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福建省博物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023-04-29谢荔蓉林宝民刘重路王倩
谢荔蓉 林宝民 刘重路 王倩
摘 要:为探明福建省博物馆的时空演变规律,文章以多源数据获取的福建省342座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博物馆发展历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福建省博物馆大致经历了萌芽、停滞缓和、快速发展、全面发展以及繁荣发展5个阶段。(2)等级数量结构呈金字塔型分布,类型结构则随等级降低,梯度差异放缓;性质特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民办博物馆发展潜力较大。(3)空间分布呈随机向集聚发展态势,密度由“海陆双侧U型延伸”转为“沿海双核集聚”。(4)博物馆重心呈“C”字型轨迹位移,空间形态由“西北—东南”变为“东北—西南”走向。最后,根据福建省博物馆时空演变特征对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等进行讨论,以期为福建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发展历程;时空演变;GIS;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K901.6;G26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5072(2023)03-0290-10
博物馆是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征集、研究、保管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见证物的常设机构[1]。作为地方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博物馆,是人们了解当地历史风貌、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及文化厅旅游局改组合并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已成为文旅融合研究的前沿阵地,并催生新型业态——文博旅游,其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亦具有较强的文化、旅游、历史价值[2]。因此,研究博物馆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了解地方文化水平演进过程,明晰地方文化功能在空间上的发展状况,并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于博物馆研究起步较早,以建筑学[3-4]、考古学[5-6]、旅游学[7-8]、人文社会科学[9-10]等为视角的研究成果丰硕,为国内研究提供理论遵循与研究启示。国内学者对博物馆研究亦进行了广泛探讨,主要聚焦于建筑学视角下的博物馆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营造[11-12],博物馆学视角下的博物馆学科研究[13-14]、管理制度[15-16]、功能作用[17-18]等,旅游学视角下的博物馆旅游开发[19]及其与旅游关系[20]等。总体而言,国内外博物馆研究从地理学空间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杨云鹏和张景秋[21]以北京城区博物馆为例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开创国内博物馆地理学研究先河,但相关研究发展仍较为缓慢,重视不足。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学者以单一时间截面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为主,较少关注不同时期博物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情况。在研究尺度方面,偏重于大尺度(國家[22])及微观尺度(上海[23]、西安[24]等城市),对于中观尺度(省域)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方面,呈现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地理研究范式。在数据选取方面,主要以登记备案的年度博物馆名录为主,而对已建成开馆但尚在备案程序中或登记为其他行业的文博机构不作考虑,导致探求地区博物馆实际发展情况存在偏差,而地理位置大数据即兴趣点(POI)的兴起,成为对传统数据的有效补充。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面山向海的地理格局孕育出内涵多元的八闽文化,为格局各异的博物馆空间结构奠定深厚基础。