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奥秘

2023-04-27孙绍振

台港文学选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感情

孙绍振

讲几句开场白吧。走进这个讲堂,颇为感慨,回想第一次讲座,那时候不在这里,在南京城里东南大学老校区。绝对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2001年。我途经南京,就随便讲了一下,以后,没想到就被你们“揪”住了(笑声),想逃也逃不掉。当然,去年我溜掉了一次,人已经到了南京,你们老师以为一定会来吹一两次,但是,因为家里有事,就来个不翼而飞。打招呼?你们不同意。除此之外,一年大约两讲,一连讲了十几年。别的专家,把他的学术精华讲一下,都只讲一次。我为什么连讲十几年呢?第一个原因,是你们大家都很爱我。男同学爱我(笑声)。女同学当然也爱,但是,大多数是含蓄的(大笑声),当然,不是爱情的爱,也不是暗恋,只是有种心照不宣,心有灵犀的感觉(大笑声)。第二个原因,是我觉得,在贵校发挥特别好,比在我们福建师范大学好, 比在北京大学讲得更好(鼓掌声)。因为演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演讲者,它不是写文章,写文章就是凭作者的水平,而演讲是互动交流,是一种生成的过程,互相鼓舞,形成一种共同创造的氛围。听众跟演讲者要有同样的水平。我到你们这里,每次讲座,都有一种旗鼓相当、棋逢对手的感觉,如果讲座成功,不仅归功于我,同时也要归功于东南大学的同学。

当然,每年来讲,压力很大,你们期望值很高,每一次都要讲得不一样。为什么呢?你们领导方面,特别是陆挺老师每次都录像记录,把文字整理好,让我改一下,就出了书了,第一本叫《演说经典之美》,稀里糊涂地到教育部还得了一个什么三等奖,教育部本来都是奖学术著作嘛。因为其中讲鲁迅的被《新华文摘》,还有你们《新华日报》等等地转载,意外赚了价值好几万块的银子呢(笑声)。其实,这个奖金应该和你们平分,特别是记录整理的蒋烨林小女士,今天她也来了。感谢她,请为她鼓掌(掌声)。

在你们这里讲,自我感觉越来越好,感到演讲应该是一个独特的散文文体,所以我每次讲,都是很用心的,要讲出一点学问,一点散文独创感来。

准备很认真,当然是好的,但太认真,却是不好的。美国的卡耐基演讲术主张,演讲一定要准备,但,又不要完全准备,准备得太好,眼睛盯着讲稿,目中无人,那是很讨人嫌的。我这个人讲起来,随意即兴,率性骂骂权威,你们就给我鼓掌,我就更自由,有时也骂骂自己,你们就欢呼。哪怕是讲错了,你们给我纠正,我也给你们鼓掌,那真正人生一大享受。(欢笑声,掌声)太认真写稿子来念,就有点傻样。

当然,也不能随意乱讲,要有学问做底子的。随便乱讲会出岔子的,闹笑话的。

最近中央电视台搞了一个《中国诗词大会》,你们都看了?一些年轻人,非专业的人士,对古典诗词背诵的流畅,反应的速度,让我叹为观止,也让我非常惭愧,比他们差太远了。可是,我看了几集以后啊,我的感觉起了根本的变化。听那个专家、大专家啦,还有美丽的主持人董卿的话,就感到自己还怪不错的啊,比他们还强一点啊。中华民族的偉大的诗歌传统有那么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我们的专家居然却有些“菜”。第一场是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导演的构思是:让一位女士,用沙来画一幅画,再让参赛的人来猜这是哪一首诗。那画是远处有山、白云,隐隐约约的房子,近处呢,有一辆车停在那里,边上有一些树,一个人坐在石头上。百分之九十几的人都知道这是杜牧的《山行》。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到中央电视台太丢脸了,“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一个人“坐”在石头上看枫树吗?我看到你们有人摇头了。大错!“坐”是“因为”的意思,不是“坐”在那里的意思,这在中学生都是常识。诗的立意是,诗人把车子停下来,是因为看到枫林在晚霞的夕照下,颜色鲜艳到比春天的花还美丽。这个错专家没有看出来,观众也可能忽略过去了。可是,唉,那专家是搞历史的,通俗地讲《史记》讲成文化明星了。本来不懂诗,不讲也没有他的事。但是,他可能觉得好久没有讲话,感到寂寞啦。他以为中国古典诗歌是很简单的,就即兴讲起来,就说:这首诗啊很好啊,中国诗人对时令转换、季节的流逝是特别敏感的,所以对于秋天有一种悲凉的感觉。体现了中国诗歌悲秋的传统。我一听,就吃了一惊。接着央视的头牌主持人——美丽的董卿女士,也不动脑筋跟着说:“是啊,中国人啊,看到秋天就非常悲凉啊。生命暂短啊,这种主题啊,到今天都在撼动着我们。”这实在是太离谱了。秋天的枫叶,被霜打了,比春天的花朵还鲜艳,这是表现悲凉的情感吗?是悲秋吗?这明明是歌颂秋天比春天还美啊。他们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他们怎么这么勇敢啊。当然,中国诗歌的确有悲秋的传统,从宋玉开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到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悲秋啊。但是,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有悲秋的传统,也有颂秋的传统,刘禹锡就特意唱过反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就反对“逢秋悲寂寥”,偏偏强调秋天是很明净的,爽朗的,秋气是很昂扬的,因而成了经典名篇。中国的古典诗歌非常伟大,但是中国有些专家实在非常渺小。真是无知者无畏,勇敢到当着13亿人面前信口胡柴。尤其是董卿女士,她本来是我的“梦中情人”(大笑声),她一讲话我就觉得:“啊呀,糟糕!”她和那位教授缺乏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古典诗歌写的景物,并非绝对是客观的景象,更重要的是诗人主观的心情。当诗人心情昂扬的时候,秋天就不是悲凉的,而是昂扬的。

如果光是中央电视台出一次丑,那我就没有必要在这里说了,做人要厚道一点嘛,是吧?但是我非讲不可。为什么呢?不仅中央电视台啊,北京大学中文系啊,我的母校啊,古典文学的头牌教授,头发比我都白了,他也犯同类的错误。

我到你们这边来,讲了十几年,收获很大,收获了两本书啊,马上要出第三本了,当然也有损失啊,我本来一头黑发,现在头上的头发屈指可数啦。(笑声)但是,我更大的收获是什么?是艺术感觉,越讲越敏锐了。轻轻松松就能发现权威教授在艺术上的荒谬。

有一首唐诗,收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面,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北京大学中文系有个大牌教授专门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唐诗是他的专业,写了一篇《〈咏柳〉赏析》。这首诗好在哪里呢?“碧玉妆成一树高”,是总体的印象,碧绿碧绿的。第二句呢?“万条垂下绿丝绦”,就具体写出柳丝非常茂密。好在哪里?请听:好在,“最能表现柳树的特征”了。诸位,你们用自己的头脑想想,这个论断对不对?他懂不懂诗?你们不敢怀疑权威。我再问一句你们就开窍了。诗以什么动人?(同学答“以情动人”)对啦!他说这个诗的好处是最能表现柳树的特征,而你们说是最能表现诗人的感情,这两种观念,一种是客观反映,一种是主体表现。古典诗歌就是抒情的,抒发诗人的感情的。你们都对了,教授错了。教授犯了一个根本的错误。表现柳树的特征很准确,那是什么?说明文啊,美的,艺术的,不朽的,它就是真实的,就是客观真实的,这是机械唯物论。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它是不是客观对象的描摹呢?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当诗人仅仅准确写秋天的枫叶,写春天的柳树的时候,能不能动人呢?你们都说了,诗应该以情动人,以人的感情来动人,光写柳树和枫叶是不能动人的。那就是产生一个问题,柳树是柳树,我的感情是我的感情,两个东西不是一回事,我说在诗歌里要变成一回事,怎么办呢?

