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城市管理工作的成就与启示

2023-04-29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前线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未来展望改革开放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摘要] 改革开放4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城市管理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发生深刻变化。城市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分散到集中、从传统到现代,经过不断的探索努力,职能体系日趋完善,城市运行更加顺畅,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走出一条符合北京超大型城市特点规律的改革发展之路,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首都城市治理;  减量发展;  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12-0072-04

改革开放4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城市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工作及对北京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坚持首善标准,突出问题导向,紧盯精治共治法治,强化统筹协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城乡环境更加整洁优美、清朗有序,城市运行更加平稳顺畅,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成就篇:伴随改革开放历程,实现高效率推动

改革开放45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北京在城市管理领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城市管理能力、水平、质量和效率均得到大幅提升。

突出重大活动保障,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落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主动践行“四个服务”,以首善标准突出抓好重大活动环境整治、景观布置及城市运行服务保障,出色完成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APEC会议、G20峰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世园会、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受到中央国家机关、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突出市容景观改造,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落实市政府折子工程和实事任务,完成重点大街、重点区域、老旧小区、胡同街巷等环境整治工程,解决了一大批重点环境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北京市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市容环境景观管理规定》,开展市容环境景观提升,塑造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开展两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全市4000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整体提升。实施长安街、颐和园、奥运中心区、大运河等景观照明提升工程,首都夜景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治理,城市道路和广场实现“八无一减”。推进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二维码管理,完成1500余条主要道路十万余件设施上码。推进城市道路箱体“三化”和“多杆合一”治理,完成各类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2300余公里。

突出抓好关键小事,环卫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修订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制定相关配套办法,推动1.6万个居住小区(村)、11.7万个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和广大群众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亚洲规模最大的鲁家山生活垃圾焚烧厂、朝阳区焚烧厂二期等骨干项目相继投产,缓解了垃圾处理紧平衡状态。“桶、车、站、楼”等分类设施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60%,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实施城市道路分级分类精细管理,道路作业车辆全部接入市级监控平台。

突出能源运行安全,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北京市基本实现100%清洁发电,告别燃煤发电史,成为全国首个基本全部实施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大台煤矿关停,北京告别千年采煤史。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燃煤清洁能源改造,优质能源(除煤炭、油品外)比重提高到75.92%。截至2022年底,完成3543个村庄、约136万户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全市90%的村庄、95%的农村居民实现清洁取暖。供热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城镇供热面积达到10.23亿平方米,燃气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新城及生态涵养区全部接入城市天然气管网,平原地区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镇镇通。供电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受电能力显著增强。

突出市政设施管理,城市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健全地下管线管理协调机制,开展地下管线消隐,完成消隐工程7362项,实现130项消隐工程与162项道路大修工程同步实施。健全井盖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共治理病害检查井38万余座,新增“五防”井盖45万余套。健全挖掘工程地下管线安全防护机制,累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200公里,年均地下管线百公里事故数大幅降低。

突出综合执法监管,多元共治能力有效提升。加强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基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环境秩序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占道经营、夜施扰民等专项整治。加强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建设应用,丰富拓展数据驱动、提质增效的综合执法业务场景,形成“一库汇聚融合、一图指挥调度、一端智慧执法、一网协同联动”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监督员制度,推进“城管+”共建模式,组织开展“城管开放日”等活动,推进社会各界共享城市治理成果。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沉,建成覆盖全市的市、区、街道(乡镇)、网格员的四级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创新“热线+网格”服务模式,强化主动发现和未诉先办。提高城市基层治理水平,制定出台街巷长、小巷管家指导意见,实现街巷长制度全面覆盖。

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管理基础不断夯实。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组建城市管理委员会,明确为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建立议事协调机制,将“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调整更名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调整执法力量,将市城管执法局调整为市城市管理委管理的行政执法机构。通过编制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出台《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等15个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修订地方标准59项。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统筹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与示范,完成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主体功能建设,在两个区开展试点应用。