本文选取福建省博物馆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多源数据结合方式,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及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发展历程、属性特征、时空格局角度出发,分析福建省博物馆的时空演变特征,挖掘格局演变背后的规律与空间差异情况,以期为福建省博物馆科学发展、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福建省博物馆数据运用多源数据相结合方式,主要由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官方平台(http://nb.ncha.gov.cn/museum.html)获取博物馆性质、地址、等级、成立及开放时间等信息。为确保所得数据的完整度,本文通过《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年)》等政府相关文件及大数据爬取兴趣点进行补充。通过收集整理,国家备案博物馆共计140座,但亦存在个别博物馆有下属基层馆的情况,如龙岩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等,鉴于基层馆地址分散,故最终平台登记备案博物馆共计152座。其余博物馆信息按备案馆标准查找。因本文不涉及建成但未开放场馆,故为统一数据的时间尺度,对开放时间为2020年以后的场馆予以剔除,最终整合筛选达342座博物馆。
借鉴相关专著[2,25]和学者[22,26]的分类体系,并结合福建省博物馆现实情况,最终将其划分为历史类、革命史类、纪念类、民族民俗类、文化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综合类、专题类8个类型。鉴于部分博物馆迁移新址,博物馆地址以官方最新解释为准。运用百度坐标拾取系统按地址属性获取福建省各博物馆地理坐标数据。福建省市域图、县域图均源于国家地理信息数据库1∶400全国行政区划图,利用ArcGIS10.2软件建立“福建省博物馆空间属性数据库”。
1.2 研究方法
1.2.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是计量点状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邻近程度指标[27],能够客观准确反映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均匀和随机三种分布类型。因此,本文利用最邻近指数识别福建省博物馆在空间分布上的类型。其公式为:R=r1rE,rE=12n/A,式中:rE为福建省博物馆空间分布理论最邻近距离,n为福建省博物馆总数,A为福建省面积,r1为福建省博物馆空间分布实际最邻近距离,R为福建省博物馆最邻近指数。当R=1时,说明福建省博物馆为随机分布;当R>1时,福建省博物馆呈均匀分布;当R<1时,福建省博物馆趋于集聚分布[28]。
1.2.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是一种用于计算地理要素在其周围领域中的密度的非参数估计法,通过对样本点赋予不同的权重,在空间上呈现近似光滑的核密度图,用以估算未知研究区的密度属性。在评判福建省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密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9-30]。
1.2.3 标准差椭圆分析法
标准差椭圆是一种能够精确解释空间分布多方面特征的空间分析方法,包括重心偏移、方向趋势、集聚离散关系等[31]。本文利用标准差椭圆来进一步研究福建省博物馆空间分布的重心移动轨迹及其方向演变趋势。通过椭圆长半轴分析博物馆分布的方向,短半轴分析博物馆分布的范围,长短半轴的差值(扁率)大小分析博物馆方向性的明显程度,旋转角分析博物馆空间形态变化情况,综合椭圆重心与福建行政区几何中心的位置关系分析空间分布地区差异。
2 福建省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本文系统梳理福建省博物馆成馆时间脉络,通过对其时间分布内在逻辑的探讨,进而全面客观反映福建省不同时期博物馆时空分布演化特征。在时间节点选取方面,本文结合我国国情特征、博物馆实际增长情况及利好政策,确立如下节点年份:特殊时期开始的1966年;确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总体布局的1982年;初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1997年;首次免费开放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的2008年;研究截止年份2020年。福建省博物馆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阶段(1952—1966年)、停滞缓和阶段(1966—1982年)、快速发展阶段(1982—1997年)、全面发展阶段(1997—2008年)、繁荣发展阶段(2008—2020年)。
2.1 萌芽阶段
