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巴中人的时空相握

2023-04-24赵剑锋

现代艺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

赵剑锋

编前

晏阳初,1890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口,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苗勇,1969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曾溪口,现为四川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两位跨时代的巴中人,因同一条巴河,共同的乡音,有了时空的对话……

2021年,苗勇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年)一出版,就立即引起思想学术界和文艺界热评,一年多的时间,再版16次。作品以中国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开创者——晏阳初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向人们讲述了一位具有英雄情结的平凡人和具有平凡人经历的英雄故事。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四川声音,《现代艺术》于2022年特别推出作品《晏阳初》的创作谈和系列评论文章(详见《现代艺术》2022年8月“锐评”栏目),向读者展现了晏阳初一生对中国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方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探索路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立国的传统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现代艺术》本期“印象”栏目再次呈现晏阳初与苗勇两人的时空对话,解密《晏阳初》背后的故事,让世界认识这位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者,为世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上提供中国方案。

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延长线的交汇处褶皱带呈弧形包围圈,在巴河映衬下,一朵酷似莲花的城廓矗立其间。因东有巴东,西有巴西,其居“二巴”之中,故名谓之巴中。

巴河,古称北水,唐宋以迄于清,称巴水、巴江,民国始称巴河,系巴中人的母亲河,沿着米仓山余脉流入渠江,后汇入嘉陵江,并入长江。巴河,在中国大江大河的雄伟谱系中漫不经心地流着。

夕阳下,安宁、静谧的巴河,不与世争、不与人说,不急不缓地在一个名叫“晏家沟”的地方回旋流淌。数年前,晏氏先祖便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仍有晏氏子孙在此安居乐业。

出了晏家沟,巴河又蜿蜒而下,折向东南,进入巴城。

清光绪十六年九月十七日(1890年10月26日),一个小生命在巴河边呱呱坠地。据说,那日三江口晏家沟喜鹊盈门、秋阳艳丽,漫天霞光给村庄镶了一道金边。于是,其父美堂先生便寓情于名,给这个小生命取字为“阳初”。晏阳初的名字便由此而生。

出了巴城,巴河一路小跑,再往下数十里,便在曾口一处大拐弯的地方慢了下来,它把一路的劳顿在此做了个安身,一条三四百米宽的河面躺在一个名叫“曾溪口”的腹地,微风吹过,波光粼粼,像美人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小酒窝。而作家苗勇的故乡,就在这里。

君生巴河边,同生巴河畔,共饮巴河水。两个跨越时空的巴中人,因同一条巴河,共同的乡音,从地理意义上勾连在一起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希腊理家额拉吉来图有言:世无今也,有过去有未来,而无现在。譬诸濯足长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是混混者未尝待也。”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再次明确了流水的哲学意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们都形象地表达了关于变的思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

年年岁岁水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以巴河上的流水,是晏阳初和苗勇他们共同的流水。只要不断流,我以为,这流水就是一种流水。哲学意义上的变,早已成定数,人文意义上的变,却是另一种“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承认时间的伟力,接受岁月的嬗变,这是辩证法最大的魅力。也就是说,晏阳初踏过的巴河,也是苗勇踏过的巴河,两个人在不同时间踏进同一条河流,相同的是名字,不同的是流水。

得益于近水楼台,晏阳初4岁便进入晏父私垫习诵“四书五经”,在巴河边接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

巴河荡荡,流水滔滔。谙习时势的晏父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于是,1903年,13岁的晏阳初过了巴河,出了巴山,赴阆中的天道学堂学习西学。

天道学堂毕业后,晏阳初进入成都华美高等学校学习。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学习。再后来,又远渡重洋,先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天,这位从巴河走出的年轻人便登上海轮,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为中国劳工服务,从此萌生了为劳苦大众脱贫治愚的理想。

1920年,晏阳初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誓志“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大众”。从此,这位从巴河走出的平民子弟,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在中国和世界开始了他长达七十余年的平民教育运动。

他开创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理念影响了全世界,为世界贫苦人们打开智慧和富足之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与爱因斯坦等十人共同获得“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他一生的工作感动了全世界,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被国际社会尊崇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是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人物。

歷经千年而不衰的巴河,孕育出一位享誉世界的伟人……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光来到新中国,同样出生于巴河畔的苗勇却是命运曲折。原本父母都是教师,父亲还是当地学校校长,可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挨整”下放到了农村。加之兄弟姊妹又多,在生存下来的五兄妹中他排行老二,自幼聪慧,小学毕业就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中学火箭班,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美好。

但命运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拐了个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子,读书的最大目标就是“脱农”,考中师和中专就是“脱农”的最佳途径,也是当年中学优等生的不二之选。于是,初中毕业时本可直上高中考大学的苗勇,便在父母“软硬兼施”下,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巴中师范。

幸运的是,在缺衣少粮的年代,苗勇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收集报刊杂志,让子女在这有限的文字里汲取营养、开拓眼界、陶冶情操。

苗勇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10岁左右),偶然间在父亲收集的一本已记不得名字的杂志上,看到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当时懵懂的他对什么是平民教育家还搞不清楚,只知道这是个“大人物”。平民教育家的称谓意味着什么,年幼的苗勇也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晏阳初的籍贯:四川巴中。

