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线往事

2023-04-29李明圣

前线 2023年11期
关键词:北京市委党刊前线

今年是《前线》创刊65周年。我是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第七任总编辑,在这里工作了六年半时间,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继承《前线》“开门办刊”“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从理论上回答问题”的传统,克服重重困难,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2017年以来,《前线》杂志入选全国百强期刊、中国社科院中文社科核心期刊,荣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时任市委书记蔡奇批示:“各级党员干部要阅读《前线》杂志”。在前线杂志社工作的经历中,有4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守正创新,推动《前线》改版

版式是刊物的脸面,栏目是刊物的骨架,顶层设计是刊物的灵魂。《前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貌。为适应新时代技术条件、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受众需求的深刻变化,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经过整整半年的调查、研讨、酝酿和准备,做了精心的改版策划和设计。2017年1月,《前线》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受到了市委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改版后的《前线》杂志有三个特点,一是版式优美,实现了“简洁、明快、端庄、大气、雅致”的十字要求;二是栏目合理,“治国理政新思想”“战略视野”“理论前沿”“前线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首都治理”“人文时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与市委党刊身份相符,也与刊物定位相称,体现了政治性、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可读性的统一;三是内容空间拓展,有利于整合首都资源,优化力量配置,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前线》影响。

迎难而上,实现三社整合

2017年下半年,北京市委曾经作出过两项与前线有关的重要决定,一是进行党报党刊专项整治,二是撤销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大学生杂志社,整体并入前线杂志社。对于我们而言,专项整治是一次思想洗礼,三社整合则是一次组织重构,难度可想而知。对此,三社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作了充分准备,采取不同形式,在不同范围,与广大职工恳谈交流,并通过讲党课等形式,进一步使大家看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做好整合准备。通过2018年一年的酝酿准备,三社同志讲政治、顾大局,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在高质量完成出刊任务的同时,共同研究制定了三社整合的基本思路、具体措施、当前任务、发展目标,整合条件已经成熟。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2019年实现三社成功整合,前线杂志社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

与时俱进,促进融合发展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是主流媒体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融合发展事关前线的前途和命运,是前线的重点所在、增长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前线的新媒体建设起步较早,一度领先,曾入选首批70家全国数字出版示范单位,是20家期刊社之一。2018年,按照市委关于将战略重点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的部署,前线将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作为扎实开展“四力”教育实践的重要举措。在坚守内容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转变意识、搭建平台、调整流程、培训人才,努力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变化。2019年3月,在广泛学习兄弟省市党刊融媒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前线成立9个融媒体工作室,各部室主任和所有编辑记者一岗双责。2019年7月,以“理论+党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前线客户端正式上线。2019年12月,前线中央厨房和演播厅投入使用。前线杂志社搭上了媒体融合的末班车,形成了“三刊两网、三微一端、多元一体”的媒体融合发展格局,重塑了采编流程、完善了运营机制、锻炼了采编队伍,使刊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先后策划创作《见证1949》《党课一小时·名家访谈》等视频产品,原创视频《答卷人》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进一步扩大了前线的影响力。

抗击新冠,发挥党刊作用

抗击新冠疫情,是过去三年绕不开的一件急事、难事和大事。前线在应对这场疫情大考时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应急采编体系、应急动员体系和应急发展模式。2020年初的疫情来得很突然,我们在思想准备不足、物质准备也不足的情况下,果断调整春节值班,建立信息报送渠道,解决应急物资,组建应急预备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6个专门工作小组、应急采访队和7个居家远程工作室,紧急处置疫情防控和疫情之下的采编工作;我们及时动员、精心准备、主动发声,按照主题化、系列化、深度化原则,发出了前线杂志社强有力的声音,当时前线新媒体的发稿量是平时的2倍以上,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曾以《前线杂志社全媒体战时传播模式亮点频出》为题,总结推广前线经验;在疫情肆虐、人心惶惶之时,组建6个应急采访小组实地采编高质量重稿、大稿、好稿,《守好一方净土  确保一方平安》《风一样的速度  火一样的激情》《街道不容易  社区在坚守》《两手怎么硬  两战怎么赢》《菜篮子,奶瓶子,米袋子》等,体现了党刊的责任担当和理论高度;在全民抗疫、众志成城之时,成功完成对华夏银行、北京城建集团、北京汽车集团的深度采访和报道,及时策划与他们的深度合作,丰富了客户端内容,扩大了前线的影响,为前线的深度运营做了有益探索。

时间不言,岁月无语。前线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九站,回顾在前线六年半紧张愉快、充满挑战且富有成果的幸福时光,主要体会,一是党刊姓党,政治家办刊,这是立刊之本;二是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这是彭真老书记和首任前线主编邓拓留下的文化基因;三是建一流团队,办最好党刊,谋高质量发展,这是前线成功的核心密码。北京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编委会的正确决策,全社同志的共同努力,则是关键的关键。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相信前线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会越办越好。

(作者简介:李明圣,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曾任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乡长、王佐镇镇长,丰台区委农工委书记、区农委主任,丰台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2016年7月任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总编辑。)

责任编辑 / 钟   鑫

猜你喜欢

北京市委党刊前线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何维出席农工党北京市委会成立70 周年纪念大会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新时期扩大党刊影响力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党刊如何提高传播力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形前线
跟踪导练(四)4
以“四个牢牢坚持”履行好党刊的职责使命
党刊编辑要与群众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