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研究:以广州为例
2023-04-24黄克亮
□黄克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2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18)中国式现代化新理论的提出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为我们理解和诠释乡村振兴打开了新视野。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振兴,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新征程。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出重农强农强烈信号,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3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2]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我国超大城市之一的广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美丽乡村多姿多彩,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夯实基础,为我国超大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板。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根基。审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难发现,“三农”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具体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P25)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新征程我国“三农”工作的主题主线和重点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当下中国乡村的生动实践,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崭新定义,赋予其典范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既体现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性,如市场化改革、重视教育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渐进式改革、政策试点、注重中长期规划、兼顾效率与公平、共同富裕等[3]。最为根本的逻辑特性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并把它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并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
(一)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
伟大变革源自理论指引,伟大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理论指引不仅指引当前工作,更重要的是指引工作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过程。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城乡关系与乡村转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探讨了乡村的独特形态及其特性,并分析了城乡关系变化所引发的乡村系统转变,研究了影响乡村变革、引发乡村发展困境的作用与机制,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一是针对农民小块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的弊端,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和手段推进土地制度变革;二是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三是城乡融合[4]。上述设想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指引。
从推进现代化的角度看,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中国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工业要求发展现代农业。从城乡二元结构来看,农村居民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反哺农村,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从乡村振兴的进程来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事倍功半,必须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探寻符合各地实际的城乡发展与融合之策。从乡村振兴的内部结构来看,“五个振兴”战略的提出,预示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撑。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及中央一号文件和相关规范性文件,对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任务要求、发展方向做出决策部署,从政策、投入、责任、考核、监督等方面,搭建起乡村振兴制度化体系的“四梁八柱”。这种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化体系,使乡村振兴在推进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为如期实现这一既定目标,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动力。
(二)历史逻辑:是党领导新中国“三农”工作的历史经验总结
从百年党史看,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把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从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农业合作化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一环,确立了土地公有制制度,为新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农村生产力水平得以提升,为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成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与目标。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5]。这是中央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6]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
(三)实践逻辑: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动力与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爬坡过坎、闯关升级,离不开强大的动力和引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当下无论是构建“双循环”格局,还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农”都是主战场。
改革开放45 年,是中国不断发展的45 年。45 年来,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初步实现了乡村振兴的既定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7](P125)“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7](P13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这种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着眼于顶层设计,解决发展不平衡与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做出的有效回应,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从逻辑上说,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前者是指农村产业具有高生产率和强竞争力,侧重于产业或经济维度;后者是指农村居民生活具有高水平、高品质特征,侧重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维度。前者能够为后者提供生产力条件,后者可以为前者创造有利环境[8]。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二、广州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
解决新阶段发展不平衡与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超大特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导引与抓手,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通过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形成新的城乡结构、展示优美城乡形象。
从我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来看,超大城市通常是指城区常住人口1000 万以上的城市,具有系统性、集聚性、区域性和规模性等特征,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众多县域组成[9]。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3 年10 月公布的《2022 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全国共有超大城市10个,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东莞、武汉、杭州。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同时也是我国10 个超大城市之一。截至2022 年底,广州户籍人口为10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839亿元。广州7个主要涉农区(包括从化、增城等区)有2815个行政村(社区),面积达56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8%,农业农村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意义日益凸显。乡村作为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将乡村作为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超大城市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板。
(一) 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广州坚持以集约高效、业态多样、共同富裕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满足城市农产品供应、生态环境美化、居民生活休闲等多重需要,用都市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广州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动能。
1.以粮食为本,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粮食安全,国之大事,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据统计,2022年广州常住人口为1873.4万人,但实际管理人口达到2400 万[10],要解决两千多万人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广州突出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将粮食安全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硬指标,建立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调度监测体系,部署创建7 个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千亩方”,2023 年全年播种水稻面积超45 万亩,预计总产量超15万吨。同时,以大食物观为指引,奏响向海发展新“牧歌”,编制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建设实施方案,初选水产品流通、加工、渔港建设和水产种业等重点项目,全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制造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水产品集散中心和装备智能化、种业特色化、养殖现代化的科技研发高地(即“两中心一高地”)[11],高效高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果篮子”工程。
