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力量
2023-04-27邵邓炜
◎邵邓炜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初三(2)班
案几上的《苏东坡传》,买来已经有些时日了,却总是无暇翻阅。说是无暇,其实不过是掩饰自己偷懒的借口。一直都觉得苏轼离我太远,远到我们相隔了近千年的时空,远到他那卷帙浩繁的著作令我敬而远之,远到他那跌宕坎坷的人生于我无法想象。
也许,读《苏东坡传》是为了认识那个在老师眼里魅力无穷、在试卷答案中“乐观豁达”的东坡居士吧——我却不曾想到,与苏轼的相遇,竟使我得以重新认识苦难的力量。
北宋元丰三年(1080),在“乌台诗案”中九死一生的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从曾经的堂堂三州太守沦为狼狈如犬鸡的罪臣,仓皇惘然的心绪化为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那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寒夜难眠,衾冷心悸,又有多少人给过他些许的慰藉呢?“得罪以来……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世道凄苦,人心亦是凉薄。
然而,就是在这块伤心地,苏轼也能觅得一片“净土”——离家不太远处有一块约五十亩的坡地,曾经是兵营,遍布荆棘和瓦砾。就是这样的荒芜之地,苏轼一家硬生生地将其开垦成了“世外桃源”。从此,一个响当当的大名——“苏东坡”便诞生了。“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苦难啮噬着苏轼昔日的荣光,却也使他远离了朝廷的政治纷争,在悠闲的山水间,在远离友人的闭塞之地,开辟出丰盈的精神世界。那纵横古今、俯瞰寰宇的前、后《赤壁赋》横空出世。
命运也好,历史也罢,错乱如群峰并峙,一入其中,岔路又生歧途,高峰后又是低谷,鲜有通达的坦途。苏轼再一次踏上贬谪的苦旅,是十四年后的绍圣元年(1094),他被贬至惠州。
“自古岭南多瘴气”,被中原文明所遗弃的岭南,一度是迁客骚人的埋骨地。苏轼到惠州的第三年,陪伴他二十三年的红颜知己王朝云染病去世。“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佳人不在,此身终成孤鸿影;壮志难酬,颠沛流离愤不平。苏轼的达观不减半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他为民分忧,为国效忠,政绩斐然。
尼采说:“凡是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更加强大。”半生的出走,成就了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自述。走近这颗被苦难无数次蹂躏后依旧乐观、豁达的心灵,我也多了一份直面生活、重塑自我的勇气。
老师评
于初中生而言,苏东坡是教材、考卷中的老熟人,“苦难”也是经常练笔的写作话题。如何才能统筹庞杂的素材,写出新意呢?作者另辟蹊径,从梳理《苏东坡传》出发,历数东坡的崎岖人生,展现其人格伟岸姿态背后的丰富心路历程。作者打破了对苏东坡动辄“乐观豁达”的写作模板,以追求像苏东坡一样“直面生活、重塑自我”的勇气代替对苦难的歌颂。如此看来,“苦难的力量”亦是阅读的力量、心灵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