我们来看,这里的柳树的意象,它当然,是有柳的一些特征的,比如,它是碧绿的,柳条是茂密的,是真实的。但是光是这样真实,并不能动人,因为没有诗人的感情。你们说“以情动人”,客观对象的特征跟我的感情没有关系,就不能动人。要让它动人,就得让诗人的感情突显出来。但是,这是两个东西啊,一个是客观的,一个是主观的,互不相干的。要动人就得把柳树的特征和诗人情感变成一个东西。这就要突破柳树的客观特征,让它带上诗人的感情特征。我要歌颂它是美的,光是碧绿,太平淡了,草也是绿的嘛。不够美,还要让它很美,让它变成玉,光是柳条茂密,也不够美,让它变成丝织品。这样就更美了,就带上诗意了。但是,不是玉,要说它是玉,不是丝织品硬要说它是丝织品,这是真实的吗?不是的。是假定的,是虚拟的,想象的,以贵重的物来表现贵重的感情。

这里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要以情动人,就不能仅仅是客观的真,同时还要主观的假,这在理论上叫作想象。以情动人,是要通过想象的。

在想象中,客观特征和主体特征达到了统一。此时呈现的客体形态不再是纯客观的,而是主客体的统一,因而柳树不再是细节,而是意象。在意象中,客体和主体不是半斤八两的,而是主体情感起主导作用的。所以不说以描写准确动人,而是以情动人。

我觉得它是悲凉的它就是悲凉的,我觉得它是欢快的就是欢快的。客观对象的性质因我的感情而决定。这里有三個要素:一个要素客观的,一个要素主观的,一个要素是想象的。这叫什么?真假互补、虚实相生。正如(清)黄生所说:“极世间痴绝之事,不妨形之于言,此之谓诗思。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1]这个柳树它有真的一面,但是也有假的一面。“二月春风似剪刀”,不是剪刀,我要说它是剪刀。所以不能用客观的对象真不真的观念而要用想象来评判诗的好坏。杜牧有一首诗叫《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写出来几百年以后,中国人很有意思的,为了一句诗为了一个字会争论几百年几千年。过了几百年,到了明朝有一位状元,他提出疑问:“‘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八)其实,杨慎这个说法,漏洞很多,同为明朝的周珽就指出杨慎说话顾头不顾尾:“十里之内,又焉能容得四百八十寺?”(《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五十八)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有个何文焕先生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这个反诘,是很机智的。接着他说:“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这个说法,就反驳部分来说,是很精彩的。但是,就正面立论说,并不到位。还是有点拘泥于写江南春色之盛。这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诗人觉得千里江南,只看到花卉,只听到鸟叫。好像什么庄稼也不种似的。这不是实,而是他的感情冲击想象,使感知发生了变异,让它变得美,变成诗。

我们在此得出第一个结论:诗不是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而是构成意象。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对象在想象、假定中的统一。统一就好比化学中的化合,化合的结果就使得感知发生了变异。例如,氢和氧,本来是自燃和助燃的,化合的结果变成了水,反而具有灭火的功能。据此,意象的性质、形态、性状,由什么决定?固然离不开对象的特征,比如说柳树是绿的,柳丝是茂密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它的形态和性质由诗人的感情决定。马致远的《天净沙》写了枯藤、老树,为什么一定是“昏鸦”?写了古道、西风,为什么一定写“瘦马”?写这一些,为什么一定要“夕阳西下”?旭日朝霞不行吗?不行,因为它的性质是由“断肠人在天涯”决定的。

诗人的想象是很自由的,让它变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这在我国古典诗歌理论里有一个很精彩的理论,就是“诗酒文饭”之说。从方法论上讲,我国古典诗话词话家,不同于西方理论家孤立地概括诗歌语言的特点,而是把诗歌放在与散文的比较中进行分析。十七世纪的诗话家吴乔(1611~1695),在《答万季野诗问》中这样说:

又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 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2]

当时的散文啊,大都是议论性的实用文体,政论啊,策论啊,议说性的公文啊。那么,“意喻之米”,内容就像米,文喻之,炊而为饭。散文,就像把米做成饭,不变米形。米仍然看得出来米的形状。诗呢?诗喻之,酿而为酒,变了,想象了,真假互补了。像酒一样,形质俱变。形也变了,质也变了,本来是米,固体,变成液体了,本来是淀粉,变成乙醇了,这个观点非常精彩。精彩在两点,一是形变了,二是质变了。这很了不起。过了一百年,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才说到了一点:诗触及的一切变形。我们的理论是什么?不但是形状变了,而且质地变了。春风变成剪刀了,是吧?而且功能也变了:饭吃了可以饱肚子,有实用功能。酒喝下去,醉了,只能使精神得到解放。从价值观念来说,饱肚子是实用功能,醉了,不能饱肚子,但是,可以发发疯。这和西方传统中的酒神精神有点相近。

这个道理是有心理学的根据的,而且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是普遍规律。在感情的冲击下,人对事物的感觉会发生变化,情人眼里出西施,敝帚自珍。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到了抒情诗歌里这种规律就发扬光大了,变成诗人假定的境界的日新月异的竞赛了。“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知不但有形变和质变,而且有功能的变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歌文本里蕴含着的,要比为我国许多理论家奉为经典的俄国形式主义者的所谓“陌生化”,美国新批评所谓反讽、悖论要丰富深邃得多,从理论上说,更是深邃得多,因为它不但揭示了规律,还提供了比较的方法。

这固然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但是,并不绝对完善,因为它还有发展的余地。

要把诗歌艺术发挥到位,不但要有独特的变形变质,而且要有特点,不可重复。诗歌中的感情特征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贺知章把柳树比作玉,把柳條比作万千丝绦,如果再重复,就不是好诗了。同样写柳树,白居易写“一树春风千万枝”,是不是有点重复万千丝绦了?但是他并不那么傻,接下来,他说“嫩于金色软于丝”, 写它的质感,说非常软,非常嫩。但是,从诗歌的形象的变异来说,幅度不大,想象力不够。

看看李白,就不同了:

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

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

他在等待朋友,朋友从东方来。东边的柳丝,就拉得特别长。他等朋友心里很乱,所以“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对这种诗中的柳,仅仅说这是诗的想象,够不够呢?不太够。还要进一步说,想象中的柳条的形态和性质发生变异,这还不够,还要再进一步,变异还要极其奇特,与众不同,不可重复。想象中的变异,学问很大,为此我曾经写过一本小书,叫作《论变异》。诸位不要以为我是做广告,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诸位还没有出世,诸位的父母亲还在做大学生。现在你要买,也休想了。(笑声)

李白就是李白啊,才气就是比白居易要大得多啊。凭什么呢?就是凭想象力,凭想象的变异的独特性。同样是对柳树的想象,不但不能重复贺知章、白居易的,而且不能重复自己的,他有一首《劳劳亭》,也是写柳树的: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这个劳劳亭当时就在你们南京,现在不知道哪里去了。用的典故,大概是《孔雀东南飞》里的“举手长劳劳”,焦仲卿和刘兰芝被迫分离,原文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唐朝人送朋友上路的时候,有一种风俗,就是折一枝柳,这个“柳”和“留”同音,在现场暗示想留你不走,但是,留不住,明年柳条发青的时候,愿你想到朋友在等待你回来。诗情的精彩不在留,而在让这种留的情韵变异为春风知道别离的痛苦,所以“不遣柳条青”。不让柳条发青就不能折柳,不能折柳你就不能走,不能送别你就永远跟我在一起。你看,这就是想象,这就是想象的变异,柳树的性质,柳树的形态,全给感情改变了。

大家都会说,古典诗歌“以情动人”,其实,光是这样说说,也许根本就是人云亦云,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压根儿就没有懂。

