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民歌

2023-04-29

心声歌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衬词长调牧歌

遗产名称:蒙古族民歌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Ⅱ—105

批准日期:2008 年

申报地区:通辽市、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等

遗产级别:国家级

简 介

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节奏自由、情感细腻、曲调高亢、悠扬婉转、回味深长。它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类:长调民歌一般以蒙古语演唱,篇幅大、气息长、情感深,颤音运用细腻独特,曲调悠远,旋律、唱腔体现出草原民歌辽阔、粗犷的特色;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混居的半农半牧地区,多用汉语演唱,篇幅短小,节奏齐整,节拍固定,喜用叠字,歌词简单,自由灵活。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并且尊崇歌者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歌声嘹亮、曲调悠长。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表现为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采用悠长徐缓的节奏,下行乐句则往往是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

艺术特色

从音乐特点角度划分,蒙古民歌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属于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比较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运用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在一些长调民歌长音的演唱上,演唱者可以根据情绪自由延长,在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多用“嗒咿”“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20 世纪60 年代风靡全国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便是以长调民歌为基础创作的。

2.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音韵特点是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歌曲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等。短调民歌盛行于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

传承意义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蒙古族民歌一直是该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也是蒙古族整个文学艺术的主流。蒙古族民歌不愧为最生动、简便,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形式,一部蒙古音乐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蒙古民歌的历史。

2008 年6 月,经国务院批准,蒙古族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衬词长调牧歌
草原的长调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天山牧歌
草原长调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赣西客家山歌衬词的表现形式及审美价值
长调
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