2.以耕地和种子为关键,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基础
一方面,耕地是农业的“命根子”。党的二十大提出要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新要求。基于此,广州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化、增城等7 个涉农区认真查清核定永久基本农田分布情况、基础条件以及种植情况,通过实施补建项目,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另一方面,种业被视作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水平关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无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农民增产增收,都必须打造好农业“芯片”。由此,广州以“种业为芯”,高标准推进广州种业之都建设,白云区拟投资1.03 亿元,规划面积约1.5万亩,打造集创新创业、科技研发、生产示范、种业贸易、产业融合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种业之都。南沙区以广州种业小镇为中心,24 家种业企业联合打造“航母”编队,努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打造南沙样本[12]。
3.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广州积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从2020 年开始,广州实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统筹推进都市现代农业“1+6”链长制,全力打造现代种业、绿色蔬菜、岭南佳果、特色花卉、生态畜禽、现代渔业6个百亿级产业,花卉年产值全省第一,水族产业年产值全国第一,“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数量位居珠三角首位。同时,打造优品丝苗米、北回归线荔枝、渔业等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分链,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中加快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依托这些产业链,广州培育了2 个国家级、30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增城、从化先后入选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名单,为广州的富民兴村产业注入了强大动能。
(二) 农村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是后续发展的战略空间,是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2018 年开始,广州全域实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等“九大攻坚行动”,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市“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通行政村和自然村路面硬化率、自然村通客车率、农村公路列养率均达到100%。农村公路发展已由“量”向“质”、由“有”向“好”转变。同时,广州积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建成的5G、4G 基站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自然村4G 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发展智慧农业,融合文旅规划,探索农业产业、乡村物流和乡村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2.打造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岭南特色美丽宜居乡村
新时代以来,广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岭南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认真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2018 年,全市开始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工程”,至2020年底,该工程在自然村的覆盖率达到100%,建成12 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覆盖近百个行政村。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初见成效,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近万个。创新开展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五个美丽”专项行动,把圩镇、农垦、国有农场等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范围。二是从2021 年开始,全面启动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把乡村资源整合起来,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目前,全市已建成7 条精品新乡村示范带,覆盖从化、增城等7 个涉农区。比起单个乡村,新乡村示范带整合各方资源,特色互补,从“一村美”变为了“全域美”,群众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实现“诗和远方”的美好愿景。未来,广州将依托“山水林田湖海”自然禀赋,秉承传统山水城市格局及地形地貌特征,构建北、中、南三个特色片区(即北部绿色生态片区、中部宜居宜业片区、南部滨海水乡片区)的全市新乡村示范带格局。
三、新时代全面推进广州乡村振兴的主要着力点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道路[1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和本质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蕴含着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五大振兴”的逻辑关联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广州是一座既有繁华都市也有广袤乡村的超大城市,广州,城在乡中,乡在城里。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乡村的短板恰是发展的潜力板,城市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而乡村也成为城市发展的助力。如何利用乡村这一超大城市的稀有资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广州“二次创业”再出发、拓展高质量发展战略纵深,全面推进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必须面对的课题。基于此,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推进广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加快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振兴
近年来,广州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对标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立足产业、科技、文化等优势资源,持续拓宽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带动农业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三产融合发展是满足广州城乡居民新需求、拓展农业新功能的重要途径。一要注重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产品加工业应尽量布局在农产品主产区(北部的从化、增城、花都的8个山区镇),把加工增值留在当地,增加农民收入;二要注重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价值创造和就业吸纳能力。要加快推进“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名品名标”,提升产业发展美誉度;“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发展辐射面;“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增加产业发展附加值;“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特色农业+人工智能”,重塑产业新业态等。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三要积极实施《广州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广州市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若干措施》等文件,围绕精品花卉、现代渔业、绿色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引智,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集群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做优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链主”企业,做大一批联农带农紧密的区域性龙头企业。
2.以数字技术优势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数字乡村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可促进广州农业生产数字化,推动实现农田环境气象、苗情、农业投入品等农田应用状态的实时监测,便于农业产业“一张图”管理,可提升广州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质量安全。数字技术赋能广州农产品的产后环节,可促进农产品采后加工和市场流通数字化,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鉴于此,广州要以获批全国首批“千兆城市”为契机,在农村加快推动绕射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的700MHz、900MHz、5G 基站建设,筑牢广州农村地区新一代网络基础。要聚焦“数商兴农”,积极培育广州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重点推动花卉、荔枝、丝苗米、蔬菜等广州特色农产品产业、市场、科技、文化综合发展,组织种植基地与采购队伍、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等对接,有效畅通农产品上行通道,有效提升广州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人力资本,推进人才振兴
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重点是要发展乡村现代生产力,而要提高乡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关键是要靠能人带动,要围绕吸引能人、留住能人、提升能人、服务能人的激励导向,健全完善用才育才机制,不断做大农村人才“蓄水池”。人才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广州要鼓励引导人才向北部山区乡镇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1.优化乡村人力资本,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当下乡村人才短缺、流失,优质人力资本供给不足是突出问题。基于此,支持和促进各类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有利于畅通人才回引渠道,破除要素下乡壁垒,营造回报家乡的良好政策环境。2023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部署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组织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14]。该方案重点呼吁在乡农民、大学生、专业能人、农民工、企业家这五类人才投入家乡建设。这五类人才互相补充,构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基于此,广州要加强乡村发展“带头人”队伍建设,从各领域遴选乡村发展急需人才,把上述提及的五类人才吸引到火热的和美乡村建设中,鼓励他们回乡就业创业,共建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加强人才培养,夯实人才支撑