关键是要把这“情”字的想象性、变异性、独特性追究到底。

我们大学教师,特别是文学院教授非常惭愧,我们讲文学特征,讲到审美价值,讲到以情动人,就没有话可说了。我追求的是,把情的特点,情在诗歌中的特点讲透,才对得起大学教授的这个称号。

从方法上说,不能孤立地讲情,情就是美。不能像董卿那样凭着肤浅的感觉讲美,哪怕跑到韩国去整容都没用(同学笑)。那你们要问了,“情”这个东西,从古到今,大家都在讲,可是真是有点讲不清的感觉。你说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觉得,从古到今,中国诗论、外国诗论都在讲情,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对“情”的内涵和外延做个界定,至于对诗中的情,则更是跟着感觉走了。我觉得关键问题出在,几乎所有的诗论家,都自发地走在同一条思路上,那就是孤立地讲情。我想,这在方法论上,是一个大问题。

要把情讲得比较清晰一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情放在与它相关的心理范畴联系起来讲。例如,情与感,情与理,情与逻辑,情与动,情与静,情强与弱,情与无情,情与形式,情与流派等等。从方法论上讲,就是在情与诸多相关范畴的关系中,在矛盾转化的运动中揭示其奥秘。

首先,让我们来看,情与感的关系。

通常我们讲“情感”“感情”,二者几乎是一个东西,我们讲“真情实感”,二者是统一的。这成了常识。都讲得顺嘴了,都不动脑筋了。但是,从科学意义上讲,是不是这样呢?我允许我反思,有了真情,感还会实吗?首先请男同学回答。你真正动了感情,对某位女士的感觉会是实感吗?“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实感啊还是虚感?“月是故乡明”,这是实的吗?科学就是对常识的批判。真情实感是常识话语,实际上一动了感情就不实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实感还是虚感啊?“大江东去”,你看到了,是实感。“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都给你看到啦?你站得高看得远是看空间,千古是时间,那么多风流人物你都看到啦?你活见鬼了,你啊!(笑声)但是这才是诗啊,不是玉说它玉,不是丝说它丝,不是剪刀说它剪刀,明明看不到的说看到了,有了想象,有了变异,有了不可重复的变异,才能“以情动人”。

同样的春天,由于情感不同,想象不同,意象、形象就不同了。

比如春天,我们可以说它是非常美好的,也可以说它是非常悲苦的,取决于你是什么感情,有什么样的想象。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登科了以后的兴奋的眼睛,走马长安,就只选中了花,其他的什么小草啊,街道啊,车马啊,乌鸦啊,就视而不见了。他得中以前的回忆曾经是“昔日龌龊”的,根本没有满眼鲜花的感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眼中连柳絮也是鲜花,轻盈地飞啊,而柳条呢?也是优雅地飘扬,为什么这么潇洒呢?因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是首都贵族沐浴皇恩的心情。可是同样是杨柳,也可能引起忧愁,《唐诗三百首》里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青春少妇,而且是“不知愁”的,一直感觉是无忧无虑的,打扮起来,在楼上眺望春色,不是很幸福吗?但是“忽见陌头杨柳色”,一看到杨柳心情就变了,为什么?“悔教夫婿觅封侯”。突然袭来的是忧愁,为什么?本来让丈夫到边疆去求取功名,博得荣华富贵。但是,突然发现春天又来了,一年的青春啊就这么白白过去了。这个王昌龄,真是幸运,就这么二十八个字,就成为经典,脍炙人口,乾隆皇帝写了几万首,却没有一首留下来。相比起来,乾隆皇帝是很倒霉的。

这里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对于出现在诗里的景色,有一个很经典的,又很通俗的说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从古典诗话词话的精华里总结出来的。就是一切写景的语言,都是感情的语言。这虽然经典,但是,似乎还不够全面,恕我斗胆,再加一句,就是一切的情语都是对景语的变异。发生关系的时候,感觉就发生变异。你觉得好就是好,你觉得烂就是烂。你开心,就“一日看尽长安花”,你忧愁,就“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吧?这诗歌里所写的景象、人物、事物,都是个载体,说得通俗一点,土一点,就好像是一个容器,客观的对象好像是米,到了这个容器里,就变成了酒。

这里有个方法论问题。我们说,第一个我们研究,这个情,以情动人,情和感的关系。结果是什么样的呢?那我们来举一首变形的例子。这个李白一个人很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無相亲。”这一叙述,这个,很美啊,喝酒,很孤独,在花里面,花下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个孤独,孤独得多美啊,明月、举杯,我一个人。明月,是我的对象,影子,是明月照亮的结果。结果呢,一个人变成三个人了,我一个,明月也是,影子也是一个。实际上写的还是孤独,还是一个,但是对影成三人,这叫诗酒文饭,这叫诗跟酒,是大胆的想象啊。写得他是非常非常孤独啊,是吧?“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就是,虽然孤独,趁着年轻,我要快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是,一个人,孤独,孤独地享受,享受孤独的生命。这李白这人太乐观了啊,太乐观了。

那么所以说,我们必须有一个观念,诗酒文饭的观念。好的诗,它就是,什么啊?想象力非常强大,既是客观的特点,月亮,影子,我,非常客观。又是主观的想象,非常大胆,非常奇特,让我们感觉到那个孤独之美,是吧?好,这里就要注意,以后你们要看那些赏析诗歌的文章的时候,你看到,借景写实,真情实感这种说法的时候,你们要提高警惕,在里面,基本他是胡扯话。借景写实就不是诗,但是,恰恰,这样的说法太多了。我现在批评的一个人,他是个大师,专门研究宋词的,无疑是在近代最大的宋词家了。但是,他没有理论,他是个大学问家,大师,学问比我大一万倍,但是他说话就是,没有理论。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好吧。他说这上片都是借景写实。是写实吗?是写实就不是诗了!诗就是要把实的变成虚的,真的变成假的,要有想象的,把米酿成酒。大江东去,只是你站在高处,看长江向东流去,对不对?我刚才讲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站在高处是看的空间远,但是你看不到“千古”,时间是看不见的。已经逝去的风流人物,你怎么看见?因为在中国,这个,水流,从孔夫子时代,就已经定下那个典故,是什么?(同学回答:时间)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大江东去,他就马上从空间变成时间,这叫质变,形质俱变。这样才能够想到,千古风流人物。对不对?所以有的人讲借景写实,有的话就解释不通了,反映不了客观特征写不出来。

比如说陈子昂一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话,这首诗,很有名啊。但是,好在哪里呢?很难讲,你用形质俱变来讲,很简单。站得高,黄金台,燕昭王的黄金台。本来是站得高,望得远嘛,空间嘛,结果他很痛苦什么?不是看不到远处,是看不到时间,看不到燕昭王黄金台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对不对?这个形质俱变,想象的味道。而后不见来者,你站得高,你能看到后来的时间吗?生命暂短,得不到重用,念天地之悠悠,时间是无限的,而我们生命是有限的,独怆然而涕下,非常孤独地哭了。没人听我的,没人使用我,没人重用我。他跟武则天那个亲戚武攸宜在一起,不听他的话,非常地痛苦。所以这里面,我们要欣赏这个诗歌的时候,我们就要,一定要有这样的观念,它是想象的,它是假定的,它是情感决定的,而且是一次想象的奇特,一次想象的主观客观的统一,一次想象的杰出,啊,跟别人不一样,越突破套话,越是精彩。