1952—1966年,在新中国成立及“一五”计划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全国范围的文物征集与博物馆筹建工作初见端倪。此阶段,福建省出现首个自然科学类和综合类博物馆,纪念类博物馆快速发展,其他类型博物馆亦相继出现。厦门大学作为福建省最高学府及先进文化前沿阵地,其人文学院于1952年先后创办福建省首个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人类博物馆及全国首座在高校内设立的鲁迅纪念室,实现福建省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中国开始有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博物馆领域内的指导性政策相继推出,文化部在这一时期提出各行政单元的博物馆应具备地志性[2],福建首个综合类博物馆——福建博物院于1953年应运而生。1956年,周恩来同志明确提出,为实现向科学进军计划,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建设是必要准备条件[25];1957年第一次全国纪念性博物馆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应把发展纪念馆和文物普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发展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纪念馆[32]。一系列政策制度为博物馆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此阶段福建省博物馆共计15座(表1)。其中,纪念类博物馆8座,占总数的53.33%,主要依托现有遗址、遗迹、故居等,在选址方面占据先天优势,发展较快;而地志性博物馆,则需统筹考虑整个城市设施布局后进行选址;革命史类、专题类等类型亦有涉及,为福建省博物馆的类型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礎。
2.2 停滞缓和阶段
1966—1982年,特殊时期的出现及对错误的及时修正,左右着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命运。此阶段,福建省自然科学类、专题类博物馆增长陷入停滞,纪念类、革命史类、综合类博物馆呈微弱增长态势,但总体数量增长变化不大。1966—1976年,中国进入长达十年的特殊时期,馆藏文物污名化为“四旧”,办馆则被视为“修正主义”的复辟,这期间,文化凋零,博物馆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已建博物馆纷纷关闭保全文物,新增几无可能,故福建文博事业陷入停摆;至后期,受北京文博活动鼓舞,文物工作者重拾信心,福建省博物馆事业逐步恢复。福建省博物馆于1975年实现此阶段以来首次新增,先后在中央苏区龙岩市境内新修上杭县博物馆及龙岩市博物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博物馆方面的拨乱反正事务也相继展开。这一阶段新增的6座(表1)博物馆中,主要为社会历史领域内的革命史类和纪念类,各2座,历史类博物馆为新增类型,同时龙岩市永定区亦重启福建省综合类博物馆的创建,福建文博事业的停滞阴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2.3 快速发展阶段
1982—1997年,在改革开放及实现“两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时代背景中,博物馆的相关法律支撑及理论探索日益形成与完善,博物馆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阶段,博物馆呈快速发展状态,类型数量呈倍速增长。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要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博物馆事业[33],从总法层面对博物馆事业予以肯定。随着1982年中国博物馆学会的正式成立,博物馆学理论研究逐步完善,在理论层面助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自1983年起,福建省博物馆呈连年新增态势,再无出现断代;类型格局上出现明显变化,综合类博物馆急速增长,高达40座(表1),占比达38.46%,增速及数量均远超其他类博物馆。这得益于博物馆理论研究的日益完善,使五十年代“县县办博物馆”[34]的口号得以重提,经过三十年的博物馆建设经验,“县县办博物馆”不再是不合理的幻想,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合理化产物,以市县命名的54座博物馆中,呈现综合类(40座)>历史类(9座)>文化艺术类(4座)>革命史类(1座)的数量分布情况。另,新增文化艺术类和民族民俗类博物馆。自此,福建省博物馆初步实现类型全覆盖。
2.4 全面发展阶段
1997—2008年,世纪交替背景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博物馆现代化转型由此展开。福建省博物馆在前期基础上接续发展,各类博物馆以不同幅度实现快速增长,使其数量和类型均较为丰富和全面。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文化建设开始由精神文明建设向内涵更为深刻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转变[35],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博物馆领域内的现代化转型也日益明显,由注重数量发展转向现代化、多元化的质量发展阶段。此阶段,福建省博物馆的现代化表现在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提升及服务水平的提高[36],如福建博物院、三明市博物馆等,为容纳更多展品,服务于更多受众需要,选择搬迁新馆或进行场馆扩建,以适应新需求。多元化则表现为展陈内容的多样性,其中专题类博物馆的主题更加多元,包括展示民间传统艺术的寿山石、漆箸专题博物馆;展示地方经济作物的食用菌、茶叶博物馆;展示体育文化的奥林匹克博物馆等。类型结构及数量更为多元,绝大多数博物馆类别数量均高达两位数(表1),而纪念类、综合类则分别以52座、50座位居前列。另,民族民俗类博物馆仅为2座,与这一阶段其他类别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表明对此类博物馆建设的重视程度偏低,对民族民俗类文物遗产保护力度不够,故博物馆类型虽全面,但其数量结构较为失衡。
