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及病虫害防治对策探究
2023-04-29张晋清刘俊伟孙鑫刘金梅
张晋清 刘俊伟 孙鑫 刘金梅
摘 要:玉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生产产量会对各个区域的农业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玉米本身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但是在现实的成长过程中,它的病虫害、环境管理等都会对它的实际产量产生影响。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有关玉米种植管理的持续改善,玉米的产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在保障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文章重点介绍了与玉米种植和经营有关的技术,并对具体的经营和病虫害的防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
在我国的农业种植结构中,玉米是除了水稻与小麦以外最主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它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然而,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如果不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玉米就有可能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出现了“温室”现象,从而加剧了病害和虫害的危害,文章从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1玉米生育期特征
1.1幼苗阶段
玉米在苗期吸收的养分相对较多,同时这也是玉米生长变化相对较大的一个时期。玉米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生长特征是根茎、叶的分化和根的长度,其生长部位是根系。随着根系的持续成长,其对各种养分的吸收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并且伴随着养分供给的提高,根茎的成长能力也会越来越强,相对于茎叶部分,它的成长速度可以提高1.5倍。
1.2抽穗季节
在玉米穗期生长期间,叶片和茎叶部分都是发育的关键时期,相应的雌雄穗也逐渐分化。在玉米的生长中,营养水平供应不足,将极大地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因此,要加强穗期玉米生长的营养供应,才能确保其旺盛生长。
1.3种子生长阶段
在此过程中,玉米的生长发育缓慢,随后进入开花、吐丝、授粉和受精,直至达到成熟的过程。
2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2.1耕地的适宜性
玉米栽培的增产效果与其栽培密度密切相关。不管什么种类的植物,都要对其种植的密度进行科学的调控,不是说种植的数量多了就一定能增产。为了获得最高的产量,需要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合理的计算,种植人员需要以土地的特征和玉米的种类为基础,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科学的计算和计划,从而提升玉米的存活率,保证每一株玉米都可以正常成长,同时还可以保证整个玉米的生长数量,可以对玉米种植的收入和产量进行有效的提升,降低因为种植数量太多或者太少而导致的玉米死亡或者出现大面积经济损失等问题[2]。当前,玉米的栽培方式有三种,即等行距栽培、宽窄行栽培和两株栽培。
春天的玉米可以采取等行距播种方式,在此时期内,籽粒间距要比较大,要视具体条件而采取适当的移除措施。采用等行间距的移栽方法,可以有效调控苗木的栽植密度,使光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宽窄行栽培技术是指将常规的平直垄变为一条1.5m宽、一条0.5m宽的狭长垄作,于拔节之前对宽行施以追肥和松软,于秋季收获时在窄行施以自然腐解。第二年春天,采用宽行撒种、窄行施肥的方法,实现了隔年深松。该技术既要确保空气流通,又要实现对玉米地的连续耕种和根系还田,既能防止降雨冲刷,又能保持土壤的生态和养分。在轮作休耕中,采用宽幅和窄幅相结合的轮作方式,确保了耕地的整地性,并可适度提高种植密度,达到以密促富的目的。
双株法需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单株群,以便每个单株都能获得足够的阳光,减少单株间的相互竞争。为了确保种子群体的均匀性,必须尽量改善种子的选择,以确保种子群体的萌发。在密植的时候,要尽量保持一个合理的密度,一般情况下,行与行的间距是50~70 cm,而种穴间距一般是40~70 cm,每亩留苗5500~5800株,并且要保持一定的通风和光线。另外,在播种的时候,要确保每个穴道有2~3颗籽,以两棵树为一个营养中心,以确保同一时间得到足够的养分。两种种植模式相比,增产幅度可达35%~55%。
2.2合理施用化肥
长期的作物栽培过程中,仅依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施用肥料来提高产量。化肥除了含有玉米生长所需的营养之外,还可以对土地添加一些营养物质,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肥料对于增产是有好处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坏处,要结合玉米的实际生长状况进行合理的施肥。在施肥时,应该施用有机肥料,而不是无机肥料。厂商在生产无机肥时,会将动植物废弃物、植物残体等有机质掺杂到化肥中,能够为作物的生长带来更多的自然营养,但是,无机肥中含有更多的化学物质,过量施用不但对玉米无益,还会造成副作用。
