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一生 这一年 这一天

2023-04-24

现代艺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缅怀逝者铭记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如斯。

梨花风起,思念化雨。又是一年清明,沿袭惯例,《现代艺术》2023年4月一如既往策划、组织、编辑“清明缅怀”专题。专题旨在对过去一年逝去的文艺家进行记录,更是怀念;追思其平生过往中的日常点滴,更是铭记。历经庚子、辛丑、壬寅疫情三年,时间来到癸卯,伴随2022一道离开的文艺家此起彼伏,惊愕了文学界、艺术界、文化界,可谓群星殒落,倍感生命无常。因此,本期“癸卯清明缅怀”专题内容更显沉重,面对脆弱生命的困惑、无奈或虚无,慎终追远,继往开来,缅怀也就有了坚强、积极或乐观的意义。

这一生。他们为文艺而生!专题中所有的缅怀文字,或远或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共同指向德与艺。他们热爱文学,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他们修养学风,陶冶性情,精进技艺;他们用诗歌抒写心志,用散文寄托情怀,用小说演绎人生;他们挥毫泼墨书画天地,唱念做打淋漓舞台,谈古道今影视时空,说学逗唱娱乐百姓;他们从事着不同的文艺样式,抒写着相同的人间美好,他们坚守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丰盈着相同的世态温暖。他们燃烧自己,涅槃自己,探寻生活的若干可能,还原生命的本来张力,既为奉献真善美,更为鞭挞假恶丑。

这一年。他们以文艺为怀!释放天性,书写人性,面对新冠变本加厉肆虐人类,他们循着源自内心的感动,迸发浑厚的创作热情,他们用热烈的体温绽放文艺的青春,他们用急促的呼吸交响生命的旋律,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从社区封控到城市静默,从足不出户到全民核酸,从“一刀切”防控到“新十条”优化,他们以各种文艺样式和生活方式给人以精神、希望和力量,消解并治愈人们面对劫难时的压抑、沉闷和恐慌。他们讴歌正道沧桑,他们守望云开日出,他們等待春暖花开,他们站在生命的尽头,遥望着诗和远方。

这一天。他们用文艺告白!作为历史的“剧中人”,他们告白人生的舞台,脱去了台上的袍,止住了弦外的音;作为历史的“剧作者”,他们告白文艺的队伍,合上了案头的书,放下了手中的笔。小时候,觉得这一天虚无梦幻,以为是祖父母编织的摇篮调,用来催眠;长大后,知道这一天真实存在,但见尚年轻的父母活力不减,认为遥远;到中年,直面这一天骤然而至,生老与病死乃大道之自然,就在眼前。为此缅怀,为此铭记,这一天,是生死离别,是风筝断线;这一天,是春秋轮转,是叶落归尘;这一天,是天地茫然,是星月无光。

本期策划同样离不开各文艺家协会的支持,他们积极提供各艺术门类2022以来逝世的艺术家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各种纪念文字,但仍有一些逝去的文艺家因为无法取得联系或未曾掌握信息而遗漏,深表憾意。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在编辑整理排列这些文字的时候,杂志社一致认为,既不再按照生前的艺术类别、职称职务排序,也不再按照姓氏笔划、拼音或年龄长幼排序,最好的缅怀是时间,最好的铭记是历史,因此,我们按照了逝者离世时间先后为序。

行文至此,突然记起民间俚语:正部、副部,一起散步;正局、副局,一样结局;来到火葬场,统统化成灰,东一堆西一堆,谁不认识谁。以及增广警句:黄泉路上无老少,奈何桥上骨肉分。此情此景之所以产生如此联想,没有不恭之意,没有不敬之思,面对生死离别,悲催切割,痛贯心肝,我们除了直面,别无选择。民间如此调侃,意在笑傲生命。诚然,直面的背后是悲痛后的振作,向死而后生;消极的隐情是悲观后的乐观,出世而入世。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活在当下,过往不恋,未来不迎,眼前不杂。正如电影《人生大事》中的台词:除了生死,人生再无大事。这或许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本质意义,这样《现代艺术》年复一年执著坚持策划组织编辑“清明缅怀”专题也就有了略感欣慰的人文另义。

人间四月天。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作为节气,缅怀、纪念逝者,作为节日,鼓舞、振作生者。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如斯:挂青归来,踏青而去,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擦干泪安顿好过去,微笑着笃定向未来。

(蒲秀政  癸卯春分·快慢间)

猜你喜欢

缅怀逝者铭记
一生铭记
逝者师友二题
Watch the Performance and Keep the Mission in Mind 观看演出铭记使命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山河铭记
奉献,来自铭记于心的职责
深切的缅怀
缅怀先烈 传承文明 亲近自然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