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统一命题背景下文学作品阅读命题建议

2023-04-25顾雪梅

语文建设 2023年4期

顾雪梅

【关键词】统一命题;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目前,全国各地中考有的是省级统一命题,如安徽、江西、山西、河南、福建等,有的是省内各市自行命题,如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省级统一命题的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到2024 年实现中考省级统一命题。”[1]中考省级统一命题的时代即将来临,对于分市命题的考区来说,要在研究各地试题的基础上,关注全省的命题走向,以此来指导毕业班的教学和复习。本文以江苏、浙江两省六个省辖市2022年中考卷为例,分析现有试题的命制经验,包括多年积淀的常规试题和卓有成效的创新试题;在此基础上,对省级统一命题提出一些建议。

中考试卷的板块主要有积累运用(30 分)、阅读理解(60分)和写作(60分)三部分。积累运用板块创设虚拟情境,设置阅读任务,检测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在试题设置方面具有较大的创意空间;写作命题可讨论的话题更多,限于篇幅,这两部分内容暂不讨论。本文主要讨论阅读理解板块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和现代文中的非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题型相对稳定,本文也不涉及。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选材分析及建议

2022 年中考部分试卷文学作品阅读题选材的有关情况如下。

苏州卷选文为《安徒生博物馆》,作者是著名散文家赵丽宏,选自2015年5月18日《人民政协报》。扬州卷选文为《将来之花园》(节选),作者是诗人、散文作家汗漫,选自《黄河文学》2021年第2/3期合刊。连云港卷选文为《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作者是《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无法返回的生活》。杭州卷选文为《夏天奔跑的声音》,作者是美国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里,选自新星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雷·布拉德伯里短篇自选集》,有删改。温州卷选文为《在桃花峪看黄河》,作者是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选自“中原作家群”公众号,有删改。宁波卷选文为《吃鲫鱼说》,作者是冯骥才,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世间生活》,略有删改。以上信息表明,中考试卷选文作者多为知名作家,体裁大多为散文,少数为小说。散文类型还可以细分,有海外游记、随笔杂感、演讲词,还有传统的抒情散文。小说则情节相对简单,笔墨集中,主要人物一到两人,其他为群像或侧影。试卷中的文学作品,很少选诗歌和戏剧,散文、小说为主要体裁,散文一般偏向叙事、描写类作品。查阅省级统一命题的试卷,发现选材来源十分丰富,有1949年以前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有当下普通作者的作品。

相比于教材选文的经典性,命题的选文更偏向那些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文本,即文本反映的内容接近学生生活,或者学生便于理解的生活。据此,本文对统一命题卷中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材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关于文本主题。目前所选材料的主题涉及故土家园、青春成长、世相杂说等,建议增加关注家国情怀的文本,如扬州卷选择汗漫的《将来之花园》。该文切入点小,写的是学生熟悉的课堂生活,刻画了五四时期著名诗人徐玉诺的形象,主题是赤诚的诗人在20世纪40年代末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近年来,这类体现家国情怀、涉及革命传统的文本,在高考试卷文学类作品阅读选文中占比明显加大,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如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选用了王愿坚的《支队政委》(红军指战员“刮骨疗伤”的故事),全国乙卷选用了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日军入侵、国难当头时姐姐对弟弟的慰勉),新高考Ⅱ卷选用了现代作家李广田的《到橘子林去》(“赶大车的人”为抗战作出贡献)。中考卷命制在选择文本时,要对此主题有所关注,有所反映,呼应时代要求。

第二,关于文本作者。材料首选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兼顾普通作者的优秀作品。教学和复习时,文本选择的视野要开阔,主要检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评价能力,不必过分追求名家的文本。如上述2022年扬州卷选文,汗漫并非著名作家,《将来之花园》发表的也不是著名刊物,但發表后不久,就登上了2021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还被著名的选刊《新华文摘》2021 年第19 期全文转载。因此,建议命题者选择作品时要以质为准,而不是只看作品著名与否。另外,部分试卷命题时为体现地方特色,有意选择本地作者文本,如连云港卷选择出生于连云港市东海县的当代作家徐则臣的作品,本来无可厚非;但一份试卷中,除了文学作品阅读,在“积累·运用”板块还设计了一道10分题,要求考生结合徐则臣在回乡所作的读书报告中的观点解决阅读时遇到的问题,这从文本选择的广度上看似有不妥。

第三,关于文本的节略。文本经过缩略(概述部分情节)和大量删节,会有损原作情节的完整性、思想情感的恰切性以及艺术表现力。命题者在设计试题时会反复阅读原文,原文给命题者留下的整体印象会影响命题者的判断(特别是答案的设置);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缩略文本,即使独立完整,其中的信息也肯定小于阅读原文得到的信息,这对考生并不公平。内涵过浅的文本,不易设置四至五道试题;有一定内涵的文学作品,大多有三五千字篇幅,命题时对文本进行删节和缩略在所难免。这里建议:如果原文两千字左右,适当删节即可;如果原文五六千字,甚至更长,建议选其中独立自足的部分,选好后的那部分不作改动或尽量少改动。上例中《将来之花园》原文近万字,分七个部分,命题者节选的仅为第一部分,这部分叙事清晰、故事完整,就是较好的节略方式。