这里举一个最突出的例子,这个苏东坡有个朋友叫章质夫,写了一首诗叫《水龙吟·柳花》,那他写的是,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柳花的情况,“柳花飘坠”,能够看到,“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是一个闺中女人,写的“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这个柳花飘落,这个珠帘当然是很有钱的人家,刚刚要落地,又被风轻轻飘起来。这个女孩子啊,本身她自己实际上也在里面了,非常柔弱,对不对?“玉人睡觉”,玉人呢,就是自己了。睡觉不是睡觉的意思了,睡而觉,睡醒了。第二个,发现自己身上都是雪,都是雪花一样的,琼绒啊,那个玉一样的,还是写的柳絮嘛,是吧?“香球无数,才圆却碎”,这个滚来滚去像香球,才滚圆了又被风吹散了,它轻飘飘的,又多又轻飘。那么,然后落在池塘里面,鱼以为是有好东西吃,原来不是。然后,从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女人就觉得,“望章台路杳”,看到没有?“金鞍游荡,有盈盈泪”,这个词写得是不错的,对应这个柳絮的特点写得是不错的。对女人的心情,思夫的心情也是写得不错的。章台,是首都的那个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金鞍游荡,就是自己的丈夫,在那个地方,享受贵族化的生活。金鞍,鞍是金的,在那里游荡,谁知道跟谁在鬼混(同学笑)。有盈盈泪,哭了,为什么?柳絮飘落,意味着什么?时间的消逝,春天过去了,年华的消逝,自己的老公在那花天酒地。因而,柳絮飘落,引起了她的悲痛,悲伤,于是就哭了。这写得怎么样?相当好。是吧?柳絮写得曲尽其妙,感情也表现得相当不错,是吧?但是我们比一比,我来,来考你们一下。下面苏东坡,用他的韵,用他的词牌,又写了一首和他,和他一起写,你先写,我再写。

你们读一读,我来做一个民意测验,你们说哪一首更好。“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春天过去了,自己懒洋洋地睡觉。原来在做梦,梦见自己跟着老公去了,结果被黄莺叫醒了,完蛋了,空的,那么她非常恼火。“不恨此花飞尽”,不恨这个柳絮的事,“恨西园、落红难缀。”这花飞无所谓,但是西园里面,那个红花掉下地,瓣子落下来,再也没办法回到枝头了。什么东西啊,青春啊,红颜啊。“晓来雨过”,那个雨刚刚打过,“遗踪何在?”哪里去啦?没留下什么痕迹啊,直接那么流过了。“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太漂亮了,你们如果学数学的话,千万不要相信这样的途径,哈哈哈,这就是想象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我们比较一下啊,前面这一首是“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这个是什么?一开始似花还似非花,然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哪一个更好?我来统计一下,认为前一首更好的举起手,两位,三位。认为后一首更好的请举手,压倒多数,看来都超过了董卿的水平。这里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他的想象力。前面,花是花,眼泪是眼泪,对不对?“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我哭了,花柳飞了,我哭了。后面说什么啊,也是花落了,但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变成我的眼泪,这叫把米酿成酒了。对不起,我不能同意刚才三位同学的见解。虽然这个见解你可以保留,而且这个见解可能比董卿的水平还高。所以说,这里讲一点,就是想象力。

诸位,你们这里可能学理科的,包括学历史的,要懂得,人的想象力,人的创造力,那是相当的伟大的啊。现在我们这个封神榜里面什么千里眼顺风耳什么都实现了。所以说,这是,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所有的诗歌,都是意象,不能满足于一切景语皆情语,要进一步追究这个情是什么东西,要从两方面,一个是情和感联系在一起,有了情,感觉就变异了。听着啊?想象就写出来了,而情,决定了感觉变异,说它好就好,说它坏就坏。情人眼里出西施,仇人眼里出妖怪。对不对?你喜欢它,它就是非常漂亮,你恶心它,它就是非常恶心,对不对?所以说这里面有一个变异问题,想象力。第二个,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方法,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问题,把它情跟感的关系拿来研究。如何转化,然后散文跟诗的关系拿来研究,散文可以不变的,因为它是实用性散文。但诗歌,它是要把米变成酒的。形质俱变,这是一,好了,我们讲的第一点。那么诗歌它不是一个意象,是吧?它是一个意象的群落,一个意象的整体。那意象与意象的群落,那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呢?是吧?怎么把它整理成诗呢?不能写一个字或是一个柳就完了嘛。

好吧,我们来看一看,意象与意象之间是有联系的。怎么联系,我们来说一下。我举一首诗,《静夜思》,这最简单的一首诗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我的小孙女,大概一岁多,就背下来了。当然她不太懂,但是现在李白写这首诗大概要五分钟吧,到后来一千二百多年了还是很生动,为什么这么有生命力?研究意象里的情的关系,我们来从这个诗里面看出来。我们不去看别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怀疑是霜呢,还是月?因为怀疑不确定,所以要确定一下。“举头望明月”,看看,天上有没有月亮?有月亮那可能是月光,没有月亮就肯定是霜了。而如果是这样的逻辑推理,像你们现在学的这个理论的话,那按照逻辑性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原来都是霜。”(同学笑)你说这还有诗吗?这就不是诗了,就不值得写了。举头望明月,原来是要判定是月亮还是霜,但是一看到月亮是圆的,中国人看见月亮就思念家乡。在他潜意识的那个乡愁,被调动了,被触动了。于是忘掉了原来的月亮就挂在上方,低头思故乡。想起家乡遥远,忘掉了,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点,意象与意象之间,它有一个脉络。这个脉络是什么?脉络不是一个理性的逻辑,而是一个跟理性不一样的拐弯,叫曲折,就是动,就是变动。这个,用我的话来说,这个意象,这个脉络之间啊,它有个变动的关系。情感,除了跟感的关系有变化以外,情感本身在一首诗里,它也在动,也在变。所以中国人很聪明啊,讲了情感,情感的关系。关于情的构词,也很聪明,叫动情,叫动心,叫触动,叫感动,叫激动,叫情动于中,都是动。情感要动,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它是情感的动,它本来情感没有动,在潜意识里,被这么一看调动起来了。调动,激动起来了,激发出来了,好吧。

再举一首,最简单,最普通,最平常的例子。想来你们都背得下,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再好也不过的一首诗了啊,小孩子都背得下,一辈子都忘不掉了。好厉害啊,中國这个诗人啊,他会写一首最简单的诗,每个字都很简单。让你代代相传几千年下来,你一辈子都忘不掉。除非,脑中风了,是不是?但是这首诗你叫北大教授来解释啊,他也不会解释。我对北大很有意见,怎么回事?(学生笑)怎么当年把我赶出来留下一些草包啊,北大专门研究诗歌的,又是这个,我的师兄,他也讲,这首诗很好,写英雄气概,在边塞上,夜里大雁飞起来了,战士们英雄主义,满怀豪情。敌人遁逃了,我们只要派一小支队,就把他抓住了。英雄气概,很有信心,跑到哪里去了?他省略了很多东西啊,很精炼的,追了没有呢,追了以后怎么抓他们啊,怎么去对付他们,审问俘虏呢,都统统不写了。所以这首诗,哎呀,这个水平和董卿也差不多。为什么呢?没懂得这句话,“月黑雁飞高”这句话。这句话很简单啊,这老先生,没看懂。是很精彩,精彩在哪里呢?我说一说啊,你们不同意可以保留。月黑是没有月亮的,一片漆黑,大雁飞起来你怎么看得见?是吧?这第一。第二,大雁在晚上,一般是在哪里啊?都在沙滩上休息嘛,是吧?明天还得飞啊,你晚上再飞,明天怎么办?(同学笑)是不是?又不是你们考大学开夜车,是吧?这很关键的,底下句“单于夜遁逃”,这有个逻辑关系。你是看不见,但是有一双敏锐的耳朵,警惕的耳朵,“唰唰唰唰”飞起来了,肯定这个王八蛋溜了!这是一个战士的感觉,将士的感觉。是不是?表现的是情和感的关系啊,好精彩啊,这两句那么精彩。你看不见,你飞起来,我也看不见,但是我断定那个声音,有一群大雁高飞了,肯定是被惊动了,偷溜了。好啊,“欲将轻骑逐”,我就派一个小部队,几个骑兵,跑过去就把他俘虏了。如果光这样的话没动啊,只是敏感而已,但精彩的是最后一句,最后一句最精彩,“大雪满弓刀”。一走出营门发现,啊,雪下得这么大,大到什么程度?在弓背、狭窄的刃匕上都积得厚厚的,在刀背、那薄薄的刃匕上也积得厚厚的,可见那前面的路上的雪有多深,你的骑兵怎么跑得快,怎么去追得上人家?心里的一颤、一动,这叫诗,这就是不朽!我们讲了这么多废话,我写了这么多书,大概过了,最多一百年,没人知道了。但这个卢纶还合算,别的我都不知道,就读了他这首诗好精彩。但是我非常遗憾的是,好多专家不认真去钻研,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精神遗产和艺术遗产,这么精彩的那个气质,紧贴着心灵那个微妙的颤动,这叫审美价值,这叫美啊。

