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摘掉面具?未必好事

2023-04-28李卫华

大学生 2023年4期
关键词:韦斯特艾伦小张

李卫华

抛开面具,活出真我?

进入大学后,小张感到十分苦恼,她觉得自己说话越来越言不由衷,像戴了一个面具。

早上室友想睡懒觉,让她帮忙带个饭,她虽然笑吟吟地答应了,心里却在咆哮:“凭什么你睡懒觉,却要我带饭?”学习小组布置了一堆任务,同组的小李主动承担组织领导的工作,一番规划和调度下来,大家都对小李竖起大拇指,小张也笑吟吟地夸赞小李,内心却响起了另一个声音:“就知道好表现,出风头!”辅导员在主题班会上声情并茂地讲述辉煌的校史,号召大家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辅导员的话音一落,大家都热烈地鼓掌,小张也跟着鼓掌,心里却在嘀咕:“就知道唱高调,就不能讲点实在的吗?浪费时间!”小张对自己这种“违心”的表现感到十分憋屈,于是有一天暗下决心:抛开面具,活出真我!

有一天,室友又让小张帮忙带饭,这次她没有将就,噌地一下从椅子上跳起来,指着室友把心里话一股脑倒出来:“凭什么又让我帮忙?我是你的奴隶还是你的丫环?我就这么好欺负?你就这么高贵?”说完后狠狠摔门出去。来到学习小组,看到小李正在指挥大家干活,“小张,要不你先写个咱们这次调研计划的初稿?”小李冲她笑着说。小张双手一插兜,大声说:“不写!谁爱写谁写!都是同龄人,為什么你就要指挥这个指挥那个?你就这么大的官瘾?”小李被她呛得语塞,只好悻然作罢。晚上,辅导员在群里热情动员大家报名科技竞赛,号召大家高度重视、早做准备、提前谋划,瞄准科研前沿的重点难点、敢想敢干。“老师! 能不能别说这么空洞的话?”小张在群里发言,“能不能直接给我们一个课题方向,要不给我们指条明路,说这些您不觉得浪费时间吗?”顿时整个班级群静默无声。做完这些,小张觉得神清气爽,终于活出真我,再也不用戴着面具啦!回到宿舍,她径直洗漱上床,美美地睡了一觉。

几天过去了,小张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室友们有点不爱跟她说话了,班上的同学见着她都有意绕道走,辅导员跟她说话时也变得很生分。她好像变成了孤家寡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难道这是我要的生活吗?”小张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向咨询师讲述了自己的苦恼。

“通过这一番尝试,你有什么收获?”心理咨询师问小张。小张沉思一番后缓缓说道:“我单知道不要戴面具,忘记了我也害怕孤独,也需要人际支持。也许并不是心里想什么都要讲出来的,面具有时候也是有用的。”

咨询师鼓励她继续往下说。“还有一件事挺重要,” 小张认真地说,“我得学会把握摘下面具的时机和场合,在某些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面前还是可以不戴面具的。”

“就是得学会灵活地戴上面具、脱下面具,对吗?”咨询师问道。小张肯定地点点头。

我是人格分裂了吗?

在心理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气质类型测验。大强发现自己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的混合型,描述如下:“待人热情开朗”“经常冲动而不计后果”“时常感到非常悲伤”。大强觉得这些描述无比贴合自己,但他又不理解为什么有些描述是相反的。“我为啥又热情又伤感?”大强不由得想起电影《搏击俱乐部》,里面的主角有双重人格,一个安分守己,一个冒险冲动,这两个人还互相搏斗,把主角搞得伤痕累累……想到这里大强有点慌。他连忙举手提问:“老师,我是三种气质的混合型,像我这种情况是不是人格分裂啊?”说完,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老师也笑了,连忙示意他坐下。然后老师对着全班同学说:“测量出来只有单一气质类型的同学请举手。”教室里稀稀拉拉地举了几只手。“那测量出有两种及以上类型的同学请举手。”这回齐刷刷地举起来100多只手。老师看着大强,笑着说:“你看,他们和你一样哦。”大强看了看大家,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但他又问:“老师,这是为什么啊?一个人不能既外向,又内向吧?”

“表面看起来是挺矛盾的。”老师说,“但你仔细研究一下这个测试会发现,四种气质的测试题实际上是彼此独立的四套题。混合型的同学,正好在某两套题或某三套题上都得高分了,但这并不是互斥的。对应到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像春天般温暖,有时候像夏天般热情,有时候像秋天般忧伤,有时候像冬天般冷静。”

“这样忽冷忽热,岂不是很不稳定,像打摆子?”大强又追问,同学们又哄堂大笑。“大家别笑啊,我听说有一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疾病就是这样的,很不稳定。还有一种叫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也不稳定,这很不正常啊!”大强说。

“你想得很深刻!”老师赞许道,“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表现出多种特质是很常见的,通俗地说,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是人格的弹性,也可以理解成是人格的面具。在家里,你是爸妈的儿子,就得戴上儿子的角色面具;在宿舍你是同学和室友,就会戴上同学和室友的角色面具;在老师面前,你是学生,态度神情就是一个学生的样子;在恋爱关系中,你们会彼此说一些甜蜜的话,就像男女朋友的样子。看看,你们有这么多种角色,有不同的人格面具,难道也是打摆子吗?”