2.5 繁荣发展阶段
2008—2020年,在文化强国战略下,博物馆大发展大繁荣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其建设亦受到高度重视。此阶段,福建省新增博物馆数量高达163座(表1),接近过去各时期之和,呈蓬勃繁荣态势。2008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包括福建在内的七省(区)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省、市、县级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37]。由此,廣大民众进入博物馆提高精神文明修养的同时,亦对其类型数量及展陈内容等有了更高要求。在市场需求及政策支持下,博物馆数量及类型呈高质量繁荣发展。主要表现为纪念类、文化艺术类、专题类博物馆新增均达30座以上,纪念类增加1.73倍,而文化艺术类与专题类均增加3倍以上;历史类、革命史类、自然科学类增长均在15座左右;民族民俗类总数也首次突破个位数达到10座。至此,各类型结构更加均衡,呈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3 福建省博物馆的属性特征
3.1 等级分布特征
由表2知,福建省国家一级博物馆共计6座,占博物馆总数的1.75%,均衡分布在历史类、革命史类、纪念类、自然科学类、综合类、专题类中。二级博物馆共计20座,占博物馆总数的5.85%,以综合类为主。三级博物馆共计25座,占博物馆总数的7.31%,以综合类、历史类、纪念类为主。无等级博物馆共计291座,占博物馆总数的85.09%,以纪念类、文化艺术类、专题类、革命史类、综合类为主,这表明不同等级博物馆总体呈“金字塔”型数量分布。在等级类型结构方面,除一级博物馆类型较为均衡外,其他等级博物馆均存在明显的类型依赖情况,但随等级降低,博物馆类型梯度差异放缓,其类型更为丰富多元。
3.2 性质分布特征
由表2知,福建省国有博物馆、民办博物馆数量分别为258座及84座,分别占博物馆总数的75.44%和24.56%,数量差距悬殊,前者数量是后者的三倍之多。此外,不同性质博物馆在类型上各有侧重,国有博物馆主要以纪念类、综合类、革命史类、历史类为主,共占77.52%,而民办博物馆则以文化艺术类、专题类为主,共占69.05%。究其原因,国有博物馆是通过政府力量征集,在征集文物、史料过程中协调力度大,同时在用地需求和资金保障方面自由度高,能够满足需要完整时间脉络为支撑的社会历史类、综合类博物馆的展陈要求。而民办博物馆主要受制于创办主体的财力状况,与需要长时间尺度的古代文物征集相比,近现代文物收藏难度相对较低[38],其藏品主要来自民间收藏市场,文物方面呈现藏品年代新、专业性强的特性,文化艺术类和专题类是其典型代表。
由于博物馆办馆主体存在差异,自成立之日起,便存在固定的所有权属性。故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质博物馆作进一步的时间演变分析。由图2知,直到1988年福建省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出现之前,政府是福建省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唯一主体。不过民办博物馆增长局面也仅是昙花一现,在后来的十年间,其增长再度归零。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处在世纪之交的民办博物馆得到更多社会承认,民间收藏家、企业家、政企合作创办民办博物馆的局面逐渐兴盛。福建省84座民办博物馆中,有82座是在千禧年之后创办,在2014年、2018年,更是以蓬勃发展态势超出同年国有博物馆的新增数。这表明21世纪是民办博物馆的主要增长时期,且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
总体而言,福建省博物馆主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民办博物馆虽然数量差距悬殊,起步较晚,但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而不同性质博物馆受藏品征集难度及展陈要求影响,类型上各有侧重。
4 福建省博物馆总体时空格局演化
4.1 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通过对5个特征年份的最邻近指数计算可知,1966年、1982年最邻近指数分别为1.076 9、0.940 0,其值近似于1,且P值均大于0.05,表明1966年、1982年福建省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型。1997年、2008年、2020年的最邻近指数分别为0.821 0、0.631 2、0.512 9,P值均小于0.01,表明这3个特征年份福建省博物馆在空间上呈显著集聚分布特征,且随着时间变化,其凝聚程度不断加强。总体而言,福建省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类型演化特征表现为由随机型走向集聚型。故通过空间密度格局与重心移动及总体方向分布等对其空间特征作进一步分析。
4.2 空间密度格局