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试题分析及建议

本文将2022年中考部分试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题设置的有关情况按照能力点撮述如下。

第一,理解。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理解”的子类型分为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和说明。[2]中考语文命题实践中,对理解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解释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概括对象要点、归类、推断等。

考查解释重要词语和句子,试题如下:

安徒生的“魔盒”指的是什么?(苏州卷)

说说第(3)段和第(4)段画线句中“笑”的内涵。(扬州卷)

作者在明义看黄河时,为何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温州卷)

预学笔记中的关键词“美”“灵魂”,可否帮你深入认识黄河?结合具体内容,加以阐述。(温州卷)

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青春活力、理解尊重、梦想追求”……请结合小说内容,围绕一两个词语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杭州卷)

考查概括对象要点,试题如下:

作者在介绍安徒生的作品时,突出了它们的哪些特点?(苏州卷)

文中所写的家园正在消失的表现有哪些?(连云港卷)

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图表补充完整。(杭州卷)

考查归类,试题如下:

冯骥才的散文集《世间生活》有下面四个专题:(1)人生感怀;(2)生活雅趣;(3)人间生灵;(4)旅行印象,本文归入哪个专题最适合?(宁波卷)

理解“黄河是母亲河”的形象,可从第二部分摘抄哪两个关键词?说明理由。(温州卷)

考查推断,试题如下:

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漂”字的读音及释义,据此推断“托漂”中“漂”的读音是。________(宁波卷)

第二,分析。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分析”的子类型分为区分、组织、归因等。[3]中考语文命题实践中,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分析词、句、段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情感等。

考查分析词句段的作用,试题如下:

阅读全文后,说说你对结尾处画线句子的理解。(苏州卷)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试题如下:

结合内容,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扬州卷)

考查分析情感,试题如下:

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连云港卷)

第三,鉴赏评价。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评价”的子类型分为检查和评论。[4]检查主要属于理科类的能力要求,对语文学科尤其是中考语文命题实践来说,鉴赏与评价可以合并为一类,这一能力主要包括:鉴赏重要词、句的表达效果,赏析某一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试题如下: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修辞效果。(连云港卷)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第(6)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扬州卷)

作品最后才交代“先生”的姓名和声望,好在哪里?(扬州卷)

请你自选角度,对第(3)段画横线句也作一赏析。(宁波卷)

第(10)段画波浪线句子富有画面美,请作出阐释。(宁波卷)

除以上相对常规的试题外,还有一些创新试题,分列如下:

第一,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例如:

“家园”是很多作家情感的原乡,创作的源泉,比如徐则臣小说里常有条充满故事的“花街”、莫言小说的故事多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请你再写出一位这样的作家,说说他的文学创作与故土家园的关联。(连云港卷)

这道题首先提供观点与例证,然后要求考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提供样例证实这一文学现象,涉及举例、分析、运用等多项综合能力。

第二,对材料和主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评判。例如:

文章以《在桃花峪看黄河》为题,却用大量文字写在其他地方看黄河的经历,有何用意?(温州卷)

小说用了不少笔墨写道格拉斯劝说桑德森先生,这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杭州卷)

这两道题要求考生对素材与主旨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较高的思维能力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对中考统一命题试卷中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设置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保持常规题的命题思路不变。各地考试大纲的表述虽有不同,但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检测基本围绕以下能力点设计:概述情节,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分析作品中景物、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情感,分析作品的主题,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理解—分析—鉴赏—评价”这几个能力层级基本不变。作为高利害的大型考试,省级试题命制要考虑全省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因此,对于各市在常规试题命制方面积累的经验,统一命题时需要汲取和借鉴,以保障考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第二,关于题型的创新。教学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实施等,必然带来评价的变化。在考试中,以小情境、微任务起步,逐渐推动命题改革的深化,进而引导学生从关注“解答题目”转向“解决问题”,这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所在。[5]中考试题在“情境—任务—问题”的设置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温州卷和宁波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题,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或带着阅读困惑进行探究,或在批注中留下问题逐一解决,都显示了命题者在试题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背离规范性和科学性、一味求新求异的试题应该舍弃,但创新思路不可丢弃,不能在统一命题时因为区域发展不均衡就堵死评价的改革道路。

第三,关于检测高阶思维的试题。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主要指综合、评价和创造能力。中考试题主要检测考生的识记、理解、概括、分析、鉴赏等能力。为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世界,需要在不同学段进行高阶思维能力训练,试题设计对此也应有所体现。如上面所举连云港卷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徐则臣文章的观点去解释、证明其他作家的“家园”情结,这道题完全吻合新课程标准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要求:“通過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6]常规试题一般都从给定的文本内部设题,即对给定的文本进行解释、分析、鉴赏等。这道题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找到文本之外的作家、作品来印证文本的观点,可以很好地检测考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的敏感性、综合性。

总之,继承师生熟悉的题型是统一命题的主体,同时也要有适应课程改革、引领学生身心发展的创新试题,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由各市自主命题到省级命题,将集结省内最高水平的命题专家,集思广益,兼顾继承、创新与均衡,一定能命制出更符合教学实际的更高质量的中考试卷。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中考试卷,更期待着试卷能矫正和指引一线教学,起到指引新课标、新教材落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