“啊!我明白了!”大强拍了拍脑袋说,“人格有多面性不奇怪,如果只有一面才奇怪!最重要的是要看条件和场合。比如,要是在室友面前表现得像情侣一样甜蜜,就麻烦大了!”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又爆发了一阵欢快的笑声。

“对的!”老师也笑了,“最重要的是要有灵活性,要适合相应的场景和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格面具可以理解成是我们与他人顺利交往的角色定位,它并非坏东西。”

真我重要,自主和弹性更重要

在心理治疗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艾伦·韦斯特(Ellen West)病例。艾伦·韦斯特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拥有姣好的容貌,童年时代过得非常顺利。但到了青春期,她遭遇到人生的危机,开始焦虑自己的容貌,不惜以极端的节食和催吐来保持身材,结果又导致报复性地暴饮暴食,从而引发高度焦虑,带来更严苛的节食行为。她的体重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一方面渴望美食,一方面极度害怕肥胖。从青春期到恋爱到结婚,艾伦·韦斯特一直在痛苦与冲突中度过,患上了严重的进食障碍症。为了治疗自己的精神痛苦,她辗转于多家精神病院,但状态每况愈下,最后在30多岁时候选择自杀,结束了生命。

艾伦·韦斯特的案例引起了精神病学家与心理学家的广泛讨论,多年来,学者们致力寻找艾伦·韦斯特的死因:是什么使得一个出身良好、家庭条件还不错的美貌女子最后走向了绝望之路?难道真有一双神秘的手在主宰这一切吗?此时,有一个新兴流派的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另外一种思路和解释,引发了学界强烈的反响。他就是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他创造了“以人为中心疗法”。罗杰斯认真地研究了艾伦·韦斯特的案例,包括她的生平事迹,找到一个新的角度看待病例。他认为艾伦·韦斯特之所以变成那样,是因为她从未接纳过真实的自己。艾伦·韦斯特很崇拜她的父亲,她在情窦初開时曾经爱上一个小伙子,但她的父亲认为他们并不合适,她遵循了父亲的意志与恋人分手,当时并未意识到对自己内心渴望的违背。后来她又爱上了一位马术教练,父亲也认为不合适,于是又被迫分手。后来在父亲的安排下,她与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人结婚,婚后生活得并不快乐,但她依然没有意识到要去面对和觉察自己真实的感受。她所有的冲突,都源于对真实自我的不认可、不接受,最后导致强迫性饮食和进食障碍。在罗杰斯看来,虽然艾伦·韦斯特一直在寻求医疗帮助,但当时的治疗方法还是以经典的精神分析为主,即便辗转多家医院,医生们做的大都是挖掘她的童年创伤、潜意识以及阻抗等工作,并没有发现真正的解决之道:面对真我,接纳真我。

罗杰斯的分析是振聋发聩的。时至今日,我们还是会在罗杰斯著作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真我”的力量和重要性。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会问:真我,到底是什么?真我,为何这么重要?艾伦·韦斯特想吃美食,是她的真我;喜欢她的初恋,是她的真我;喜欢她的马术教练,也是她的真我。但是,她崇拜她的父亲,就不是她的真我了吗?她还有另一个渴望,希望自己体态匀称,这就不是真实的自我需求么?

如果仔细琢磨不难发现,真我包括“自然性的真我”和“社会性的真我”,前者受本能驱使,后者受社会文化影响,倘若只有完全遵守本能的才是真我,那人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比所谓“真我”更重要的是,坦然面对这一切,以松弛和宽容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多种人格面具,让它们各自安好,彼此相安无事。在享受美食时,就安安心心地享受当下的美食,接纳和欣赏自己对这一部分的热爱;注重体型时,就一心一意地运动和节食,主动承受没有美食的代价;以主人的姿态为自己每一个行动负责,自由地开始或叫停,而不产生过多的精神内耗。

也许一个好的人生,并非得要完全“真实”的人生,而是主动负责的、灵活有弹性的人生。也许,戴上面具的那一刻,你还是你。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韦斯特艾伦小张
韦斯特罗斯新旅游中心
格拉迪丝·韦斯特:协助开发全球定位系统的隐藏人物
“侃爷”迷惑操作看呆网友
我受不了自己的心:艾伦·金斯伯格论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有缘人
今天忙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