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双线”让“小升初”语文素养有效衔接

2023-04-23刘燕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小升初双线课外阅读

刘燕宇

摘 要:在小升初的背景下,为使六年级学生实现语文素养的顺利过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仔细研读课程标准,谨记目标宗旨,在“双线组元”的理念指导下,从“打破单元局限,实现知识关联”思路出发,在教学中分别进行了阅读和习作方面的衔接探索,本文着重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笔者的实践探索心得和收获。

关键词:导向 策略 双线 环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6.022

“幼小衔接”在生活中并不陌生,为了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会在课程和作息上做出微调整。然而却很少有人思考小学与中学的衔接。中学的校园节奏和知识结构会给学生尤其是初一阶段的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当学习压力撞上青春期,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带来诸如学习退步、厌学、叛逆等不良后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顾名思义,是指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9年学习标准,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家门前雪”,对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作为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在省级课题《基于“双线组元”的小学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引领下,笔者从导向定位、到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在努力尝试,希望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上的过渡,技法上的衔接。

一、导向——研读课程标准,谨记目标宗旨

六年级与七年级是比邻之年,无论是心理发展的程度还是语文素养的达成要求,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论是实践最好的指挥官,为此笔者仔细研究了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课程标准。如表所示:

之所以同时关注阅读和写作,是因为笔者从不认为二者可以割裂开。古人寒窗苦读十载,最终一文定乾坤,足见写作是大量学习尤其是阅读的成果体现。结合小学高段和初一学段的阅读与写作要求,笔者想只有教师心中有度,执行时才会有导向,才能定准目标。纵观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螺旋上升,既是阅读技能的训练蓝本,也是习得写作技法的例文。“人文”为立意,“要素”为技能,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打牢基础。

二、策略——打破单元局限,实现知识关联

平坦大道,纵使学生跑得再快,收获的也仅仅是原有的能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增添适当难度,影射知识铺垫,收获的必将是意想不到的潜力。

很多学校都有学初通读教材和集体备课的惯例。狭义地来看,是为了提前备课,做到心中有数,使课堂教学更有方向。但笔者认为,通读完全可以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关注单元间的“双线”关系,了解教学目标间的必然联系,从而在教学中实现“明断暗连”的效果。现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五两单元的个别篇目为例。

第四单元为小说专题,人文主题为“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共编排了小小说《桥》、短篇小说《穷人》和微型小说《在柏林》三篇文章。第五单元为习作策略单元,人文主题为“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编排了说理性散文《夏天里的成长》和叙事文《盼》两篇文章。这两个单元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但是,因为习作训练的需要,笔者特别关注到了两个单元中关于环境的描写。

(一)阅读单元认识“环境”

教学《桥》一文时,在疏通故事主线,了解“老支书”人物品质特点后,笔者请学生们重点关注到了文中若干处的环境描写。第一步,找出相关语句:试着去掉后再读课文,学生们纷纷反馈说:“没有环境描写,故事就不惊险了。”此刻,笔者知道他们已经初步懂得了环境描写对渲染故事情节的作用,也初步达到了语文要素的要求;第二步,“投石”质疑:小小说字数很少,主人公明明是老支书,为什么还要不惜笔墨写了十几处的环境描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豁然开朗:“可以体现出老支书临危不惧的品格”“可以衬托老支书的镇定勇敢”“可以让老支书忠于职守的形象更加高大”……学生已然明白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妙用;第三步,感情朗读:读出环境描写营造出的危险,读出老支书光辉的形象,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

“三步曲”實现了的“双线”要求,但笔者心中还有个小算盘——为第五单元的习作做准备,所以笔者又故技重施。在《穷人》一课中,出现了很多社会环境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第一自然段中写到“小屋里温暖而又舒适,地面整洁,食具闪闪发亮……”,侧面烘托了桑娜勤劳能干的品质。课后,笔者追加了第四步——请学生们进行片段练习,通过环境描写,展现妈妈的勤劳。虽然这是比较浅显的迁移运用,但先“抛砖”再“引玉”,起步还是相对稳扎稳打比较好。之后再根据学生们的习得水平,拓展到其他方面或者反面使用环境描写,都会收到很不错的效果。

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对“环境”二字已经不陌生了,对于其作用也能略知一二了,铺垫基本完成。

(二)习作单元运用“环境”

《盼》是一篇并不算难学的文章,全文以“盼”的心理期待为核心,描写了“我”在盼望穿上新雨衣的过程中发生的几件趣事。本着“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行的思路,教学中笔者把重点放在了理清作者具体写了几件事并体会每件事对“盼”起到的作用上,以“我”的心理变化作为串联“雨前”和“雨中”的线索。

有心的教师会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太多景色的描写,而每一处景色都对文章立意有着举足轻重的烘托作用。据笔者了解,当下的中学语文,在写作主流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既不是深刻的议论文,也不是纯粹的记叙文,而是趋向于抒情式的叙事散文。这一巨大变化,是很多中学生语文的痛点,因为它既需要有大量的文学积淀,又需要对写作技巧进行升级换代。作为小学教师,笔者无法越俎代庖,也不可能不顾学生能力发展肆意拔高。此时,过渡就变得极为重要。而“景”的介入,就是过渡中最适合六年级学生的一个小技巧。