一是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建立综合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等途径,培训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技能人才。广州要持续推进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乡村工匠”四项特色工程,培养更多的“广东蓝领”“粤菜师傅”“南粤家嫂”“南粤工匠”,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二是加强乡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对广州扶持的粤北山区(清远和梅州等)的乡村医疗、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远程培训。三是加强新业态农业人才培养,通过多层次培育人才,带动乡村振兴。认真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为牢固对接乡村产业与青年运营人才搭建平台,帮助青年人才在乡村实践中成长为未来乡村振兴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推动青年力量融入乡村发展大局,激发乡村活力,支撑乡村长效发展。要充分发挥广州的“新农人”“农创客”及返乡就业创业者的优势,使他们在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产业融合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传承岭南文化,推进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且承载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5]。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文化,内涵层次丰富,地域特色鲜明,为文化助力广州乡村振兴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撑。新时代以来,广州在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岭南文化的独特优势,统筹利用乡村文旅资源,不断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开辟了广州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1.传承岭南红色基因,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6]。红色文化资源是广州乡村振兴中的特色优势资源,如有力推动农民运动发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的“农民运动的摇篮”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及广东农民协会旧址等,是全国重要的红色文化旅游经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拥有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财富,在广州不少村落,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已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广州的从化、增城等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以从化区的吕田、良口、温泉三镇为中心的穗北革命老区,拥有从北第一支部旧址、黄沙坑革命旧址、解放广州的最后一场战役云台山战役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要积极挖掘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高质量建设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使之成为传承岭南红色基因,全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文化传承地的重要依托。
2.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广州是中国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禅宗文化等绚丽多姿的文化生态[17]。广州独特、灿烂的岭南文化根基,是广州“三农”高质量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宝库。“三农”对于广州的价值和意义,首先体现为广州“三农”承载着岭南文化之“根”,“五羊衔穗”是关于广州起源的神话故事,也形成了广州“羊城”和“穗城”的别称。
广州要让岭南历史文化遗产展新颜、焕新生:一是要以遍布广州的考古及历史遗址、历史街区、艺术作品、考古文物等为依托,挖掘岭南文化内涵,讲好广州故事。二要发展古镇古村特色村落产业,注重连片保护广府、客家等民系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提炼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价值特色,把番禺区沙湾镇(广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番禺区大岭村和花都区塱头村(广州的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打造成为广州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与名片。三要保护好广州的农业文化遗产,以魅力农耕文明赋能乡村振兴。广州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培育了岭南先民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品格,造就了广州农耕文化独有的岭南特色[18]。据考古发现,4500 年前广州就有了人工种植的水稻(位处黄埔区陂头岭遗址)。2000 多年前,岭南先民摸索出的“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位于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如今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州要最大程度开发农业遗产的现代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实现对农耕文化资源科学合理的活化利用,展现广州超大城市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振兴是基础。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坚持乡村绿色发展,实现农村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19](P2)。
1.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把广州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建设绿美广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是重要抓手。新时代以来,广州在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规划引领,将田间地头、城中村、工业园区、农房等全要素、全方位纳入人居环境整治内容,抓好以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为主要内容的“五个美丽”专项行动,建设绿美广州。“五个美丽”是颇具广州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通过实施这一专项行动,创建“五个美丽”综合示范片区,建设高品质岭南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同时,通过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分类活动,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等工作,使绿美广州建设得到提质增效。
2.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本底
“十四五”期间,广州全面推动美丽乡村、美丽圩镇提质升级,整体改善乡村环境风貌,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本底,探索独具岭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按照正在推进的“百千万工程”、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的需要,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必须把搞好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作为主要抓手。从空气、水源、土壤等方面,谋划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方面,要深化工业、移动污染源和大气面源治理,持续改进空气质量。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发挥广州已建成的1000 多公里碧道的作用,积极稳妥推进水经济发展,加快释放广州河湖治理的综合效益。同时,通过碧道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整体提升。在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方面,要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完善广州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提升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地区倾斜,优先安排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对未污染土壤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
(五)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
办好农村的事情,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有了“主心骨”。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振兴,就是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选优配强“领头雁”,为组织振兴添动力
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工程、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和南粤党员先锋工程,选准用好村“两委”班子,发挥广州市6000多名村“两委”成员的“头雁”作用。一是要在选对人上发力。选村级班子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干才能只有在大德下展示出来,才能作为全村的“领头雁”,才能让农民群众心甘情愿团结在村级班子周围。二是要在用好人上使劲。需要从大局出发,结合村情民意以及个人能力,打造出一支思想统一、才位相配、凝聚力强、群众信服的村级班子队伍。三是要在激励人上用心。建立待遇提升机制,充分运用村干部年度综合考核结果,逐级提升村干部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2.夯实党员基础,为组织振兴增活力
农村党员质量决定着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的可靠性。针对当前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创新思维不足等问题,要通过教育、引导和启发等方式,加强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务工人员的联系,引导“新鲜血液”积极参与村的各项工作。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将新时代的“新农人”与乡村拧成一股绳,让“新农人”在乡村站稳脚跟,实现向“兴农人”的身份升级转变,让“兴农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上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培育技能型党员,为组织振兴增效力
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党管人才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技能培训,为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着力点。依托广州全市176 个镇(街)党校以及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科技示范基地等阵地,结合传统产业优势,重点加强对种植、养殖、建筑等类别进行技术培训,使大部分农村党员都能有一技之长,实现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由自富型向带富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