为直观反映不同时期福建省博物馆地域格局演变情况,本文借助ArcGIS 10.2对福建省5个时间截面进行核密度分析,得出福建省博物馆空间核密度分布(图3),由图知,其空间密度呈“海陆双侧U型延伸”格局减弱,“沿海双核集聚”明显增强的格局。
1966年、1982年(图3a、b),福建省博物馆在空间上均呈“U型”分布格局。其中,位于闽赣交界的闽西革命老区龙岩、三明两市是原中央苏区重要核心区之一,其留存有众多革命遗址及英勇事迹,并被冠以“红军之乡、将军摇篮”之美誉,故该两地博物馆依托红色资源初步发展起来,构成U型的陆侧;闽南地区厦、漳、泉三地作为著名侨乡、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及重要海防前沿,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先发展起来,构成U型的海侧,“海陆双侧U型延伸”格局初显。十年特殊时期对福建博物馆事业的冲击,致使其在空间分布形态上变化不大,受意识形态影响,1966—1982年福建省博物馆的增长仍以闽赣、闽粤交界的红色资源富集地为主,U型轮廓向南延伸,呈现由“小U型”向“大U型”转变。
1982年以后,在政策引导下,福建逐渐走出10年文化事业停滞期,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得以恢复和发展,U型地区市域内部及南平、宁德、莆田等地纷纷开启建立地志性博物馆热潮,填补U型内部及北部地区的空白,省会福州由于新增博物馆数量多且地理上邻近,形成新的增长中心。由此,“海陆双侧U型延伸”格局减弱,沿海集聚苗头开始显现,空间上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不均衡分布特征(图3c)。1997—2008年,福建省博物馆事业接续发展,福州、泉州、厦门三地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集聚,形成明显的增长极,空间上呈“多核串珠式”态势(图3d)。
福建省国有博物馆一直占据主体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福建省博物馆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就2020年博物馆总体分布格局(图3e)与2020年国有博物馆空间分布格局(图4a)相似亦可验证。随着《福建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促进民营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惠及民营企业的政策出台,福建省进入民办博物馆蓬勃发展阶段,民间资本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集中布局在福州、廈门、泉州、漳州这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构成民办博物馆高密度集聚区(图4b),其在国有博物馆分布基础上,加剧了沿海发达地区的集聚分布格局。厦、漳、泉三地高集聚中心逐渐连接融合,形成连片极核。总体空间呈现省会福州与“厦漳泉”并重的“沿海双核集聚”格局。
4.3 重心移动及总体方向分布
利用标准差椭圆工具,分析福建省各特征年份博物馆的重心移动特征及其空间形态演变。由图5、表3可知,各特征年份博物馆重心主要在“117.409°—118.346°E,25.093°—25.697°N”之间变动,先后流经漳州、龙岩、泉州三市,呈现“由南向东”的演变特征。
从重心移动轨迹来看,1966—1982年博物馆重心向西偏南方向移动29.29 km,重心与几何中心间距由97.40 km增长至118.50 km,表明福建省博物馆空间分布呈向南部发展态势,且南北差异逐渐扩大,主要为这一时期增长的6座博物馆中,有4座分布在闽粤交界的永定、上杭、平和三县境内。1982—1997年,重心开始向东北部的几何中心方位偏移,重心迁移距离为92.87 km,与几何中心的间距缩短至26.65 km,表明福建省中北部博物馆建设速度加快,南北差距逐渐缩小,进而印证上述核密度分析中填补U型空白的表述。1997—2008年,重心继续向东北方向迁移30.41 km,而与几何重心的位置关系由西南向东偏南方向转变,表明这一时期福建省博物馆南北差异格局弱化,东西差异占主导地位,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沿海偏重于内陆。至2020年,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14.42 km,与几何中心的间距再度增长,表明福建省博物馆东部沿海集聚格局进一步凸显。至此,重心路径经历“西偏南—东北—东南”3次转向,总体呈现“C”字型轨迹位移。
从空间形态来看,1966年、1982年椭圆旋转角均在110°~120°,表明其空间形态具有“西北—东南”分布特征,2个特征年份的标准差椭圆面横贯福建省南部五市,这与前述核密度分析的“海陆双侧”分布格局基本吻合。1997年,椭圆旋转角变化最大,由1982年的111.99°演变为39.48°,并在此后呈现角度不断下降趋势,这表明福建省博物馆的方向分布在此实现了转变,空间分布逐渐由“西北—东南”演化为“东北—西南”走向。此外,这一时期椭圆覆盖面积也呈现加速增长趋势,1997年长轴方位接近福建中轴线,贯通南北,联通东西,博物馆分布惠及更多区域。2008年标准差椭圆向东延伸,覆盖面积达最大值,故沿海各市博物馆实现较快增长,沿海增长优于内陆。至2020年,长轴变化较小,短轴呈收缩态势,由此博物馆发展具有较好的向心性,东部博物馆在原有良好基础上继续发展,不断形成集聚中心。
5 讨 论
