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水后无穷事
2023-04-28沈佳瑶
沈佳瑶
你见过什么样的杭州?是典籍里文化艺术高度昌盛的南宋都城,还是数字经济下互联网产业急速发展的电商之都?
从小在浙北地区生活,我对杭州不算陌生。再加上一年的浙大生活,我已深深沉醉于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韵味和青春活力。而当这座熟悉的城市融入课堂——“杭州与中华文化”,我又解锁了一段新奇的体验。
对这门课的第一印象是选课界面由于选此课程人数过多而出现的“无法选中”标识。杭州文化真有如此吸引人?我半信半疑地点开课程评价,似乎满屏都在告诉我这是门“旅游必修课”。看来,没有人会对能云旅游的通识课说不,更何况是令我极具好感的杭州。
一连三次的选课失败后,我把所有希望都放在自己思考良久的补选申请备注中:“一年多了,我总觉得大学生活差点意思,想跟着老师开辟杭州新玩法。”补选结束后,每隔一两个小时我就去刷新课表,期待能被老师pick。终于,“杭州与中华文化”这7个字出现了!
有趣的“老夫子”
课程时间设置在每周一晚上。第一节课,我提前10分钟进入了教室,想在新学期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篇。出乎意料,偌大的教室里竟已没多少空座位。屏幕上播放着《印象西湖雨》,颇有20世纪音乐厅的味道。
铃响上课,一个瘦长的微弓着背的老先生走了进来。他戴着细框眼镜,几近花白的头发配上低垂的眉尾,像一个顽固的“老夫子”。他就是“杭州与中华文化”的任课教师——陈辉。站上讲台后,陈老师操着一口略带杭州口音的普通话,开启了这门课的导论:“之前有很多人来问过我,杭州除了看看西湖、逛逛良渚好像也没什么好玩的,你这门‘杭州旅游课有什么好讲的?”陈老师眯起眼睛,冷笑了两声,“你天天看西湖,只能看到水,看不到它背后无穷无尽的历史故事,当然没什么好看的。不过大家放心,上完我这门课,我保准你能把杭州玩透。”听了这席话,我逐渐消除对老师的刻板印象,用新的心态和期许迎接这门课。
与其他通识核心课一样,“杭州与中华文化”贯穿整个秋冬学期,共32个课时。一周上两个课时,每个课时90分钟。周一晚是陈老师集中授课,从杭州与文化多元、杭州与文化多源、夷夏之辨、杭州与东亚文化交流、杭州与西学东渐、杭州与西学中源、杭州与姻缘以及杭州与佛学名家8个专题展开论述。周三晚是分小班的讨论课,讨论课由各个助教主持,每节课都有一个小组根据周一课上的专题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班内自由讨论。之所以称这门课为硬课的漏网之鱼,是因为其不内卷又自由的课程作业——两篇3000字的课程小论文。论文题目分别为“你眼中的家乡文化”和“卦相中的杭州文化”。没有教材,也没有必背知识点,唯一的要求就是少些参考资料。“像写小说一样写,自圆其说就行”,这是陈老师给出的建议。
杭州小众故事会
在之后的每节课,陈老师都像在开杭州小众故事会。“大家都知道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但我偏偏要说在杭州这块,”陈老师脱口而出,“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你们试试连着念一下‘华‘夏两个字,就能知道为什么了。”陈老师一只手撑着讲台,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细框眼镜后的双眼又一次眯了起来,但眯起的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地观察着每一位同学,此刻的陈老师仿佛是一位在等大家参悟的大师。我依然一头雾水,以为错过了什么关键信息,慌张地思考着其中的因果关系。终于,大家等到了正确答案,是用杭州话念的“华夏”!原来,“华”“夏”是同义近音,源自阿尔泰语。只有吴语发音,才能使“华”“夏”连读为一个音节。同学们都哑口无言。但这个荒诞不经的解释似乎无懈可击。