少年苗勇为家乡有这么一位大人物而自豪,为巴河边有这么一位大人物而沾沾自喜。

13岁时,仍是青葱少年的苗勇进入巴中师范读书,得知巴城有一座晏阳初的旧居,便怀着“朝圣”的心情去拜谒,发现所谓的晏阳初旧居不过是一间紧锁的破旧瓦屋,门前挂着一个一尺来长的木牌,上面写着“晏阳初旧居”几个字而已。

槫檩相危倾,夕阳染幽草。眼前的这般景象能撑起一个世界伟人的卓越名号?苗勇脑子里自然而然的生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以后的经历似乎更加印证了他的疑问。他每每与人谈及,说巴中有一位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听的人大多摇头,说没有听说过,对晏阳初的贡献更是一无所知。

由此一来,苗勇脑海里的问号更大了。

17岁时,苗勇同样也出了巴河,来到成都上大学。室友经常聚集聊文事谈家乡的名人,山东曲阜的同学说家乡有孔子、乐山的说有郭沫若、内江的说有张大千、眉山的说有苏东坡,当问苗勇巴中有哪些名人,苗勇实在说不出他酷爱的家乡——大巴山中的名人,只好将信将疑地说出“晏阳初”。

晏阳初?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大伙儿一脸茫然!都说他在“冲壳子”(糊弄人),他们从来没听说过此人。众口一词,苗勇瞬时失去了“底气”,觉得晏阳初是不是浪得虚名?

巴中以外的人不知道晏阳初也就罢了,更让苗勇惊讶的是,连巴中人都不知道晏阳初是何许人。甚至有一次,他与一名在巴中小有名气的文人摆“龙门阵”提及晏阳初时,好半天那老乡才惊讶道:“闹了半天,晏阳初是教书的啊,我一直以为是哪里一个比较出名的木匠。”弄得苗勇哭笑不得。

出于“刨根问底”的好奇,苗勇便开始收集有关晏阳初的情况,随着资料收集的日积月累,苗勇对这位老乡渐生敬意,拿他自己的话说:“真是不了解不知道,知道真相吓一跳,越深入了解,越令人感动,越令人仰望。”——晏阳初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探索和实践,是第一个将中国本土发明创造的平民教育理论、乡村建设经验传播到国外,并生根发芽取得成效的教育家,是中国认可、欧美认可、第三世界国家认可的名副其实的世界伟人。

一衣带水,渐渐地,苗勇在巴河的流水里照见一个世界伟人高大的身影。

从学校毕业后,苗勇回到了巴中,先是在家乡教高中语文,后来又改行从了政,便一头扎进倡导并修建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当中,慢慢地,他的名气也大了,又在县里当了局长(主任)、县委常委,再后来,又到了省城……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虽说工作岗位不断变化,但苗勇业余时间始终笔耕不辍。三十多年来,先后著有《山民》《山韵》《丰碑》《小曲乱弹》《见证天使》《散落的文字》《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历史不会忘记》《曾溪口》等文学作品16部,先后荣获四川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梁斌长篇小说奖,参评第九届矛盾文学奖、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等省级以上文学大奖12次。

但苗勇仍是当初那个苗勇,晏阳初的名字与事迹始终在心头萦绕,一如当初。

写过《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说:“晏阳初是一位有才干的学者、一位有独创的教育家、一位勤奋的作家、一位能激励人心的中英文演说家,也是一位有生气的知识分子,在保守的亚洲是很少见的。他有敏捷的思路,有创造力,有发明才能和想象力。他还是个组织者,是个实干的思想家、活跃的执行者。”

面对这么多形象、真实、饱满的褒义词,苗勇一头扎进晏阳初的世界,在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中,品味他人格的高尚、思想的宏大。在这些大词的背后,苗勇将晏阳初的人格与精神概括为三点:讲好中国故事的先行者、世界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的领军人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

于是,作家苗勇最终还是动了书写晏阳初的心思。

有人说,“百年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于农村改造的热情投入与远见卓识,没有人超过晏阳初。”“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有名的,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晏阳初”。

要写这么一个人物,着实不易。写好晏阳初,便成了作家苗勇的使命。

苗勇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于是他开始寻找关于晏阳初的所有线索,民间的,官方的,国内的,国外的……从湖南到上海到香港,从河南到河北到北京,从泰国到菲律宾到印度。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苗勇遇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阻力,由于晏阳初在国内走了20多个省份和世界上50多个国家,足迹遍地,涉及到的人和物很难找到,大多数都是通过史料辨识和舍取的。这些史料由于一些过去的政治因素,分散而又不详。在有效的、能够使用的材料里又要避开敏感话题和有学术争议的部分。所以要完成一部关于晏阳初的浩瀚大书,需要写作者能够打通人物史实和艺术加工的任督二脉才能真正还原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有血有肉的晏阳初。

為了避免种种麻烦和问题,苗勇最终选择了以小说的写作手法来完成一部传记文学《晏阳初》的使命,似乎也开创了一种新的传记文体(传记体小说)。

传记文学是虚构和非虚构真诚合作的一种写作文体,史料部分的绝对真实性让写作者必须将手头的已知信息粘牢坐实,所以苗勇利用休息时间把资料室、图书馆、史志办跑了个遍。

晏大慧,是晏阳初的族辖后辈,他不仅对晏阳初一生有一定了解掌握,还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深入研究。为此,晏大慧在文革时期挨了不少批斗,他与苗勇是忘年之交,很多关于晏阳初的资料和信息均出于他手。除了晏大慧提供大量原始情况和资料,还有晏阳初的亲侄孙、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名誉院长、晏阳初博物馆名誉馆长晏鸿国等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苗勇还采访了很多学术界的名人,如研究者温铁军、潘家恩、张艺英、扈远仁、李行之等近百人。