所以,你们在看一首古典诗歌的时候,每逢写到风景,写到这种,这种景色或者人物或者事物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是写人物事物,都是写人的感情,人的感觉,人的听觉,人的视觉的变化,好吗?比如说,草色遥看近却无,啊,刚才我举过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你不能仅仅看到它是什么,仅仅看到他写的是一个景色,同时是,写的什么?自己心理的体验过程。心里动了,远远地看,有点绿意,近近地看,没了。一般的人就觉得这个没啥啊,但是这是诗啊,发现自己心灵,那么精致啊,哎,怎么会是一方面是客观的特点,的确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第二就是心理的这种微微的变动。你别说王安石写那个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然后,“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远远地看以为是雪花,可是远远地看去就知道它不是雪花,它是梅花,因为它香。这感情微微的震动,就情动于中啊,一点点都可以有微妙的变化,好吧。

我们再介绍一首稍微完整一点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么这诗太简单了,是吧,但是你把道理说清楚可真不容易嘞。但是根据我的理论很简单,情动,他的感情在变化,在变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太幸福了,懒洋洋地躺着,被鸟叫醒了。你想想看多幸福,又不是被班主任叫醒。(同学笑)去,去跑步!不是这样的,被鸟叫醒了懒洋洋地太舒服了。那么这样舒服下去呢,情就没动了,那怎么样,这好在情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天这么美好,这么幸福,这么叫人舒畅,但是感情突然变动,突然想起昨天夜里风雨大作,一转,变成回忆,花被打落了多少。那就是说今天早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是春天来的路上,是经过了艰难的,风雨兼程来的。但是“花落知多少”什么,花落知多少以后,意味着春天很快就会过去了,感情在动吧,是吧,这么幸福变成这么的精彩,这么的伤感,来得艰难,去得迅速,这叫惜春,这叫伤春,这是中国特有的。

有各种春天的诗,刚才我们看,已经很多了,但是惜春的诗更有特点。你们如果念过一点西方的古典诗歌里面的春天的话,他们有的写得就不如我们了,比如快乐的诗一次快乐到底,我今天不去讲那个Thomas Nashe,他写过一个:“春天,甜美的春天是一年四季的王。”这个叫什么?:“Spring,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是这样的,一次快乐得不得了,那个不来劲,小孩子念念。那这个我们也是小孩念的,但是中国人心灵的微妙的感觉的动啊,这是诗歌艺术的奥秘,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是你要解释不容易。

我们回到杜牧的《山行》来,为什么我瞧不起那个王立群啊之类的,就是因为他不懂诗,不仅没看出来这是歌颂了秋天,而且没看出来为什么歌颂得好。“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是沿着石头的路,眼睛越看越远越看越远越看越远,对不对?越看越远是往远处看,那远处的白云生处有一个非常超凡脱俗的,这样一个隐士可居的,令人向往的地方,是不是这样?石径斜,白云生处,一直看到那里去。但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恰恰,当你向远处看得那么深的时候,你突然发现,就在身边。秋天的树叶在夕阳的照耀下,它的鲜艳超过了春天的鲜花,远处的白云生处固然美,这里更美!这情动于中,感情的一动,这就是伟大的诗。这个情感的曲折的波动起伏,就是我讲的第二点,就是意象的整体有一个脉络,这个脉络,它有一个特点,至少是在绝大多数的唐诗里面,是情感的动力,情感的运动。这是我们一定不能够忘却的,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那我就不去讲了啊。

好吧,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再来一个对比,好吧。现在有一首诗是叶绍翁写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非常非常地精彩,对不对?留在语文课本里了,很不朽,但可惜这首诗最关键的地方是偷来的,当时也没什么版权观念,大家就算了。抄的是哪里来的呢?陆游的。小诗人偷了大诗人的诗,结果大诗人被埋没了,小诗人出名了,而且不朽了。陆游的《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你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基本差不多,是吧?但是你们觉得哪一首好,我们再做一次民意测验好不好?觉得第二首好的请舉手,哇,获得了一票,啊,两票。还有啊,我发现这个手举得不怎么坚决,这个女孩子为了表示对我的响应,她原来这样子的变成了这样,要是我的话就这样。(同学笑)认为第一首比较好的请举手,几乎是绝大多数,有的还举成这样。为什么?按动的观点。刚刚认为第二首比较好的人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是原创,是吧?就跟屠呦呦一样的,因为它是原创,虽然后来的人制药的时候发展了它,那没用,诺贝尔奖依然发给了她。如果要凭这两首诗给奖的话,那就比较有争议了,如果从原创的观念来说是给陆游,如果从整体的角度来说呢,我主张还是给叶绍翁。因为祖国的艺术遗产是不断地积累的,我们就不要讲个人的得失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一个转折。陆游固然有转折,“杨柳不遮春色断”,杨柳本身就是春色,那么多的杨柳,就遮不住一枝红杏出墙头,赶不上一枝红杏从墙里冒出来。他讲的就是我所看到的,就是杨柳再多也赶不上一枝红杏从墙头冒出来,墙里的事物,他没继续讲。这是一个量的关系,万千柳枝赶不上一枝红杏,对不对?他情感没有转折。本来这个地方就很漂亮,“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本来就很漂亮。但是更漂亮的是红杏,杨柳不如,这是一个叠加,是吧。但是叶绍翁不一样,他情动于中就动作大一点,“应怜屐齿印苍苔”,为什么?轻轻地走,这个地方很少人来,路上都是苍苔啊,这是朋友隐居之地啊。小扣柴门,这个地方柴门啊,并不是豪华的官邸啊。而且这个叶绍翁是小扣,久不开,轻轻地扣,他老不开,我还是轻轻地扣,很有耐心,这个耐心是持续性的。不是它不开,我就捶它几下,咚咚咚怎么还不开,老子都来了,(同学笑)对不对?就在他持续地耐心地优雅地等待的时候,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马上想到虽然没有进去,虽然门都没开,我想象那满园春色万紫千红,你墙是挡不住的,漫溢出来了。就是说一个持续性的等待和突然发现的惊喜和积极的想象,我们就要想象。那么在我的想象中,就不用进去了,都看到了,所以说他比陆游好。当然说赞成后面那个好的话,符合今天诺贝尔奖的精神,原创性更好,但是原创了以后我们再加工吧,好吧。