纵观福建省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属性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其是多因素综合交织的产物,影响因素涵盖地理环境、历史基础、政策制度、主体意识、经济水平等。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亦形成不同组合的影响因子体系。
首先,福建省博物馆萌芽阶段、停滞缓和阶段的“海陆双侧U型”格局是由地理环境及历史基础所决定。福建内陆边缘地带包括龙岩、三明,群山环抱,地形隐蔽,故红色革命遗产遗迹众多,形成早期建馆的地理、历史基础;而向海地缘格局,则随海洋运输及贸易等发展,与海洋文化有关的博物馆在泉厦两地集聚,亦受政策驱动及地方人士重视,优先发展起来,二者共同构成“海陆双侧U型”格局。
其次,福建省博物馆快速发展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政策制度、主体意识综合作用的结果。受重振文博事业的重要政策制度与科学理论指导,各级政府普遍意识到博物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区县行政驻地为中心的地志性博物馆快速发展,在地理格局上呈“大分散、小集聚”态势。
最后,福建省全面发展阶段、繁荣发展阶段均为海陆不均格局。这两阶段是民办博物馆的主要增长时期,随利好政策相继出台,民间资本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沿海发达区域创建民办博物馆计60座,占全部民办博物馆的71.43%,在泉州陶瓷之乡德化、石材城南安等特色产业集聚区聚集,以及在福州三坊七巷、厦门鼓浪屿等高级别景区形成类型各异的民营博物馆群。政策制度、地域特色、经济水平、市场需求成为民办博物馆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加剧海陆不均态势。
通过研究梳理发现,当前福建省博物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对民族民俗类博物馆关注不足,发展至今仅10座。各区县多将民族民俗类资源作为综合类博物馆下设分展,虽展出该类藏品,但并未全面系统呈现,且多为静态展示,忽视了动态传承。故本文认为应将该类资源整合在古厝、庄寨等特定区域独立展出,如福建民俗博物馆、永泰庄寨博物馆等。(2)中小型民办博物馆为地方文博事业做出了贡献,但其亦面临公益性质带来的存续问题以及场馆受限、运营力度不够的资金问题,故本文认为此类博物馆应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等的持续关注与支持。(3)在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无等级博物馆中,博物馆质量参差不齐,多数区县博物馆仍以简单的图片、展板代替实物,较少运用现代技术,体验感和质量大打折扣,本文认为此类博物馆应根据游客需求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构建博物馆智能服务平台,增强体验感与互动性。政府应发挥总揽全局的角色优势,统筹推进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均衡发展,如跨区实现多馆联合陈展,各取所需,优势互补,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推动其不断提质升级。
参考文献:
[1] 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 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 TARDITS M.The local-community museum:an architectural challenge[J].Museum International,1997,49(4):36-41.
[4] SIREFMAN S.Formed and forming:contemporary museum architecture[J].Daedalus,1999,128(3):297-320.
[5] GUHA-THAKURTA T.The museumised relic:archaeology and the first museum of colonial India[J].The Indian Economic & Social History Review,1997,34(1):21-51.
[6] VANDORPE K.Museum archaeology or how to reconstruct Pathyris archives[J].Egitto e Vicino Oriente,1994,17:289-300.
[7] FOLEY M,MCPHERSON G.Museums as leis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0,6(2):161-174.
[8] PLAZA B.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a large cultural artifact in the attraction of tourism: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case[J].Urban Affairs Review,2000,36(2):264-274.
[9] BARCLAY K.Family,memory and emotion in the museum[J].Emotion,Space and Society,2020,35:100679.