在他们那里获得了晏阳初更多的学术价值和社會价值,哪些浓墨重彩写?哪些一笔带过?在苗勇的心里有了一个既能安心写作又能公开出版的标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七八年下来,手头有了一些书籍资料:《晏阳初文集》《晏阳初传》《告语人民》(晏阳初和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合写)……还有许多介绍中国平民教育和世界乡村改造运动的史料、回忆录及2000余条史志资料……这给苗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苗勇开始了《晏阳初》的写作。

从此,晏阳初,苗勇,两个巴中人,在一条河流的牵引下正式相拥,开始了长达10年的时空对话。

在创作期间,正值苗勇从通江县领导干部任上往省城调动的时刻,工作交接、搬家、租房等花去了不少时间。

2008年,苗勇的初稿完成。

搁笔的时候,晏阳初的形象一直在苗勇的脑袋里游走,但仿佛看到的全是背影,他背负着众多的灵魂,负累而又充盈,就好像他第一次与心仪的女孩约会之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他期待着第二次约会的冲动和心花怒放,但这期间,难就难在你要熬到第二次。

由于长期伏案,苗勇的颈椎病、腰肌劳损……积累多年的疾病开始显现出来,写完《晏阳初》的第二周,苗勇就住进了医院。

躺在病床上,苗勇开始认真地看自己的作品。就像一个喝醉酒的人,第二天醒来要喝二两“还魂酒”一样,苗勇一气读完,发现了自己只是完成了《晏阳初》一书的基本框架,还有很多的细节和铺陈没有完善。

晏阳初的前半生身处一个动荡、纷乱、破碎的时代,除了他的平民教育事业,也没太多轰轰烈烈的与之相关的大事件值得大书特书,更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与复杂的故事,这就要靠作者去找寻晏阳初平凡一生的亮点,直中觅曲,对于远去一百多年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和各色人物进行合理性、合情性的虚构,让该书的内容变得丰满,让读者的兴趣变得高昂。

英国作家萨门·拉舍迪便是一个虚构的天才,“我写作: 因为我爱好虚构,好撒谎。”

我在著名作家卢一萍长篇小说《白山》作品研讨会上说过:“其实小说就是一门撒谎的艺术,长篇小说就是去撒一个弥天大谎,中篇小说就是去撒一个能轻易缝合的谎,短篇小说就是去撒一个脸微微发烫的谎”。小说撒的谎,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它的终极代价就是继续把谎话编圆。

其实,生活何尝不是一个谎言呢?在不知未来和结果的前提下,我们都在为一个谎言的诞生而精心服务。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文学是“摹仿”生活的艺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也是说“文学艺术”和“真实生活”是可以相互转换且声息相通的。摹仿当然不是真实的全部,苗勇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炼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局部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手段来丰富作品,使作品更加地生动,耐人寻味。

传记文学的核心要素就是“真”:事件真、环境真、人物真。在《晏阳初》一书里有三个地方的环境营造让人印象深刻,苗勇借用了小说的技巧写真实的故事,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性。

一是1903年,晏阳初离开巴中去阆中求西学的路途中的具体遭遇。特别是遭遇贼人时巧遇“背二哥”的形象一定是苗勇虚构进去的,但读完这段文字的旅程,读者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因为苗勇熟悉“背二哥”,他们的衣着、神态、喜好,他都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这是苗勇熟悉的人物,换言之,这是苗勇生长在大巴山腹地的天然优势。

二是1918年,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就远赴法国普兰教中国劳工识字时一战欧洲战场的描写。说到战场,我们更多的是从影视作品和纸面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获得信息源,我们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但苗勇在描写战争的时候也能制造出一种有如亲临的硝烟氛围,这与他长期阅读的积累和文学造诣是分不开的。

三是1926年,晏阳初在举家搬往定县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开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十年。在采访中得知,苗勇曾经三次去过定县(分别是1999年、2001年、2003年),在定县呆过最长的一次是12天,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据可考的晏阳初走过的地方,当地年长的受访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晏阳初是个了不起的好人!”凭借扎实的走访和深入的体验,苗勇学会了一些当地的方言,了解了当地的习俗,包括百姓的服饰、说话的神情、当地的景物、动植物的长势等。按苗勇的话说,他“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定县人”。

传记是“实”,文学是“虚”,两者之间的“度”必须统筹考虑。两者不可偏颇,更不可夸大其词。

弗·莫里亚克说,“像生活那样复杂地描写生活就是我们的行当”。苗勇的写作责任就是把过去的生活还给过去,把当年的环境还给环境。

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充足的历史信息,又有动人的文化情怀,还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才能深入人心且震撼人心。

晏阳初是在中国本土出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因为他所开创的事业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于世界各国平民的生活与命运,产生了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他辉煌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中,尤其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几次事件中,他经历了很多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物。

这些人物显然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留下的有效信息也仅是只言片语,在传记文学中如果传主形象不饱满、周遭人物关系形象不饱满,读者必然味同嚼蜡。