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喜欢弄一些玄虚,也喜欢来一招出其不意。“我要提醒你们,杭州虽然在吴语区,但现在的杭州话可不属于吴语。现在的杭州话啊,就是‘四不像。”陈老师突转的话锋再次让大家陷入困惑,“唐宋末年的战乱,导致大量胡人南下,杭州的土著居民比例下降,方言就被胡化了。你们知道这叫什么现象吗?用一个成语形容。”话音未落,同学们就已皱起眉头陷入沉思了。杭州方言胡化能是什么呢?在一片沉寂中,PPT上出现了一串文字:胡言乱语。看了解释,大家恍然大悟:胡人到了南方讲的是不标准的汉语,也就是“胡言汉语”,后来演变为“胡言乱语”!我听一堂课就像是听了个小故事,困惑重重但结局总是回味无穷。
除了精彩的“小故事”,听陈老师的课还能收获一些读野史的趣味。杭州人吃油条(杭州方言:油炸桧)是为了表达对秦桧的愤怒。余杭原称“禹杭”,大禹曾在此治水。钱塘江是世界上唯二可以逆流的江之一……与其说陈老师像一本活的百科全书,不如说他就是百科全书编纂者。听他讲课时我总能想起《白鹿原》中的朱先生。饱学儒雅又自带几分神秘色彩,运筹帷幄之中,把散落的杭州文化碎片拼凑起来。他那总是眯起的双眼中透露着洞悉万物的智慧,让人捉摸不透。“搞文学研究要大胆一点,要大胆猜、大胆实践。”陈老师常常在课堂上这样鼓励我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诸如杭州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大学之母、是耽美文学发源地之类的授课专题都始于陈老师的猜测。当然,他总是能轻松地自圆其说。也许这些推断并不成熟,但也足以让我们花一个星期咀嚼消化。
但一门课的热度仅靠课堂内容是无法支撑起来的。课后,大家的关注点自然聚焦到了课程作业上。正当大家对着翻不尽的PPT愁眉苦脸时,陈老师给出了高分秘诀:“我开这门课就是出于兴趣。你们来听课也一样,不要为了成绩而背书。我的观点不需要得到你的认同。我想看你能不能玩出点新名堂来。”
万花筒式解读
看卦是陈老师教会我们的第一个技能。咸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主卦是艮卦,卦象是山客卦是兑卦,卦象是泽。山泽通气。咸的意思是“感应”。当远古人类的智慧结晶遇上历史悠久的七大古都之杭州,两者也在历史时空中相互“感应”。山水交融之间,亦是杭州刚柔并济市民性的抽象化外显。我看到的杭州便是这山与水、刚与柔的故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山水之间,正是天地间的大美”。杭州山水的大美之处便在于山水的完美融合。从大禹治水到秦王挖运河渡过钱塘江来祭拜大禹。從伍子胥钱塘江马革裹尸到干将、莫邪莫干山铸剑……每一位历史人物、传说佚客,都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气节。他们或于山水间修炼,或于山水间自证忠毅,都体现出他们身上顽强的刚性和一心向善为民的柔性。杭州的山水中与那些刚柔并济的名人墨客邂逅,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造就了这一韵味十足的江南天堂。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杭州也是浪漫的爱情之都。在“杭州与中华文化”结课后,我才慢慢感悟到,杭州的浪漫不在于求姻缘百试百灵的法喜寺,也不在于1314路网红公交车,而在于其有血有肉的文学爱情史。
文学传说中,杭州是无数凄美爱情故事的见证者。少女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为抵抗封建礼教束缚双双于西湖长桥投湖自尽,袁郊与和尚相爱最终却只能等候转世轮回,敢爱敢恨的爱情观流淌在杭州人身上。爱情里的刚柔并济,让色彩单调的情感变得深沉而有力量,这也使得杭州拥有了独特的浪漫美。
而今,人们看到了杭州刚柔并济的山水风光,领略了刚柔并济的杭州文化之美,但同样没有忘记对这份美丽的传承。全开放式的西湖、石柱与铁链相结合的湖边围栏,既能防止游客坠落,又能展现与西湖柔美相契合的铁链波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刚与柔、大气与细心完美融合的新诠释呢?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对杭州的想象。我想,真正的杭州之美,也许就美在其拥有万花筒式解读的魅力。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