息科技预警机制,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农作物的培养和种植当中,更有部分研究者真正将论文写在了土地之上,将试验搬到了阳光下。新近研究出来的玉米病虫害预警系统真正做到了实施数字转数据和危险预警,可以帮助专家更好地完成玉米的高产栽培和研发工作[3]。这就是信息系统防治各类病虫害所取得的重要突破。
5 结束语
玉米种植想要提高产量,实现高产栽培,就必须优化种子遴选,与农业科研部门积极研讨,争取研发出耐旱、耐贫瘠、产量又高的新型玉米品种。并通过生物农药与传统农药相结合的方式,不断降低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当地的玉米种植达到高质量、高产量的双高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天赐.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5):40-41.
[2] 吴迪.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3):88-90.
[3] 白秀红.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1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