苗勇在对这些人物进行梳理和书写的时候邀请了虚构的介入。虚构是纪实文学的柴火,可以增加人物和情感的热度,但它又绝不是小说般天马行空的虚构。传记文学的“虚构”,必须确有其事,然后确有其人,在事件和人物都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虚构想象和细节描写,这其中包括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样的虚构才能与当时的形势、历史的场景、当事人的社会面等基本符合在场人物的身份和观点,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感染力和厚重感。

在《晏阳初》一书中,苗勇巧妙地处理好了细节与情节的关系、想象与形象的关系,情理和情感的关系,让晏阳初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变得更加有形、更加立体。

基于对《晏阳初》虚构的信任,有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让人读后觉得斯人言犹在,跃然乎纸上。

一是晏阳初父母。大巴山农村的一对普通而又别具一格的父母。说普通,是因为他们朴实、善良、坚毅、勇敢,靠自己的双手辛苦劳作换来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人。说别具一格,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晏父是私塾教师,在巴城靠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培养子女、激励后人。晏阳初的父母与苗勇的父母有诸多共性,譬如:都读过私塾、都在学校任教。晏母虽是裹脚女人,但同样对子女教育严中有宽,在当地都有一定威望,所以苗勇在本书第一章节浓墨重彩地展开了晏阳初父母对其童年的教育和影响。

二是史文轩。客观地说,是对史文轩一家人的描写都是十分成功且令人动容,他们虽然不是中国人,但他们都融入了中国人的情感。他们是基督徒,始终宽容这个世界,更宽容这个世界的所有人们。他们骨子里面的通透和大爱,通过细节的描写,让人着迷。史文轩是个中心轴,串起了他们一家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几次分别,苗勇是十分用心地在铺陈,直至史文轩在战场上牺牲,他不惜用大量篇幅来雕刻悲痛和塑造情感。

作为对晏阳初生平不甚了解的我来说,看到晏阳初几次遇到史文轩的妹妹恺撒琳时,以为她和晏阳初会有一段精彩的浪漫的跨国恋,不过,苗勇尊重史实,巧妙地迈开了这个话题,对读者产生的朦胧情愫的小心思虚晃了一枪。

三是许雅丽。有几处的事情让人记忆深刻,一处是与许雅丽第一次见面,某个周末在许家聚会唱赞美诗,唱诗班的功底让他转身遇到了爱情,“许雅丽对他莞尔一笑,拿着茶杯走开了,只给他一个美丽的背影。有那么几秒钟,晏阳初沉入了一种莫名的温馨和甜蜜中”。二处是晏阳初刚回国时,与晏阳初再次相见时的情形,“许雅丽一下扔掉手中的讲义,大叫着跑过来,也不顾是在操场上,且还有这么多自己的学生,一下子紧紧地抱紧了他。”充分展现了许雅丽敢爱敢恨的性格。三处许雅丽随晏阳初去定县的十年,从车站“带着四个孩子,正和家眷们扎在一堆拉着家常,他们简单的行李,就码放在月台的一角”到与丈夫并肩奉献中国平民教育的点滴,让许雅丽在读者面前“立”起来了、“活”起来了,在晏阳初的万丈光芒里熠熠生辉。

四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在菲律宾举行落成典礼的那个早晨,“妻子许雅丽也醒了,她见丈夫立在窗前,知道他早就起来了,轻轻地问道:‘早起来了,还早呢!‘今天可是个大喜的日子,你盼着这个日子的到来,已经很久了,心里肯定很激动的。……许雅丽披衣起床,两个人站在窗前,默默地感受着黎明前难得的静谧。”让人在生活点滴中清晰看到这对世纪恋人的深厚情谊,看到了作为妻子的许雅丽对丈夫事业一生的支持奉献,让人敬佩。

传记文学的书写,不光是交待传主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还要透过文本看到这个人、这个时代照耀周遭生命的光辉,写作有思考、有主张,有弘扬的主题、有歌颂的脉络,心中有天地、笔端有分量,写作要有担当意识,要有普世价值,要突破“内心小我”的文本照应,与民众命运与时代命运捆在一起,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

思想暗线铺垫的几个关键词也是该书成功的关键:

爱国:在《晏阳初》一书中,“爱国”成为一个具有不竭动力的固化热词而贯穿始终,这里的爱国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晏阳初的爱国,二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爱国,三是史文轩的爱国。

晏阳初的爱国: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港大的时候,索特校长看着呆呆的晏阳初笑了笑说:“晏先生,要领取这笔1600美元的奖学金,还有一项规定,得奖的人必须是英国公民,请问,你愿意加入英国国籍吗?”晏阳初断然拒绝改变国籍,从而放弃了1600美元奖学金的巨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晏阳初虽然一直在美国生活,但终生未放弃中国国籍。1985年、1987年晏阳初两度应邀回国访问时,他已经是95歲和97岁高龄了,但仍然向党和国家表示:“我真诚地希望能对新中国的建设力尽绵薄,作一点贡献”,并在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为中国培育了大量的乡村改革建设人才。在他为平教会奔走、演讲、募捐等系列事业的时候,他为共产党、国民党、军阀势力都做过很多的平民教育,他摒弃党争,只一心为国、为平民和苦力效劳。在他年老时,还多次对侍奉在身边的儿女说,让自己的一半骨灰一定要运回祖国安葬。如今,他的一半骨灰安葬在巴中塔子山晏阳初博物馆。