经验篇: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实现高水平治理

45年风雨兼程,45年砥砺前行,首都城市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必须始终坚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政治定位,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第一位的政治要求。首都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始终听从党中央号令。深入推进新时代首都城市管理改革创新,时刻做到对党绝对忠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锻造有着“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为提升首都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坚强保证。

必须始终坚持落实“四个服务”要求。落实好“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既是党中央赋予的政治任务,又是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所决定的。在新的时代,更好完成“四个服务”使命任务,必须充分发挥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凝聚中央国家机关、驻京部队和市属相关部门、各区、各单位等方面力量,形成推动落实的整体合力。认真总结圆满完成历次重大活动保障任务的成功经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城市环境保障和城市安全运行工作,切实推进“四个服务”能力实现新的提升,真正做到为祖国争光,让党中央放心。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群众办实事,给百姓谋幸福,城市管理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始终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到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如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架空线入地规范梳理以及做好极端天气供热、供电保障等,始终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难点问题入手,努力让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必须始终坚持法治为先、依法行政。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进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供热采暖办法》《北京市架空线管理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实践证明,法规制度是城市管理高效运作的有力保障,必须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依法监督,才能确保城市管理科学健康、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加强城市管理领域立法工作,做到综合性管理法规与专业性业务法规相配套;开展法治学习和普法宣传,推动权力清单、服务事项目录与责任清单的深度融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办事,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法治化水平。

必须始终坚持精细管理、服务高效。“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精心打理。”必须充分发挥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作用,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城市部件普查工作,通过摸清底数、明确权属,逐步实现数据清、情况明,提升管理效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精心组织实施,强化全过程管理,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必须健全落实“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制度,公开环境建设问题和评价结果,层层传导压力。必须深入挖掘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基础优势,全市统一网格划分,实现“人在格中、事在格上”。城市管理必须从细微处入手,注重管理细节,带着感情办事,带着感情管理,才能真正把城市打理好维护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作为。改革创新是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必须着眼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树立问题导向,发扬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敢接烫手山芋,能啃难啃的硬骨头,才能切实担当起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的重任,切实做好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工作。

展望篇:坚持改革开放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任重道远,我们仍在路上。我们要立足首都战略定位,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更好满足“五个新需求”,牢牢抓住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深入探索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更好满足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目标实践落地带来的新需求。北京市进入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管理需要顺应国家和北京的宏观形势,更好地发挥城市管理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按照总体规划要求,除了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补齐城市管理的短板外,更需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持续推动精细化管理、多元化治理、网格化治理、依法治理和创新治理。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带来的新需求。随着城市发展水平提高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以及社会结构变化,对城市管理提出了多样化、精细化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城市管理工作需要围绕人民群众实际需求逐步健全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点关注“大城市病”的破解以及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和人民生活满意度的切实提升,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更好满足城市“减量发展”新路径带来的新需求。减量发展是缓解“大城市病”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城市管理工作要着力提高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减量升级,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增加绿色生态空间,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安全性、宜居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铺平道路。

更好满足科技创新引领管理变革带来的新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极大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为城市管理由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提供了重要支撑。城市管理领域将全面推进一网统管,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城市感知体系建设,突出数据汇聚和共享,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优化、补充,不断丰富业务应用,为城市高效运行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保障。

更好满足韧性城市建设对城市运行管理带来的新需求。强化底线思维,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深化完善首都经济社会及公共卫生、极端天气、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保障等机制,加快补齐水、电、气、热、垃圾等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短板,大幅增强城市运行韧性,使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各项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加快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精治共治法治总要求为主线,以科技赋能城市管理为引领,着力解决城市管理突出问题,有效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推动首都城市管理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智慧发展、韧性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以人民满意为标尺,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J].城乡建设,2023,(3).

责任编辑 / 丁兆丹

猜你喜欢

未来展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关于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