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经验探索
——江苏省宜兴市乡村建设展现和美图景

2023-04-23张爱民张菲菲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宜业宜兴市宜居

张爱民 张菲菲

(1.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北京 邮编:100122;2.北京京才人才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北京 邮编:10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概念的提出,顺应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趋势[2]。现有研究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行文化探源,分别对“和”“美”“和与美”进行文化解读[3]。也有研究从宜居乡村、宜业乡村、和美乡村三个方面提出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还有研究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扎实基础、符合发展趋势,是系统谋划和整体设计,是各方合力推进的平台载体[5]。从可查文献中,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解读、建设策略较多,是指导地方实践的理论指引,基层探索实践文献也逐渐丰富,提供了新鲜血液。为进一步了解地方建设情况和经验做法,笔者赴江苏省宜兴市开展实地调研,先后走访了湖㳇镇龙山村、张渚镇省庄村、西渚镇白塔村三个代表性乡村。总体来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基层受到普遍关注和期待,调研村庄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和美气质,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形态。

一、总体情况

宜兴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村区域面积占比较高,面积超过县域面积的3/4,农村常住人口约60 万人。宜兴市交通区位及经济区位优势明显,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于沪宁杭几何中心,是宁杭城市带中心节点城市、无锡“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翼。宜兴市生态宜居优势突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拥有“三山两水五分田”的黄金比例,有“宜居”的绿水青山,有“宜业”的产业基础,也有“和美”的人文环境。在调研的村庄,所到之处皆能感受到优美的生态环境、舒适宜人的村居生活、蓬勃兴旺的发展氛围以及农民群众普遍较高的幸福感,乡村整体呈现出一片宜居宜业和美的图景。

(一)注重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兴旺与和美品质的相伴相生

调研的村庄最显著的特征是乡村产业发达,通过挖掘自然禀赋,龙头企业带动、村组合力,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兴旺中实现和美品质的凝聚。

1.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化集聚发展

近年来,宜兴市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以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种水产为主导产业,培育了国家级龙头企业2 家,省级龙头企业23 家,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达15.6 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收入达5.3 亿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就地就业增收。龙山村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基地总面积达4000 多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0.25%,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白塔村建立了南天竹、樱花、茶叶、特色瓜果等八大高效农业基地,总面积超过了5000 亩,同时还辐射带动了本镇及周边地区2000 多农户的发展。

2.大力助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宜兴市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以全产业链建设为载体不断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稻米、蔬菜、水产、竹制品加工、休闲农业等5 个超10 亿元级产业为主体,兼顾茶叶、果品、花卉等特色产业,构建了“种源+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优质稻米重点产业链和“品牌+标准+文化+旅游”的名优茶叶特色产业链,实现了一产提质、二产增效、三产延伸,构建了农民宜业的产业链条。龙山村积极打造精品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农家乐80 多户,全村具备日接待3000 人次食宿的能力,2020 年共接待休闲观光客40 多万人次,休闲观光收入超过9000 多万元。

3.大力实施富民增收系列行动

为贯彻落实中央城乡融合发展精神、江苏省十年倍增计划,宜兴市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按照“稳”就业、“强”产业、“活”资源、“提”保障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就业稳收、产业丰收、经营创收、改革增收、转移保收”长效增收机制,力争至2025 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4.5 万元,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6]。针对经济相对薄弱村设立6000 万元生态补偿资金,重点用于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二)立足城乡一体,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离不开完善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宜兴市在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均衡普惠上持续发力,逐步建立起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1.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宜兴市通过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教师“县管校聘”模式,发展城乡教育共同体、教育教学联盟、城乡教育集团,累计招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生50 人,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3 座。落实医共体人才“上挂下派”制度,通过参与龙头医院培训学习、上挂龙头医院实地进修、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等,提升乡镇医护人员能力。白塔村医疗卫生室配备有乡村执业医师资格乡村医生1 名、护士1 名,医生年龄69 周岁,卫生室占地面积150 m2。提供一般常规用药。如高血压、普通感冒、糖尿病等,基本能够解决慢性病、小病不出村,常年为村内病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年组织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检查。

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龙山村村域范围内主次干道100%完成了生态化改造,80%主干道进行了拓宽和路面黑色化提升,村域100%亮化;村内开辟了新的旅游环线,修筑了1500 米的登山步道,修建了2 座生态旅游厕所。目前,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燃气入户工程100%完成,特色民宿区全域架空线全部入地,邮电通信设施齐全,公共区域、民宿区Wi-Fi 全覆盖。