知识分子群体的爱国:晏阳初凭着他卓越的口才,执着的精神,高尚的人格,让这些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心甘情愿地加入到平民教育运动中来,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高级知识群。这不光是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奇迹,就是全世界,也是一个奇迹,就是今天看来,都依然让人感叹不已。从1924年10月傅葆琛赶到北平平民教育总会出任乡村教育部主任之职算起。先后有孙伏园辞去了《北京晨报》副刊主编的职务,到平民教育总会,创办了《农民报》,并亲自出任主编。晏阳初凭着自己的真诚和韧性,为平教会罗致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研究调查部主任冯锐,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博士、南京东南大学原教授兼乡村生活研究所主任;城市教育部主任兼总务处主任的冯茂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行政博士,原是北京政法大学教授;平民文学部主任陈筑山,国会议员,早年曾留学日本,后任国立法政专科学校校长,了解到平民教育的影响后,辞去校长,投身于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科干事瞿世英,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曾任法政大学的教授兼教务长,后来到平民教育总会,成了晏阳初最忠实的助手。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哈佛博士熊佛西,乡村工艺部主任刘拓,黎锦纾博士,陈志潜博士,李景汉博士……一大群优秀的人物齐聚在平民教育会,为后来平民教育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知识储备。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一群以祖国富强为己任的学者,怀着悲天悯人的决心,来到农民中间,用他们的信念、勤奋和智慧,开启民智,开启一个国家的未来。

史文轩的爱国:史文轩爱中国,也爱中国的百姓,但他更爱他自己的祖国。当战火燃烧到自己国家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直到献出自己宝贵的、年轻的生命,读到这个地方,每个读者的心里都是震动的、感动的,都会潸然泪下的!

淳朴:晏阳初在《九十自述》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三C”就是指“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这里的苦力,就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就是匍匐在大地上耕种的老百姓。晏阳初倾其毕生精力服务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这是丰富厚重的遗产,既是广泛、持久、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也是具有极大的理论支撑的世界财富,他从淳朴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反哺于淳朴的平民世界。《晏阳初》一书,语言朴实,因为他说话的对象是平民老百姓,那种淳朴是大巴山老百姓的淳朴,也是定县老百姓的淳朴,更是第三世界平民的淳朴。

公平:在一个时局动乱、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有公平和正义的。当晏阳初拒绝改变学籍领取奖学金时,香港大学担心失去这么一位优秀的学子,1913年9月,专程派香港大学的副校长艾里厄爵士约见晏阳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晏阳初成了港大的一名新生。虽然港大有那么奇葩的规定,但为了人才,他们还是秉持公心,接受了晏阳初。在耶鲁大学勤工俭学,晏阳初在唱诗班得到一份价值不菲的工作也使我们看到了公平的力量,晏阳初从上千的报名者中被挑选出来加入唱诗班,在他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东方的学生进入过耶大的唱诗班。在晏阳初眼里,耶鲁大学的确是一个没有种族歧视和民族偏见的十分公正的学府。最重要的是,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中,恪守公平信条,将公平贯穿始终,他说“平民教育”的“平”字,就是“公平”“平等”“道德人格平等”“社会机会平等”的意思。他的平民教育中,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贩夫走卒,不论年龄,不分长幼职业,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公平、平等获得免费学习的机会。在他亲自编写的《平民千字課》课文中,他这样写道,“/你是人/我是人/不分贫与富/不分尊与卑/同是中国人/人人该平等/是不分贫与富卑尊同/中国该平等……”从1918年算起,他一生为世界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服务70余年。他重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让平民百姓公平的享受教育,让社会公正的善待每位百姓,以期用教育的公平求得社会的公平。

联合国称晏阳初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晏阳初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平民教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平民教育的世界意义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普世价值。晏阳初利用各种组织和各种传媒手段,把中国实践、中国声音进行全球传播。应该说晏阳初人生的成功,有大部分的力量来自他精彩的演讲。晏阳初自13岁起便开始接触西学,研习英语,晏阳初的英语功底深厚,英语写作、英语口语驾轻就熟,有时我在猜想:晏阳初的演讲,是否夹杂着浓厚的巴中口音,是否在世界语的环境里具有中国口音?

从耶鲁大学毕业十年后回母校受奖,面对几千人的大型演讲,他被选为“二十世纪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的大会上,他也没有忘记上台宣讲“平民教育理念,以期取得更大范围内的世界影响。”晏阳初一路行走,一路演讲,走到哪里,就演讲到哪里。《农民报》刊文出事后,宪兵队大肆抓人,晏阳初靠精彩的演讲和说理,迫使当局放人。与少帅张学良的几次对话,不卑不亢,通过精彩的演讲阐明自己的想法。