所以说这里有一个关键。(我们几点开始的?六点半,讲完一个小时了。)我们底下就来看,所有唐诗的绝句,绝大部分是这样的,都有一个注意啊,都有一个情绪的转折,有一个情绪的变动。情绪变动我提醒你们注意,往往不是在第一句第二句,而是在第三第四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看到没有,非常非常地精彩,美酒葡萄。葡萄美酒,非常精彩,对不对?征战,要喝酒的时候,军令如山啊,当时没有军号,琵琶声一响就上前线了,出发!照理说如果顺着这个逻辑的话,出发马上走,酒不喝了,或者就喝一口,再见!不,我要喝,要喝得烂醉,喝个痛快,躺在地上,让你抬到前线,两个月以后,我躺在沙场上,你别笑我,此去就不准备回来了,这最后的一刻,我要享受到底。这事只有唐朝人才会这么浪漫,上前线是很凶险的,但是最后一刻的这种生命的快乐是要享受彻底的,哪怕是抬去,老子也不怕。这里一点没悲哀,一个大转折,底下就很清楚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好啊,很好的风景啊,就是你们这里嘛,南京嘛,是吧?秦淮河,而且听到歌女的唱歌,可是这个歌女唱歌引起他的不是快乐,而是悲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唱的歌是什么歌呢?你唱得很欢乐,但那是亡国之歌,是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很喜欢他的一个妃子,叫张丽华,他说她是玉树后庭花,他搞了一个曲子叫《后庭花》。结果隋朝大军来了以后,他没有地方逃,就跳到井里去了,结果隋朝的部队就去找他。找到了,在井里,拿个筐子:“上来!”他就上来了。这个皇帝上来之后,感到不对,觉得太重了,这个皇帝怎么那么重啊?原来上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他和他的张丽华是一起跳下去的,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唱的是亡国之歌,心里引起一种忧郁,一个转折,那么美好的景色,美好的歌曲,但是唱的人不知道这是痛苦,亡国之音,中晚唐的时候,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危机都在里面了。

我今天不能讲太多了,里面还有好多可讲的,但是我觉得要讲一点理论,也是我们伟大中国的理论。元朝人杨载在《诗法家数》里提出,你们欣赏唐诗的时候,这个诗歌的动啊有一个起承转合,虽然这个绝句里面只有四句,但它是有讲究的。“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这个意思没有断。“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正与反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应,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变化,婉转变化,就是我讲的变,就是动,触动感动激动,动心动情,情动于中,动变在第三句或者第四句。那么这就是一种转变的关系,那么你们可以看到,到了第三句、第四句啊,在这一系列诗中你们看到,第三句、第四句句法上有什么变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首啊,看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一句、第二句在句法上有什么变化,在语气上有什么变化。“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没有变化,第三、第四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前面两句和后面两句有变化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变化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三句、第四句有变化吗?你还看不出来的话,我用一句最简单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果改成“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一句好?哪一个好?是“谁知盘中餐”好,还是“须知盘中餐”好?(同学回答:谁知盘中餐)为什么?(有个男生大声回答:它是个问句。)对,就是前面是叙述句,后面它才是疑问句,所以说在第三句很关键,它要动起来。你看第四句,我们还是看这边吧,“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如果改成“明月即时照我还”不是也可以吗?但是你讲的,问句,前面是陈述句,后面是第四句疑问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知。这两个否定句。“劝君更尽一杯酒”,祈使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否定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否定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感叹句。所以说情感的动,跟句法的变,是有联系的。如果我们把“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改成陈述句,“心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或者“吾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哪个好?“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改成“但闻处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哪一个更精彩?这里面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变动,而且是句法的变动,往往是开头两句,往往,并不是绝对,是陈述句,到了第三、第四句就变成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否定句。那么这样感情的动和语气的变,就统一了,好吧?

今天不能细讲,这东西连日本人都知道,日本人写汉诗写了很多,就是模仿我们,模仿的也没什么毛病,但是没毛病,就是大毛病了,因为他这玩意儿太像。日本有一个诗士,“楸梧风冷海城秋”,这个字念什么,这个字怎么念我老不会念,现在不会念也搁着,什么“燹火烟消灰未收。游妓不知亡国事,声声奏曲泛兰舟。”你看是不是模仿中国的?有一个日本的花和尚,酒肉和尚,叫一休,其实这个人是很有名的,有点像中国的济公一样的。他坦然承认,自己是花公子,他写了一首《端午》,“千古屈平情岂休”,讲的是屈原。“众人此日醉悠悠。忠言逆耳谁能会?”疑问句,“只有湘江解顺流”,好吧。那么,所以说我们又总结一点,就是说,情感要动,不但情感要动,而且句法也要跟着变,陈述,疑问,感叹,否定,祈使。因为什么?中国的古典诗格律太严了,就这么七个字一句都一样,而且四句,如果四句都是陈述句就呆板,好吧。

我们今天不去细讲了,现在我们出一个难题,杜甫有一首诗,《绝句》啊。这首诗怎么样,你们看看,也是相当经典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首先我申明这首诗是不错的,那么我再提出一个问题,这首诗在唐诗绝句里面,你们感觉是第几流?是第一流呢,还是第二流?这个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因为现在小学里有,中学里有,经典的经典,你看对仗多么工整啊,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窗含西岭门泊东吴,千秋雪万里船,平仄对仗太精彩了。对得那么工整,结构那么严谨,好不好?如果用我的理论来解释,一这是感情决定的,它并不完全是景色,这里有感情,对不对?好美啊。你如果要真去讲的话,都不一定是真的,你就怎么知道是两个黄鹂呀,你去数过没有,是吗?一行白鹭倒是真的。“窗含西嶺千秋雪”,你怎么知道那个雪已经1000年了?当时他是在长江中下游,就是他离开四川,到了东吴这一带,怎么会有千秋雪的?“门泊东吴万里船”,也不对啊,他从四川下来到东吴,没有万里啊,经不起考验的,他是有想象的。但是这首诗怎么样,比前面几首怎么样?告诉你们,一个古人的评价,从宋朝开始,有诗话,词话,讲到唐朝的绝句的时候,举出几个压卷之作,一共有七个人,没有争议的,第一个李白,然后王维,王之涣,特别是王昌龄,底下这个就有争议了,我们就不管他。我们讲唐诗李杜齐名啊,杜甫写了很多的绝句,有时候一写就八首四首十二首,可以批量生产,但是就没有杜甫,任你一亿多都有了。不但没有,而且批评杜甫的绝句都不是绝句,是半首律诗,就是律诗当中的两联切出来对仗。本来这个绝句,并不要求四句都对仗,一般有两句对仗,两句不对仗,杜甫四句都对仗,所以叫他半律。还有一个杨慎,就是刚才说“千里莺啼绿映红”那个人,他就比较聪明了,他说这个四幅画,就是不太好。怎么不太好呢?叫断锦裂缯,就像那个绸缎啊,锦啊,锦缎的锦,就是这四句连不起来。同学们,我有点同意。就是四块当中缺乏一个意脉,缺乏一个动的连贯性,四幅静止的图画。但是有一个理论支持他,诗中有画,四幅画,对不对?这四幅画很精彩。那么这诗中有画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苏东坡。他讲的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中国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嘛,是吧?画也是抒情的,是不是?但是到了宋朝,苏东坡提出来。中国人有意思,你宋朝讲了以后,我到了明朝有一个人叫张岱,余秋雨的同乡,余姚人,说不对,诗中有画不一定是好画,画中有诗不一定是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概可以画,“举头望明月”也可以画,“低头思故乡”没法画。你怎么知道他想什么?是想儿子想老婆还是想邻居?(同学笑)还是邻居的小妹妹,是吧?没法画的。

所以说这个理论是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局限。在过了大概200年,德国诗人莱辛,他写了一本书,叫《拉奥孔》,就提出这个问题,诗跟画是有矛盾的。他举的是西方的一个例子,西方有一个神话故事,就是拉奥孔父子得罪了一个邪恶的神,结果被邪恶的神,那个女妖用蛇把拉奥孔父子缠死了。史诗里写,这对父子被缠死的时候,发出公牛一样的吼声,震动了天空,非常恐怖。但后来,拉奥孔父子的雕像发掘出来以后,这个莱辛说不是这样的,他说并没有那种很痛苦的感觉,就是有一点像轻微的叹息。他由此得出结论,诗跟画是不一样的。画是直观的,诗是想象的。这个画如果是雕塑,是直观的,如果像公牛一样的吼声,震动天空非常恐怖,那么脸上的皱纹加上嘴巴张得好大,远看起来是一个黑洞,很难看,所以把他变成轻微的叹息。