(三)聚焦生态宜居,大力建设优美宜人农村环境

宜兴坚持把“山清水秀、生态宜居”作为最大资源,把“守住绿水青山”作为发展底线,坚持全域推进、补齐短板、突出特色,持续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1.坚持科学规划引领

制定《美丽乡村发展战略规划》《“五园五区六带”宜兴市发展规划》《宜兴市“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186 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2.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提升

推动农村公厕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实现全市三类水冲式农村公厕行政村全覆盖、“一厕一档”全覆盖。28 条河流通过生态河道复核,建成无锡市级美丽示范河湖17 条、宜兴市级美丽示范河湖167条。巩固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达100%。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改造或新建项目,全市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覆盖率达82%。以龙山村为例,该村成立了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小组和专业保洁队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组织专门人员定期清理房前屋后柴草乱堆放、公共区域被侵占、白色垃圾等,生活污水统一纳管进入镇污水处理系统。

3.推进“美丽农居”建设提质扩面

扎实推动农村危房和老旧农房改善,宜兴市农村房屋约19 万户,其中1980 年前建造的约2.9 万户,目前已完成1563 户1980 年前建造的老旧农房改造任务。2022 年启动71 个村庄的“美丽农居”建设,涉及农户数9000 余户,目前已有31 个村庄实现竣工。

(四)突出“五治”结合,构建精细高效乡村治理体系

宜兴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加快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解、村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突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印发《2022 年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点》《2022 年度基层党建重点工作任务》,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纳入基层党建整体布局谋划推进。出台《宜兴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领航 夺旗争先”行动计划》,以实施党建“领航工程”“赋能工程”“保障工程”为总抓手,聚焦乡村振兴面临的重难点问题,梳理细化21 项行动举措,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倾斜,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白塔村党总支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全村分成三个大片、六个小片,配备了以党员为主的3 名网格长和6 名专职网格员。近年来,该村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普法先行”法治宣传活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了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和谐乡村建设。

2.坚持“五治融合”精准施策

宜兴市坚持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融为一体,以政治引领为统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规范、自治为根基、智治为支撑,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以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积分制”和志愿服务机制等创新治理方式方法为重点,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和治理服务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推广运用“清单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强化乡村治理人才支撑

为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体系,出台《宜兴市村党组织书记“专职五级”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和《宜兴市村干部薪酬保障办法》(试行),率先在无锡地区将专职化建设体系覆盖村“两委”成员,建立基本报酬最低保障机制。目前,全市206 名村书记已完成评星定级,实现市、镇、村三级“乡村振兴”书记项目全覆盖。扎实开展“雁阵计划”村党组织5A 级达标单位培育工作,全市“五有五强”村书记比例达到90%,乡村振兴特聘岗位行政村覆盖率保持100%。

(五)注重文化铸魂,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开花结果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宜兴市注重以乡风文明为切入口,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1.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宜兴市印发《宜兴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不断丰富文化服务种类、提高文化服务可及性。截至目前,647.66 万人次接受文化场馆服务,人均接受服务量达到5.03 次。2022 年全年累计完成镇际文化互动54 场、文艺小分队流动演出“村村行”189 场、村级文艺团队联动演出101 场、送戏下乡56 场、送电影下乡2608 场,文化惠民覆盖率达到100%,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洑西村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文明风尚,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舞龙、舞狮、广场舞、文艺演出等形式的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各类活动8 次以上。充分发挥文化墙、宣传栏、牌匾等作用,村中随处可见别具一格的公益宣传和道德警句。引导志愿服务倡新风,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每年组织志愿活动不低于12 次。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陶都好人”“好婆媳”和精神文明新人新事等道德典型推荐活动,积极倡导道德文明新风尚。

2.推动文化产业开花结果

白塔村以于伶红色文化和星云大师禅文化等为主题,建设了于伶纪念馆、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中心、白塔村党建展示馆、星云大师展馆。为配套乡村旅游,相继建成了白塔钟声、千年古窑遗址和红孩子乐园,实现了传统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建设“千年铁魂·江苏情”大型文化演绎项目,建成了可容纳2000 人观看的大型实景剧场,全剧以制陶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展示为主线,将千年窑火与千年铁花融合,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对标蓝图,宜兴市还一定程度存在几方面问题,宜业的水平还不够高,宜居程度还不够强,和美的品质不够足,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薄弱村依然存在、农村硬件配套有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乡村精神文明缺乏整体性提炼与塑造等方面。