晏阳初的演讲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他的一生都在用演讲来打动人。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中,始终保持独立,从不参与任何党争,以保持平民教育的生命力。但由此一来,经费困难便成为平民教育运动的家常便饭。1925年的夏天,晏阳初应邀参加在檀香山召开的第一届太平洋国际交往讨论会。在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代表的大会上,晏阳初作了题为《中国——建设力量——平民教育》的演讲,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宣扬自己所从事的平民教育事业,当时引起了轰动。大会主席韦尔伯评价说:开了两星期的会,讨论了六十个不同的问题,晏阳初的演讲是最有价值的。“我们了解并懂得了在中国正在进行的一项轰轰烈烈的全民识字运动,中国的平民教育,与太平洋各国的关系至为重要。”并当即决定前往中国平民教育实验区进行考察。美国国内多家报纸刊载了晏阳初的演讲辞。《檀香山晨报》头版报道说:“太平洋会议在发现中国平民教育运动是近年以来太平洋各国间极大历史事件,并决定设立国际公正报导机构。”晏阳初的演讲在岛上广为流传,许多华侨主动前来拜会。会议结束后,晏阳初受当地华人之邀,独自留在檀香山演讲中国的平民教育,当地的华人华侨纷纷捐款,主动要求“对祖国的平民教育运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檀香山停留的两周时间里,晏阳初演讲超过四十次。募集资金两万多美元,有力解决了平教会资金的燃眉之急,并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晏阳初明白平民教育要达到六个目标(劳动者的体力、专门家的智能、教育者的态度、科学家的头脑、创造者的气魄、宗教家的精神),后通过激情演讲,成功动员了一大批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归国留学生支持和参加平民教育运动。如当时国务院总理熊希龄及夫人朱其惠,社会改革家、中华教育改进社干事陶行知,中华职业教育社会长黄炎培,教育部前副部长袁希涛,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岑,复兴运动领导人胡适,东南大学教授、著名白话文语言学家陈鹤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冯锐,耶鲁大学森林系和康奈尔大学乡村教育系博士,曾和晏阳初在法为华工服务的傅葆琛等。在晏阳初这种风骨和风格感召下,定县试验鼎峰时期聚集了500多位知识分子,其中60余位归国博士、大学教授,上演了举世闻名的“博士下乡”故事。

十一

《人民日报》评论:“他一生所倡导的事业,正在使越来越多的贫苦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他一生有许多机会获得高官厚禄,他都弃如敝履;他一生经手的钱财无数,却从没将一分用于自己的私利;他一生忙碌地奔走在各国政要之间,却一直轻视唾手可得的名誉。他的心里只装着他的事业,装着全世界苦难的民众,他用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躬耕力行,至死不渝。”晏阳初先生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与乡村建设工作,他这种一生只干一件事、干就干好的精神以及他两袖清风、清廉如水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在北京时,张学良以出八百万大洋支持平教为条件邀请晏阳初任东北的行政院长,都被晏阳初拒绝了。1937年晏阳初接到湖南省政府的邀请,说蒋介石要晏阳初帮助动员三千万的民众抗日。随后他被任命为这一行动的首席执行官。晏阳初主持撤销了这个省三分之二的县的腐败领导,招集了五千个学者和科学家代替他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基层政治改造和官员反腐的生动案例。

晏阳初一生经手了无数钱财,募集了大量的资金,仅1931年就在美国募捐资金 50万美元,这些钱全部用于了平民教育,他自己从来没有贪占一分。“小钱不占,大钱不贪”。1948年晏阳初通过艰辛努力,让美国通过了一个援助法案,杜鲁门称这是他“收到的第一个帮助中国民众的计划”,其资金为27500万美元,晏阳初将这笔钱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全部交给国民党,用于台湾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计划。晏阳初临死时,家中没什么钱财。他说:“我们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多年来一直靠募捐来的资金维持事业,从来舍不得多花一文钱”。

十二

《晏阳初》一书,除了传主本身自带光环外,他周遭人物的活灵活现也为本书增色不少,人物的活脱与人物的对话十分相投。虽然书中人物随着时光的渐次远去,但我们拂去尘埃,才发现他们在晏阳初的时代深嵌于每个鲜活的整体事件中,我们通过人物语言的对话场景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抽丝剥茧,腾放出原本的光来。

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苗勇在书中的语言描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独白和人物之间对话(两人或多人)。每个人物都是个性化定制,生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对话语境里展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有时为了推进情节发展让人物站出来替作者说话,这也是苗勇在安排人物对话时的一种匠心体现。这种奇警的安排,能拉近读者的感情,引起读者共情。

沈从文说,人物自己才是说话的人,是自己为自己代言,所以有了人物自说自话,什么地位说什么话,什么角色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样的时空背景、场景说什么样的话。对话要贴到人物的面上。只有作者随时紧贴着人物神情和语言,人物才不会蹈空,才不会浮躁和浮夸,才不会空泛和空洞,才不会轻飘和轻滑,失去人物的本色和诚意。

苗勇安排的人物对话有方言俚语,有哲学意味,也有幽默机趣。书中的人物对话可以让作者获得更大的自由,把更多贴近文本的意愿充分表达出来,实现作者和自己对话或者说实现作者和自己的思想对话。

十三

还有就是《晏阳初》一书的场景描写也十分成功。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场景描写是苗勇在《晏阳初》一书中刻画人物、烘托氛围、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有的是寥寥几笔,有的是长篇大论,有的是情景交融。

苗勇早年寫诗歌、散文,近年来写报告文学、小说,成绩斐然,可谓涉猎广泛,对各种文体轻车熟路,语言转换更是驾轻就熟。所以,苗勇在洋洋洒洒五十万长篇文字的宏大体量中,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中见景秉笔书”便是如此,营造“情景交融”至美意境,让读者在浓得化不开的“情”中体悟到心旷神怡的“景”。