如《盼》中写到“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的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在久盼下雨而不得的情况下,看到天气的突变,“我”内心的喜悦在小杨树的“喧闹”和“嘻嘻地笑”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在不偏离教学主线的同时,笔者引导学生赏析这段话的妙用,并出示了一个小片段:“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手握XXX的证书,我漫步在回家的路上……”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配上一处环境描写,烘托“我”此刻的兴奋之情。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学生们的口述却也惊艳到了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晶晶同学的那句话:“老师,我以钢琴比赛为例——我伸出纤细的五指,想要触摸雨后的太阳,一束束暖阳从指缝中滑过,照在我的脸上,印在我的心底。怎一个舒服了得!”这句补充,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也激发了很多同学的创作欲望,更重要的是令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环境描写的点睛之妙。在该单元写作时,不少学生在叙事的过程中运用了环境描写,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清晰,情感更加丰盈。更有甚者,还将环境描写运用到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

笔者相信,坚持练习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拉近与中学的距离,还能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培养人文情怀,源源不断地为写作输送生活体验。

(三)课外积累深悟环境

很多小学生在读课外书时,只喜欢关注故事中有趣的情节,而忽略细节描写,尤其是环境描写,更容易被学生果断弃之。这样既不利于感悟,也不利于积累。自从学完了第四、五单元,笔者便给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视描写环境的语句,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要标注出来,做好批注,更鼓励大家多多积累。

读书积累大概分成三个环节,即每天读书打卡——每周佳句摘抄——每月专题分享。如在《小英雄雨来》的阅读中,学生每天将自己的阅读情况,利用钉钉打卡提交的功能上传,笔者随时可以调度他们的阅读情况,当遇到圈画或批注特别好的,笔者就会分享给全班同学,促进大家更用心地阅读。当时小威同学在雨来勇救交通员的故事中,圈画了有关村子景色的语句,及小雨来跳水后不知生死的环境描写,并分别批注:家乡景美,不容侵犯,为下文雨来勇敢的表现埋下伏笔;景依然美,可此刻却显凄清,烘托了人们的伤心。此等批注不仅在活用课堂所学,而且更加深了其对环境描写的体悟。

在读书笔记作业中,学生们会在自己一周的阅读中挑选最喜欢的语段,记录在作业本上。根据学生们能力的不同,笔者对此项作业实行了分层要求:一层摘抄+熟读;二层摘抄+背诵;三层摘抄+仿写。批改过之后,通过展览优秀作业,达到分享和鼓励的作用。

三環中,最重要的一环当然是“专题分享”了。需要强调的是,阅读分享并不等同于故事会,根据“双线组元”特点,笔者提出明确要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给你留下来的印象,并说说自己的收获,如果遇到环境描写,要格外留意其作用。记得在《小英雄雨来》专题会上,学生们分享了很多雨来的英雄故事,无论是送鸡毛信,造假地雷,还是护送八路军,大家都津津乐道。但因为事先明确了要求,学生们基本没有偏题,分析雨来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更令人欣慰的是平常看似无关紧要的环境描写,也没能逃过学生们的眼睛和大脑,对其作用分析得头头是道。

至此,三级学习网络基本形成。当然,环境描写只是过渡期的冰山一角,诸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关键词的分析角度、不同文体的对比阅读等,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渗透,方能不断提升毕业班学生语文水平,实现过渡期的素养衔接。

三、阅读——提升学生素养,实现课内与课外衔接

(一)立足课堂,加强课内外阅读衔接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今后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做好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衔接,就必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开展广泛的课内与课外阅读。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出发,以课本为抓手逐步地扩展课外阅读。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小升初”的衔接,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落花生》时,就可立足于课堂引导学生掌握《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主旨,课文内容是谈论花生的好处,以此来借物喻人,对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高贵品质的赞扬,由此来说明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为了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好处的人。这种不为名利、默默奉献于社会的人生理想,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也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可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主旨与《落花生》相同的作品,如丰子恺的《杨柳》,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借物喻人;都是朴实无华,默默奉献:都是默默无闻。不同点是杨柳的平凡朴实和不忘根本的品质;落花生是不求虚名,默默奉献。通过这样的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升初”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摸底排查,掌握学生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进入初中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需要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1.文章写了哪几件事?2.百草园写了哪几个季节的景物?3.用了哪些修辞?等,通过思考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能够整体地感知课文。同时,在阅读中通过思维训练、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如这篇课文中冬天雪地捕鸟的情节中,让学生品味作者使用的动作性词语:扫、露、支、撒、系、牵、提……这些动词生动传神,能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童年捕鸟的乐趣。阅读教学应该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格林童话》《西游记》等都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课外拓展,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

语文课堂内涵与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才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阅读。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章体裁,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其次,根据课文中的人物在课外搜集相关人物的故事。最后,给学生推荐与文章同类别的图书,语文教材的编写通常是选取经典篇目,并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所以在阅读中要积累好的语句、词语等,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知识的积累。与此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阅读笔记,适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活动中需要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这既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也能让学生思想得到碰撞。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适应今后的语文学习。所以,在“小升初”语文教学中应该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龙玉成《如何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基础教育研究》2021年第20期。

[2] 付星《论小升初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第11期。

[3] 韦厚贤《核心素养指导下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小升初双线课外阅读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小升初英语教学衔接的内容及建议
双线自动闭塞轨道电路故障时发车进路准备的探讨
河南严格规范招生行为 小升初特长生比例降至5%
双线模式下概念教学的探讨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高职动漫专业双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