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

2023-04-24肖小溪

科学导报 2023年26期
关键词:基础人才研究

肖小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习近平总书记还从考核评价、人才计划支持、学风作风建设等方面对基础研究人才培養和激励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构建完善的基础研究人才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基础研究人才的竞争。如何有效培养和激励基础研究人才,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推动基础研究发展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在国家财力较为紧张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政府集中有限资源,率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启动了多个人才支持计划,如1984年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主要基于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地,再如1994年启动针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以解决当时我国科研队伍人才老化、后继乏人等突出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央多次召开全国性的人才工作会议,高度重视包括基础研究人才在内的科技人才工作。特别是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部署,强调党管人才以及“四个面向”的原则,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并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卓越工程师等,为基础研究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此外,近年来国家层面的人才政策凸显了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规律,如人才评价改革中明确要求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的评价考核周期;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中明确提出基础研究领域要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在人才机制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R&D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7%,而基础研究人员占R&D人员比重也持续加大,2019年达到8.2%。这说明,我国现有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基础研究人才事业呈现出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仍需要认识到我国基础研究人才的整体质量和结构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优化完善基础研究人才政策势在必行。

人才发展统领科技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党和国家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基础研究人才发展尤其需要长期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需要深入推进改革,消除制约基础研究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顽疾,通过政策引导科技人才向基础研究集聚,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一是要加强国家层面对自主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体系化布局。高校、国立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我国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中具有不同定位,应在国家层面明确各自的作用。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要发挥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国立科研机构要发挥好以任务促人才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或国家重大需求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历练基础研究人才。企业则应将基础研究人才作为保障自身长远发展的力量储备,利用企业的体制机制优势为基础研究人才成长开辟特殊通道。

二是要分类培养基础研究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基础研究具有长周期的特点,往往需要经历几代科学家才能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尤其应注重构建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人才体系,并针对不同层级的人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机制。战略科学家是基础研究中的“统帅”和“军师”,能够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规律,因此应重视对其前瞻判断力、科学鉴赏力、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领军人才是基础研究特定方向中的“顶梁柱”,应鼓励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担纲领衔,培养其学术引领和组织的能力;青年骨干则是基础研究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力量,应鼓励其奇思妙想并支持其挑大梁。

三是要坚持以开放合作、与世界融合的理念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基础研究瞄准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要引领基础研究发展,在世界科学前沿中享有话语权,必须要培养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因此,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应放眼全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一方面,应采取全球公开招聘的方式招聘基础研究人才,重点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国际领先的研究水平,应聘者提出的研究计划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与世界高水平机构的联合合作,并为海外专家来华交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要提供给基础研究人才稳定的经费支持和技术支撑。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难度高、不确定性大、短期难以取得明显突破等特点,因此为保障基础研究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系统性、持续性、长期性研究,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应以国家财政为主、辅以社会资金投入,为基础研究提供稳定的科研资源和条件保障。同时,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技术保障对于基础研究人才顺利开展工作也是至关重要。为此,科技机构应重视建立为基础研究人才提供日常科学实验操作、数据运算、仪器保障等方面的技术支持队伍,为基础研究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五是要保障基础研究人才开展科研活动的决策权和自主权。以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目标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这类研究尤其应当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进一步去除行政化、官僚化管理对基础研究工作的干扰,给予基础研究人才充分信任,保障其在确定研究方向、选择技术路线、聘任工作助手等方面的自主权。为此,应当健全基础研究的同行评议机制,保障该机制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激励中真正发挥同行决策、择优资助、优胜劣汰的作用。

六是要建立以原创力和国际水准为核心的基础研究人才考核评价标准。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迈入国际领先行列,基础研究人才考核评价应树立国际一流标准,加强国际同行研判,发挥好同行评议作为基础研究“守门人”的作用,着重考核基础研究人才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及学术水平、在全球的学术影响力等,以此激发和引导基础研究人才以不断拓展相关领域最前沿为己任,致力于做出具有世界水准的原创性成果。同时,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考核评价周期,减少对基础研究工作的干扰,为基础研究人才祛除浮躁、安心致研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

猜你喜欢

基础人才研究
人才云
“不等式”基础巩固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整式”基础巩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