“这个春天,在定县,抒情是有形的、有声有色的。”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九月蟋蟀在床……十月中旬,天高气爽,太阳已没有了夏日的毒辣,风从收割过的庄稼荡涤过来,竟有了些慵懒的气息。欢腾了一个春夏的鸟儿们失去了庄稼的依傍,那留恋的叫声,在定县广袤的原野里久久回响。”

……

苗勇的场景描写是将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糅杂之后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不光有劳动场景、战斗场景,还有家庭场景以及各种会议场景等,他都能将昔日远去的未及可考的场景变成一幅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呈现给读者。

十四

“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我跟晏阳初是巴中老乡,文人都有为家乡人物风情立传的情怀吧”。我在采访苗勇时,他坦诚直言。舍此,我想他更多的还是试图以传记文学的方式重拾伟人光芒并向伟人致敬吧。

传记文学是在写实和虚构这种完全对立的矛盾中寻找统一,制造统一。苗勇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他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尝试这种写作的快感。维琴尼亚·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那部分,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苗勇便在这“冰山理论”的指导下,将所有的历史素材统归到八分之一下,用虚构的方式来还原八分之七的水下精彩世界。

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一个作家的伟大与题材本身无关,只和题材能触动作者的程度有关”。2021年9月,《晏阳初》甫一出版,立即引起思想学术界和文艺界热评,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四川卫视等26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和评论,被人民东方出版社评为年度十大好书,获2021年度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报告文学类第一名,被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新浪、政帮智库等30多家媒体(智库)评为好书,不到一年时间再版12次,超1.5亿人次点击了解,中宣部纳入农家书屋、全国总工会纳入职工书屋目录。 所以,这本书不仅见证了作家对自身资源(时间、素材、才情)分配的合理性表达,更见证作家对时代诠释和生活解读的智慧视角。

十五

苗勇在体制内多年,又是领导干部,他对政治、政策、时事的敏感优于他人,如何用文学的语言对晏阳初这位独具人格魅力、享誉全球的平民教育家进行艺术再现,尽可能立体地、全面地展现其人物形象和精神风貌?是苗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准备了10年,写了3年,改了8年,几易其稿,可谓呕心沥血。最终,他选择了用传记文学的方式来记录那个时代的风云,报告那个时代的新变,思考人物命运的走向,抒写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表达世界伟人的人格魅力,谱绘民族精神的图谱。

苗勇谈到:“本书力图延续一种精神,让人们全方位了解晏阳初的同时,努力将其平民教育、乡村建设思想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以真诚和感人的文学方式流传下去。”

《晏阳初》一书不是邀约写作和组织创作,也不是命题作文,更不是为了抢话题、挣稿费、捞大奖,他是本心写作,坚持了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之间的统一,保持写作上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从从善、劝善、劝上、正向的价值观入手。

全书以晏阳初一生拼搏奋进为主线,以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实践探索为副线,以爱国爱家爱平民为辅线,艺术再现了晏阳初奉献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史诗般传奇一生。苗勇始终坚持自己的书写立场:坚定不移的政治性,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津津乐道的可读性,不拘一格的创新性。

十六

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无疑是高峰,唯有仰望,但苗勇在尽最大努力接近。为了写好“晏阳初”,“我手头汇集了一大堆名人传记:《巨人传》《梵高传》《中外历史名人传》《伟人毛泽东》……,休息的时候,我常常抱着这些书啃到深夜。希望能从这些优秀的作品里,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写作道路来。”苗勇的写作是艰辛的。“我已经走上了这陡峭的山路,无法或停,身体和心智的双重煎熬,常常让我心力交瘁。而文稿,按照它自己的流程,向前行进着。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份虔诚的写作要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而我,在深夜里写下的这些文字,又将呈现一个怎样的面孔!”

在准备出版的阶段,连续报了八九家出版社的选题,皆因该书的政治性、宗教问题难以把握而被婉拒,譬如:毛泽东、刘少奇等共产党人在三四十年代也對平教运动发表过一些意见,虽不完全赞同,但对平教运动表示充分的理解与热情的肯定。那么这部分史实应该怎样书写?

由于晏阳初及其平教运动与国民党和美国过往甚从,1950年后他还移居美国。在以后40多年里,晏阳初研究在大陆成为“禁区”,只有台湾和海外保持了相关研究,面对这些情况,苗勇该如何选择?

还有就是晏阳初的整体性呈现该如何让避重就轻?或者一笔带过?一是思想成就:哲学思想,社会学思想,宗教思想。二是社会关系方面:晏阳初与平教会、与基督教会,与国民政府,与美国,与菲律宾等。三是心理方面:晏阳初人格魅力和个性心理分析。四是比较研究:晏阳初与陶行知、梁漱溟比较研究等。这些都是棘手的问题,但苗勇却不能一味地选择回避。

凡此种种,苗勇没有裹足原地,他采取不渲染、不夸张、不回避的方式,对晏阳初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进行客观公正描述,尽可能的实事求是、摒弃争议。

但可喜的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在我国今天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农、科、教结合建设新农村、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仍有借鉴意义。苗勇说,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和乡村建设经验正式契合了当下的乡村振兴,契合了教育改革,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晏阳初一生付出不图回报,思想和境界令人感动,他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盛赞,1938年毛泽东主席说他对晏阳初“以宗教家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晏阳初进行了评价:“我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对晏阳初的试验就做了深入了解。晏阳初在乡村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改善公共卫生等,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值得大书特书。

虽然出版推迟了近十年,但他一点都不遗憾,苗勇说“好饭不怕晚”,时间从来不说话,但它却回答了所有!