2.3实行科学灌水
水乃万物之本,尤其是农作物的成长,更是需要大量的水分。玉米在萌芽阶段,对水分的要求并不高,如果气候比较干燥,就必须进行人工灌溉,在浇水的时候,用水量不宜过多,因为玉米是一种耐旱怕淹的作物,因此,在玉米的成长初期,应该注重浇水工作;出苗期过后,玉米苗会迅速成长,这段时间对水分的需求急剧增加,要做好适时浇水工作。在玉米迅速成长时期,栽培人员要密切注意气象情况,一旦降雨减少,就要适时浇水,以确保玉米健康成长。
2.4农田耕作
2.4.1幼苗阶段
在播种后,要针对不同的时期进行适当的田间管理,在幼苗期的管理中要注意养分的供给,可以采取浇水、除草等措施,保证玉米幼苗健康成长。
2.4.2抽穗季节
在玉米的生长发育中,穗期种植的管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玉米的根部是整个生长发育的主体,因此,要根据玉米的品种,对其进行适当的肥料管理,使其在整个生长发育中对肥水的需求得到均衡,从而使其根部的发育和养分的供给得到充分的保障。
2.4.3种子生长阶段
玉米长粒期是各种病害产生的重要时期。要保证在这一时期,玉米可以正常成长,不会造成叶子或根部的过早衰老,就必须加大水分和养分的补充力度,保证玉米在长粒期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如果这一时期是在春天,就不一定要采取特别的措施,因为春天的时候,土壤中的养分就能够满足玉米粒的生长需求[3]。
2.5采收玉米
收获期是播种工作的最后一步,通常是9月中、下旬,这个时候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正是收获的好时机。种植人员应该注意看玉米秆的色泽,如果有大片的黄褐色,就可以开始收获了。此外,部分区域的玉米由于各种原因,玉米果实成熟较迟,需要依据具体的条件来确定收获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时间采收,可以让玉米的颗粒变得更大,更好地成熟,也可以促进玉米的产量得到提升。
3玉米病虫害的防治
3.1玉米大小斑病
如果玉米已经有了大斑病的症状,可以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在玉米大斑病达到防控指标后,可以对玉米进行喷雾农药。从第一次施药开始,隔7~10天施一次,连施2~3次。由于中温、高湿度是导致该病害发生的重要气象因素,故除选择抗性好的品种之外,可采用宽窄行播种方式,由大田平地种植方式转变为高矮间作方式,增加通风、透光,以确保其正常生长。因此,应尽量及早进行,尽量避免高温和多雨季,以减少大斑病害的危害。如果玉米有小斑病的症状,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从第1次喷雾开始,7~10天喷雾1次,并连喷2~3次,就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在药剂预防的基础上,采取轮作和倒茬等措施,以达到控制病害发生的目的。玉米是喜肥型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分和肥料用量,并结合施用 P、K等肥料来增强其对病害的抵抗力。因此,在种植期间,要结合本地的天气情况,适时提早播种,尽量避免高湿度和多雨天气,并尽量减少该时期的病害发生。
3.2玉米锈病
玉米锈菌是严重危害作物生产的重要病害,其易感时期为开花期、结穗至收获的中后期。在发病早期,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该疾病的防治,从第1次喷雾之日开始,每7天喷雾1次,并连喷雾2~3次,就可以实现对该疾病的有效防治。除了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之外,还可以尽量在玉米的种植上选用晚熟的品种,并与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在收割之后,要将田间病害的作物清除干净,并将稻草进行深埋,从而降低土壤表面病害的数量。
3.3玉米螟
当玉米心叶成熟,花叶率达到10%时,应进行大面积控制。当心叶生长到中间时,成花比例大于20%,要重新控制一次。通常情况下,用 BT喷雾法控制玉米螟虫,也就是用200mL的 BT喷雾法,保证每克喷雾中的孢子数量在10亿左右。因为玉米螟自身具有羽化越冬的习性,所以在进行秸秆的处理时,需要采用腐熟的方法,将秸秆完全转变成化肥,还可以利用白僵菌封垛,在玉米螟化茧之前,平均每立方米的稻草堆使用100g菌粉,在玉米螟化茧之前,将菌粉喷洒到垛上,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消灭虫源,防止玉米螟害虫的出现。
3.4黏虫
由于其自身的贪食性,通常会将农作物的叶子吃得一干二净,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甚至灭绝,而其幼虫主要以玉米心、叶鞘等为食。药剂法可选用48%乐斯本800~1000倍液。另外,在成虫幼体早期,每公顷土地插入10只稻草把引诱卵,然后每两天换一次,将有卵的稻草把从地里引出来烧掉。
3.5地下害虫
对玉米危害最大的地下害虫是蝼蛄、地老虎,它们会从植株上的各个位置啃食植株,导致玉米地上的缺苗或空秧。在对地下有害生物进行防治时,可以采用农药拌种、施毒土壤等方法对其进行毒害,也可以采用轮耕、秋耕等方法对其幼虫进行杀灭。“毒土”的控制方法是:用50%或40%的“甲基异柳”掺入细土和水,沿垄向播种地周围喷洒,一垄施20~25kg。引诱蚂蚁时,可以采用“药饵法”,将90%结晶敌百虫500g加入水中,加入50kg玉米粉,制成“药饵”,每亩地用5kg,于黄昏时洒于田地。