(一)经济基础薄弱使乡村发展后劲不足

1.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总体上看,宜兴市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产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创新仍有待加强。在粮食生产上,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奖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种植效益较低。在农业园区建设上,据了解,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杨巷、徐舍等园区西部农业主板块,缺乏有效的资金、项目和政策倾斜。在绿色化发展上,内河渔民退捕、池塘生态化改造、受污染耕地修复利用等任务日益繁重、要求不断提高。

2.农民收入有待提高

受耕地保护、生态治理、水源地等因素制约,薄弱村数量多、造血功能弱问题仍然存在,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无锡100 个经济相对薄弱村中,宜兴市占比超过1/2,数量最多,虽然2021 年宜兴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 017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47 : 1,但依然低于无锡平均水平,持续增收机制尚未形成,农民收入结构还有待优化,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硬件配套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明显

1.各部门条线分隔难以形成合力

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不同部门侧重点不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尚存。各部门各条线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一定程度存在各自为战、分头行动,建设目标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公共服务便捷度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

2.农村整体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目前,宜兴市自然村个数较多(共有3051 个)、村庄密度大、人口规模小、部分地区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面广量大,地区之间存在明显不平衡性,日常管理中弱项短板仍然很多,目前共有213 个行政村(涉农社区)、2852 个自然村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范围,部分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全域美丽宜居”建设仍处在“滚石上山”的阶段。

(三)乡村精神文明缺乏整体性提炼与塑造

1.乡村精神文明未进行系统的规范

从人际关系上看,部分邻里关系、干群关系不和睦,存在人情淡漠现象。部分家庭仍然存在家庭关系不和、婆媳关系紧张等问题。不良风气、陈规陋习、盲目攀比等依然存在。

2.良好家风与传统习俗未充分发挥作用

没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在继承创新农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和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搜集整理村规家训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四)农民参与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部分农村群众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形成人人参与、集体支持的氛围。在参与意识方面,自推进乡村建设以来,政府大包大揽、农民群众参与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存在不同程度 “政府干,农民看”和“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农民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全面,有的只是片面了解,还有一小部分农民存在不愿意花功夫了解的情况。从参与能力方面看,存在参与能力有限,参与途径较为单一的问题,参与渠道主要包括投票选举和参与村民会议等,农民监督乡村建设的效力有限,自下而上的推动机制尚未建立。

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的几点启示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分阶段系统性构建。宜业是本底,宜居是要求,和美是品质。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背景下,突破城乡二元对立的系统概念。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聚焦乡村本土特点,更注重挖掘单个村庄内在属性,范围更小,是一个升级的理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理想模型,底板是经济体系。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是贯通底板的网络。乡村治理与乡村文化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软件系统。

(一)做大做强村级经济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业”的本质要求

宜居宜业,基础是宜业,只有具备宜业的本底,才能谈和美。要积极挖掘乡村经济要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活各类发展要素,深度挖掘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附加值。要在村庄自身资源禀赋上下功夫,有些村庄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联动发展资源经济。强化一产纵向延伸,二产向两端延伸,三产纵向链接。对于缺少比较优势的村庄,要深度挖掘农业产业链条,向加工与旅游要产值。要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对村级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进行规模化生产、加工、销售,可采取入股分红、参与经营等方式提高村民及村集体收益。

(二)完善硬件配套设施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的必要手段

在宜业的基础上需要打通宜居的硬件网络,只有硬件配套设施齐备,运行畅通,人们的生活品质才有保障。需要继续补足短板,强化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村内主干路、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建设,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实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发展工程,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等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村级服务设施网络节点,实现功能性、便捷性、实用性融合发展,不断健全农村公共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等。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厕所粪污治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三)加强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的属性驱使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和美”属性,就是乡村的软环境,软环境顺畅、高效就是和美的体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7]。充分发挥村民家教家风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影响力。推广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民间协调组织做法,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要加强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向积极发展,形成有人情味的乡村人文环境。旗帜鲜明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对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现象,树立文明乡风[8]。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并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四)强化多元投入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保障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多方面支持,多元投入最具有导向作用。按照各级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及预算管理等有关规定,统筹利用财政资源,优化支出结构,通过安排预算资金、划拨政府资产、专项投入,设立重点设施投入基金、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加大土地出让收益比例,提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积极性。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产品与服务,在信贷准入、授权审批、资本计量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相关金融债券,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构建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的机制,应用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持续推进降费减负,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充分调动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家园建设,营造和美环境。

猜你喜欢

宜业宜兴市宜居
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环湖强县的几点思考
“执法+审计+专家”宜兴市探索审计式安全检查新模式
点赞宜兴市森林消防大队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浮山县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宜兴市中正化工有限公司
宜居大化
宜居星球
加强大庆数字化城管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