十七

晏阳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访谈时就提出:“我要向全世界提出一个问题,请求解答。为什么不能团结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人民以共同打击我们的敌人——愚昧、贫困、疾病和腐败政府呢?”

晏阳初常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联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育思想,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学家和人道主义者”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1943年,他和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1955年,他被《展望》杂志评为“当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1967年,他被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授予最高平民奖章“金心奖章”;1987年,里根总统授予他“消除愚昧饥饿总统终身奖。”

晏阳初不仅是巴中的,还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在众多“晏阳初”的典籍中,苗勇以独特的文体,优美的文字,耐人寻味的故事,百折不挠的精神,给读者奉献了一道丰腴的文字盛宴。慰前贤,益后人,功德无量。晏阳初从巴河到嘉陵江到长江,从湄南河到巴石河到恒河,生命的浪花开成一挂船帆,开启民智,也开启时代,汩汩淙淙,不竭不枯,不殆不倦,是我辈之标杆,亦是我辈之高山。

苗勇每每谈起晏阳初,神情显得特别激越,滔滔不绝,而又振振有词。他说“等明年再版的时候,我会添补一些新的素材进去,把全部的整体的晏阳初还给世界!”

“如果有机会且条件成熟的话,我还想把晏阳初拍成影视作品和话剧,把他请上银屏、请上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晏阳初,喜欢晏阳初,敬仰晏阳初”。下一步,苗勇还在与有关方面对接,开发电子书和有声读物,多种语言翻译《晏阳初》,发行到海外,让晏阳初归位!

苗勇还有一个想法,在晏阳初的故乡巴中成立一个“晏阳初乡村振兴学院”或者“晏阳初世界乡村振兴示范区”。百年来,晏阳初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到21世纪中国全域“乡村振兴”,沿着“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的演进路径,聚焦“乡村现代化”,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谱系,既有思想的历史传承,又具有明显的历史跨越性,这是我们探索创造的精准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的理论与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苗勇说:“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推广晏阳初,要有全人类思想、全媒体思维、互联网思路,我们身处伟大时代,正逢其时,虚工实做,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十八

查尔斯·狄更斯曾说过:“不值得看两次的书,也不值得看一次。”《晏阳初》我看了2.5次,第一次是看的是电子版(给出版社的送审稿),里面有不少的小瑕疵,我给苗勇电话求证,苗勇说正式出版的时候都订正了,所以捧着500页的厚书又看了一次,剩下的半次是应苗勇嘱托,写点评论文字,不得不又跑马观花看了一遍,未及深读,更多的是作标记,所以只算半次。写类似小说评论是我从来没干过的活,不知道苗勇是哪里来的勇气提出了这么“高看一眼”的想法,我也基本不写小说,如果一定要说写了点的话,就是有两个从未发表过的半拉子中篇,加之读小说也少,叫我写小说评论全是赶鸭子上架!推却不了,就硬着头皮写点随想吧,算是给苗勇交差。

前面有目共睹的优点说了不少,现在谈点不痛不痒的个人看法。

晏阳初跌宕辉煌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初步研讨时期、盛行推广时期、批判沉寂时期、艰难复兴时期、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特定政治因素,批判沉积时期作者用墨较少,往往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尤其是晏阳初先后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过平民教育运动,应该多些笔墨来书写。

苗勇在写《晏阳初》的过程就像一个人从恋爱到热恋到结婚到终老的过程,前面的“恋爱”部分用力过猛、用情至深,导致最后两个章节显得有些平淡,甚至出现大段资料直接引用的强硬闯入,失去了文学的意味,与整書的风格略有不融。

在传记文学里面尽量少让作者的主动判断和主观评论来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这对传主的形象会是一种无形的被动的伤害。

有些方言的运用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确证,譬如:村长对熊佛西一行谦恭地说道:“熊先生……”先生一次多属书面用语,口头当中或者说河北定县老百姓口语当中是否经常出口就称之谓“先生”,待考。又如:“婆姨们请管好自己的细娃儿(方言:小孩),不要搞丢了;老少爷们儿请熄掉自己的叶子烟,别呛到其他人”作者专门加了注释,其中“细娃儿”是四川方言,叶子烟也是四川方言里对土烟或旱烟的一种叫发,这两种标准的四川方言在河北定县戏剧演出的主持人那里脱口而出,有失妥当,即便主持人是四川人,也应该入乡随俗说河北定县话才是。诸如此等,不知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疏忽大意了。

总之,我这些一管之见的小狐疑权当苗勇以后修订的参考存据,不可全信,亦不可全采。苗勇对晏阳初的书写未可穷尽,随着国家乡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领导的关注支持,国内国外收集资料的渠道不断拓广,采访的人物和发掘的线索愈加广泛,社会各阶层研究越发深入,晏阳初更会在中国大地上成为一座仰望的丰碑,一张递给世界的中国名片,定会在世界上绽放出更加炫目的光彩。

猜你喜欢

晏阳初平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平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