[10]TOLIA-KELLY D P.Feeling and being at the(postcolonial) museum:presencing the affective politics of ‘race and culture[J].Sociology,2016,50(5):896-912.
[11]張威.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展陈空间的营造[J].艺术评论,2009(3):92-94.
[12]张乐.探索契合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21(3):155-160.
[13]陆建松.关于我国博物馆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J].东南文化,2009(6):90-94.
[14]苏东海,毛颖,龚青.博物馆理论研究与博物馆发展方向:苏东海先生专访[J].东南文化,2012(1):19-26+127-128.
[15]周高亮,吕军.20世纪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原文物,2006(2):88-91.
[16]周静.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探析[J].东南文化,2009(4):94-97.
[17]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J].中原文物,2011(1):91-106.
[18]刘燕.博物馆的政治传播功能释读[J].东南文化,2018(1):99-104+127-128.
[19]杨丽.我国博物馆特色旅游开发刍议[J].经济地理,2003(1):121-125+134.
[20]李志勇.“双因素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博物馆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J].社会科学家,2014(12):74-80.
[21]杨云鹏,张景秋.北京城区博物馆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9,24(5):52-54.
[22]马会丽,王宏志,李细归,等.中国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的多尺度分析[J].人文地理,2017,32(6):87-94.
[23]周曼妮.上海市博物馆类型和空间分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24]刘晩停.西安市博物馆空间分布及微区位因子分析[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25]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6]黎先耀,张秋英.世界博物馆类型综述[J].中国博物馆,1985(4):17-21.
[27]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8-54.
[28]魏少琴,贾铁飞.杭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析及其整合[J].旅游科学,2005(6):21-26.
[29]张海洲,陆林,张大鹏,等.环莫干山民宿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J].地理研究,2019,38(11):2695-2715.
[30]刘海莹,王如渊,易鹏,等.规划视角下的都市新文化与空间冲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1):54-60.
[31]赵璐.中国经济格局时空演化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7):14-18+34.
[32]坚.第一次全国纪念性博物馆工作座谈会记要[J].文物参考资料,1957(5):4.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EB/OL].(2015-03-18)[2021-08-18].http://news.12371.cn/2015/03/18/ARTI14266646893381.shtm.
[34]理智.论“县县办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1994(2):92-96.
[35]樊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启示[J].北京党史,2018(6):26-34.
[36]苏东海.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05(4):32-43.
[37]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等.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通知[EB/OL].(2008-02-01)[2021-08-20].http://www.gov.cn/gzdt/2008-02/01/content_877540.htm.
[38]刘逸超,郑林,金玉璞.江西省境内博物馆的时空格局演化研究[J].江西科学,2019,37(1):55-63.
Abstract: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rule of Fujian Provincial Museums,this paper takes 342 Fujian Provincial Museums obtained from multi-source dat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by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useums with the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The research found that:(1)Fujian Provincial Museums have roughly experienced five stages:germination,stagnation,rapid development,all-round development,and prosperity;(2)the hierarchical quantity structure is distributed in a pyramid shape;the type structure decreases with the level of museum and the gradient difference shows a slowdown;the property of most museums are state-owned and private museums have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developing from randomness to agglomeration,and the density has changed from “U-shaped extens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sea and land” to “Coastal dual-core agglomeration”;(4)the gravity center of the museums is displaced in a “C” shape,and the spatial form has changed from “northwest-southeast” to “northeast-southwest”.Finally,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re discus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Provincial Museum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jian Provincial Museums.
Keywords:museums;development history;spatio-temporal evolution;GIS;Fujian province
基金項目:2020年数字福建旅游大数据研究所开放基金项目(DFJTBDRI2020101)
作者简介:谢荔蓉(1995—),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通信作者:林宝民(1979—),男,讲师,主要从事旅游接待业管理与智慧旅游研究。E-mail:bmlin79@fjnu.edu.cn
引文格式:谢荔蓉,林宝民,刘重路,等.基于多源数据的福建省博物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4(3):29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