3.6青枯病
在防治青枯病时,尽量选择具有一定抗性的玉米苗进行栽种,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青枯病的发生。防治期间,可以使用58%氟锰锌药粉600倍液喷洒,通常3d喷洒1次。若在苗期发生了青枯病,可以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对着玉米的根系进行喷雾,若出现在单一的植物上,要立即将整株植物连根拔起,以免造成大面积传染。栽培时可以采取间作栽培,以确保高产,防止大面积感染,同时施用适量的钾肥,以增强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在玉米的抽雄期到成熟期期间,发病初期,可以使用50%多菌灵600倍液+25%甲霜灵500倍液对根基部喷洒,7天1次,连续喷洒2~3次。
3.7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病害,在其发生过程中,玉米穗上会产生一些黑色的粉末,从而影响到玉米花的产量。在防治黑粉菌病害时,通过选育抗性好的品种,并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选用抗性好的种子,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黑粉病重发区,部分马铃薯、大豆等作物可以采取轮作、倒茬制,以防止连作数年。另外,在播种之前,也可以用杀虫剂对种子进行喷雾处理,以杀死其携带的病菌。
4不同时期对病虫害的防治
4.1幼苗期防治
在玉米播种的早期,要做好苗期的管理工作,因为在整个苗期,植物自身的免疫力比较差,容易发生病害和虫害,从而对幼苗的正常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造成玉米死亡。一般而言,幼苗时期的害虫以粘虫和红蜘蛛为主。如果在玉米栽培中发生了红蜘蛛虫害,可以用20%哒螨灵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也可以用某些光谱性杀螨剂对玉米进行喷雾,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果有粘虫,可以将90%敌百虫100g,再进行稀释,与1.5kg炒制好的麦麸混匀,用作粘虫的诱饵,于黄昏时撒在玉米地里。以此为诱饵,达到对其进行高效控制的目的。另外,在田间应用2.5%敌杀死和2.5%功夫乳油等药剂,可以达到对玉米螟的高效控制。
4.2花粒期防治
花粒期是玉米种子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茎腐病、黑粉病等病害的高发时期,玉米在此阶段对病害的抵抗力降到了最低点。所以,在防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田间管理,要注意浇水和排水,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地方,可以采取稻草还田和翻耕的方式,减少虫源的产生。当发现有病害时,要立即修剪掉穗上的丝状物,并喷洒农药,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4.3栽培期防治
在栽培期间,要加强对玉米的田间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如果这个时期的气候比较温和,多雨,多雾,玉米容易发生纹枯病等。如果玉米地发生了纹枯病,那么玉米的叶子上就会出现棕色的斑点,斑点会慢慢地从玉米的底部向玉米的顶部扩展,并且还会继续扩大,从而对玉米的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4.4成熟期防治
成熟阶段的病害以早衰病和青枯病为主,要对这两种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除了要做好早期的种子选择外,还要加强对播种面积的管理,尽量保证成熟阶段的透气性。
总之,玉米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大,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确保其正常成长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确保玉米的高产,在玉米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加大对玉米的种植技术的研究力度,运用现代的技术方法,持续提高种植效率。与此同时,要加大对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力度,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进行全方位的防治,尽量减少经济损失,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玉米种植的产量与品质。
参考文献:
[1] 陈红哲,张馨元,王小军,等.玉米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探析[J].新农业,2019(7):32-33.
[2] 张宏静,曹源,李悦,等.玉米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技术探析[J].种子科技,2022,40(19):36-38+41.
[3] 王会海.濮阳市华龙区鲜食甜糯玉米栽培管理技术与发展优势[J].河南农业,20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