诗和画由于工具不同,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实体,所以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我发挥一下,诗里有的东西画是画不出来的,画只能画一瞬间,空间的艺术,一瞬间。诗是可以讲,“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啊,诗是时间的艺术,画不能画时间的,这是第一。第二,画是视觉的艺术,这个画看得见的,那个画看不见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没办法画。“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你怎么画?没法画香啊。据说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出了个题目叫画家画,“踏花归去马蹄香”,踩在花瓣的地回来,马蹄都香了,叫你画,你画?结果有一个画家很聪明,他画了个马,回来的时候,好多蜜蜂跟着它跑。老舍曾经出了一个题目给齐白石画,叫“蛙声十里出山泉”,画是不能发出声音的。齐白石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画了个山,山上有溪水在流,溪水里有很多小蝌蚪,既然有小蝌蚪就是有青蛙,有青蛙它就肯定会叫,这你就想吧。这个画有很大的局限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有道理的,但是道理非常片面。所以说,那么诗里是不是有画呢?有画。有画怎么样?由于诗它是一个动的,一个时间的艺术,情动于中,运动的意思,感情互动的意思。所以说,我提出一个观点,诗中有画,不是一般的画,叫动画,不是现在动画片里的动画,那时也没动画片。

我们来看一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你绝对画不出来,“千里江陵一日还”,你怎么画?但是动画是可以。“两岸猿声啼不住”画不出来,你只能画猿,不能画它的声音。轻舟“哗”一下过去了,你也不能画,你又不是看电影,是吧?所以说,我提出一个观点,诗和画有矛盾,你要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好,你要画动起来,而且是一个整体的动。

好吧,我们再举一首诗,王安石的,“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经常扫地,这个花木都是我自己栽的。一个画家非常难画的,又要扫地,又要栽花,你怎么办?一个手扫地,一个手栽花。不行啊,画是同时的,一刹那的事。“一水护田将绿绕”,我这个绿油油的水,保护着田,保护着田里的绿色,保护住了。“两山排闼送青来”,门一开,山,“嘭”,飞进来了。这是动画,这精彩,精彩就在最后一句,“两山排闼送青来”。所以说,这才叫诗,诗中有画,不是镜子的画。

所以从这个意思我们回过头来看,杜甫这首诗,“两个黄鹂鸣翠柳”,有声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颜色,“窗含西岭千秋雪”,有时间,“门泊东吴万里船”,有空间。不错啊,但是,它虽然是不错的一首诗,但缺乏动态,四幅静止的画,没有一个连贯的意脉,没有一个连贯的动态。所以说一千多年的诗,说实话,没有一个人表扬杜甫的绝句,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你看中国的诗多么地精致。伟大的杜甫,与伟大的李白齐名。但是,并不是一切都相当,杜甫写绝句写不过李白,李白写律诗不一定比杜甫强。

这个人体啊,非常非常地精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可能你们念中学的时候,也是这个观念。但是我们现在看,画的局限性太大了,他不能画这个嗅觉,“暗香浮动月黄昏”,他画不出来,听觉,他画不出来,味觉他也画不出来,苦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薺”,丈夫离开了,吃那个苦的菜都像吃荠菜一样甜。触觉画不出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杜甫写的他老婆,杜甫胆子好大,写他老婆“清辉玉臂寒”,用手去摸了一下,杜甫这人很正经的,他有的时候,也是人呐。(同学笑)所以说,总结出来就是,我要再跳回去。你要知道,我们讲了,你的感情要动,那怎么动呢?怎么动是好的动,不动是不太好的,四个不连贯,它是中等偏上的一首诗。那么怎么动呢?抒情,“以情动人”嘛。你们讲,是吧?

这里我进一步分析,情跟理的关系。我讲过情跟感的关系了,是吧?我讲过情之于本身的动和静的关系了,我讲过情在诗里面和在画里的关系了,现在我讲情跟理的关系,这是你们将来做论文做研究的时候,要注意。你抓住一个概念,你不要孤立地去研究它,在各式各样的关系里不断深化去研究它。情和感的关系,感要变的,要想象的,是吧?情,它是要动的,对不对?要贯穿到底的,统一的。情因为动,它的句法也跟着一起动,如果不动,就变成画了,画也可以成为好画,但必须是动画,对不对?这是诗和画的问题。

第四,我要讲情跟理的关系,情跟理的关系就是情是不讲理的,我们讲合情合理不存在这样的事,合理的就不能合情,合情的就不能合理,懂了吗?你们记住这句话啊,这句话很有用,有感情的人是不讲理的,感情越深越不讲理,懂不懂?有没有体会?谈过恋爱的人才有体会。(同学笑)你们这些男生一个个都没有什么表情,看来情窦未开。(同学大笑)你想想看,你看这么多的爱情小说,最动人的《红楼梦》,爱得最不要命的《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林黛玉什么时候和贾宝玉讲过理,从来不讲理,就是歪派!总是高度警惕,总是在批评他,总是在挑剔他,总是在折磨他,通过折磨他这个贾宝玉,来折磨自己。这叫爱情,这叫美,这叫过瘾,不要命。贾宝玉看着林黛玉爱得不得了,不断地检讨,检讨了,林黛玉要哭,不检讨就更哭。“你不是怀疑吗?你不放心,我告诉你,你死了我当和尚去!”林黛玉又哭了,这不讲理,才叫美啊!你们讲理了,那就是数学人机器人啊,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诗人要逐出理想国,留下的都是数学人。我们讲人文教育,给你们讲一点诗,就是希望你们心灵既是一个理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人,懂得情感理解人,人都是怪怪的,人不能带着感情看事情,不能跟着感情走。懂了吗?这是一个最根本的观念,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以情动人?刚刚讲了半天,情是不客观的,情就是变动的,情就是不讲理的,是不是?

你看不讲理,我们看唐诗里面,“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你看这个莫名其妙吧,她被黄莺叫醒了,人家那个,“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很开心,很幸福。她被叫醒觉得很恼火:“混账,把我叫醒干吗,我本来和我老公在辽西相会呢,你把我叫醒,完蛋,揍他!”后来这首诗变成宋诗的范式,不讲理。那么,《敦煌曲子词》里把它演绎了一下,“叵耐灵鹊多谩语”,喜鹊讲的话,不是好话,“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老飞来,老假报情报,喜鹊来,有什么喜事?根本就没有!关起来,不跟你啰嗦!这个喜鹊也蛮幽默的,“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你看你老公回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你把我放了,他不就回来了吗,都是不讲理的。很有喜剧性,对不对?

这里有一个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我嫁给一商人,瞿塘啊,就是那个三峡底下。怎么他老去了就不回来,“商人重利轻别离”啊,他赚钱嘛,赚昏了头啦,到时间了不回来。早知道,弄潮的人,潮水来去有规律的嘛,我恨不得嫁给弄潮人。这真的是这样的吗?所以说,我们中国伟大的理论家,就发现这里有个理论。“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不讲理,不讲客观逻辑而妙而成为诗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但是非常妙,大概是中国的好多诗人,诗词话论都讲过这个道理。严羽说过,“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其实没理也有理啊,无理而妙哉。“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但是“于理多一曲折耳”,是另外一种理,感情之理。为什么呢?人家也说了,只是一个“信”字,早知潮有信,它时间很准确,“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塘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眼光切莫错射。”恨什么原因啊?恨他这个王八蛋不回来。为什么?恨就是爱啊。贾宝玉和林黛玉老吵架,为什么?爱得深,爱得不要命,对不对?林黛玉爱得小命都不要了,林黛玉爱得死掉了,贾宝玉当和尚去了,两个人老吵。但贾宝玉从来没有跟薛宝钗吵过架,为什么?不爱她,因而也不恨她,所以,她之所以恨他就是等他来呀,他老不来,恨死他了。真正见了面,“我恨死你了!”这个谁知道。所以说,中国古典诗歌得出一个就是什么?无理而妙。就是讲一句不合理的话,那很精彩,无理而诗。

所以说,后来有一个人发展叫“如痴而妙”。我们随便来讲几句吧,“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这样的事吗?埋没的人才太多了,千金散尽一定会来啊?你花,花完了一定会来啊?天知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谁说的?孔夫子喝不喝酒我不知道,寂寞倒是寂寞。唯有喝酒的人留其名,李白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喝酒啊,都是无理而妙,就是假意片面的,不喝酒的,不现实的,有想象力的,率性的。还有什么?“醉卧沙场君莫笑”,那真的能喝酒喝得烂醉如泥,还到前线打什么仗?醉卧沙场。这叫无理而妙,懂得吧?所以说,我们要懂得欣赏古典诗歌啊。

时间比较有限了,我再讲一讲,我不要把事情讲绝对化了。非常无理,比如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天,在地,比翼鸟,连理枝,是什么?爱情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不管你到哪里,我的爱情是不变的,对不对?“天长地久有时尽”,天长地久是时间,时间是有尽头的,但是爱情,爱情是无尽头的,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有限的爱情吗?这绝对化是无理的,但是这是诗。懂了吧?

我们要赶快地过去。下面要讲一首,这讲的是诗啊,都是强烈的感情,非常强的,情动于中。讲了这么多,非常强烈,在天在地啊,生生死死啊,是不是?前面的醉卧沙场啊,哪怕最后一刻我在想这个问题啊,是不是?跟我们所讲的这一切,上面的诗,以情动人,这个情就是比较强烈的,情动于中的,用古典的诗来说最初就是“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个感情十分强烈,是吧?相当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讲的,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这是郭沫若从英国引进来的。那么,这是一种诗论,很有道理,跟我们前面讲的古典诗画是一样的,无理而妙。“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儿”,早知道我就不跟你好了,我嫁给那潮夫去了。其实心里是很恨他的,又是很爱他的。

有心就可以啊,但是也有不怎么强烈的感情,也是诗。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很平常啊,拿了个鸡,拿了小米,到农家去,谈谈今年农业生产的问题,然后明年我再来,很平常。不强调感情,也有。这个感情强烈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有没有动情啊?他就是不动情,“结庐在人境”,我把房子建造在你们南京的什么新街口,哪怕外面开着宝马啊奔驰啊,我都听不见,无动于衷。为什么呢?“心远地自偏”,我的心没动啊,人在这里心不动啊。我们念诗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没有理论。但是,我告诉你们,所有的理论都是有漏洞的,我前面讲的,情动于中,现在出现的这个诗是无动于衷。哪怕你再富豪,你知道当时的车马是多么地豪华啊!当时家里有一辆车,不得了啊,在晋朝啊,很穷的,养一匹马,很有钱的人才有的。在汉朝的时候,最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天子的马出来,四匹马一下子延伸,不行,找不到。将相只能乘牛车啊,乘马乘车是非常豪华。你再富豪,我无动于衷。这样,所以说有一种诗是强烈的感情深入,有一种诗是不强烈的感情,甚至有意义地没什么感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本来去采菊花,眼睛一看,哦,那里有个南山,是这样吗?如果说,有人说把它改成另外一个版本,“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这就完蛋了,没有诗了,有心去看它的,有动于中了,那不要!悠然见南山,飘飘地看起来,就是平常的,始终一个人,你不去想,就这样,逍遥自在,不要动心。而且这是神笔,在中国诗歌里是非常高贵的,在西方诗歌里很少。

所以说,我们要注意啊,我讲的这些理论,我为什么讲这个呢,就是说所有的理论都有缺点,你要从作品中去体会的。你看《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个像什么诗啊,有十几亩田,有八九间草房子,哪里有什么“千里莺啼绿映红”啊,这也是诗,非常平静的。甚至于是什么“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在巷子里叫,鸡在桑树上叫,这什么诗啊,哎,精彩!人就是怎样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人世的红尘喧嚣,名利啊,都走开,这也是诗。所以说我这边要把这个例子讲完就结束了。情动于中,耳熟于言,这种情之动,强烈的感情,绝对化的爱情,都是很生动的。但是无动于衷的这种中国式古代田园诗,陶渊明的诗,也是非常精彩的,事情都是两面的。

我们来一首,更加无动于衷的。柳宗元的,大概你们都知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是入声押韵。精彩不精彩,有动于衷吗?我要骂我的师兄了,他说,这个很精彩,在那么冰天雪地,渺无人烟的地方,这个人就是这样,不管那么寒冷就在江上钓鱼。前面都对的,冰天雪地,渺无人烟,没有生命的迹象,在那寒冷的大地上、江上,在那就是钓鱼。你们觉得他有一个关键的错,错在哪里?没有注意啊?我再读一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钓什么?钓鱼怎么可能啊,这么冷,没有人,很可怕啊,坐那又不动,不运动,穿的衣服又是蓑衣,又不暖和,鱼没钓到,人都冻死了。但是他就是无动于衷,这写的什么?一个人的形而上的,跟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物我两忘,一种诚忠的,一种庄子的思想。所以后来有人评价,在唐朝的五言绝句,这是第一。无动于衷,没有孤立性。如果是“独钓寒江鱼”就完了!既钓不到鱼,把诗也破坏了。还当教授!

所以说,研究任何问题都要考虑,一个,把它放在各种各样的关系里边去研究,第二个,我告诉你们在研究得很彻底的时候,最后反过来想想,情动于中固然是一种发明,诗中有画固然有道理,但是诗中无画也有道理。诗中无画多得很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是诗中无画吗?诗中有画不一定好啊,情动于中好,也有无动于衷非常好的诗。这样我们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有个非常好的思想方法。再讲一句,这就是什么啊,这样的诗,只有在诗里才可能,如果在散文里面,这就不行了。这么冷,这么没有目的,没有欲望,那怎么行?柳宗元曾经到过一个地方,非常美啊,《小石潭记》,还没这么冷呢,是不是?好漂亮啊,那个水是透明的,鱼在石潭底下都留下影子,那么清啊。他在那儿觉得非常好,非常美。但是,“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太冷了,太冷清了,“不可久居”,赶快溜!这是最后一个论点,这样的无动于衷在诗里是可以的,是一种形而上的,在散文里是不成的,要冻死的,赶快溜掉。那个是经典散文,这个是经典诗,同一个作者都写的在深山里。

所以说,最后一个研究问题和文体有关系,不是内容决定形式,在这个形式里,诗歌里面他可以无动于衷,而且不怕冷,不怕冻死,冻不死的。如果在散文里面,那就对不起,赶快溜掉。这就是我们不但学会欣赏古典的奥秘,而且学会研究古典诗歌的方法。最后,决定什么?在关系当中去研究,情跟感的关系,情本身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诗跟画的关系,情跟理的关系,情动于中和无动于衷的关系,情动于中、无动于衷跟文体的关系。把这些关系来研究,一个字,我今天只讲了一个字,什么字?情,对了!

时间差不多了,留下一点时间供你们向我提问,对话,挑战,好不好?谢谢!

2017年4月26日

蒋烨林根据录音整理

注释:

[1]清黄生《诗 麈》。诸伟奇主编《黄生全集》,第四册,卷一。李媛校点,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2]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页。类似的意思在吳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中,也有更为详尽的说明。

猜你喜欢

感情
湘 江 渡
共产党人的感情
带着感情
观点鲜明,感情真挚
带着感情
兔子的感情也多彩
世論調査に見る対日感情のロジック
感情强烈的叹号
写出感情“波浪线”
彼此麻烦,才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