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家长如何做
2023-04-23朱佳璇
朱佳璇
煦煦妈妈:煦煦回家后跟我说,鲁鲁故意把毛巾甩在他的脸上,也没有说对不起。我觉得孩子间打闹很正常,就跟他说,鲁鲁可能是不小心甩到他的,让他不要太在意。但煦煦马上生气地说,不是的,鲁鲁是面对面看着他甩过来的,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打自己了。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被欺负了
孩子被“欺负”,无论是其他小朋友的无心之过,还是有意为之,家长都应积极关注孩子,了解孩子的身体及心理情况。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被欺负了呢?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关注孩子身心表現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表达能力较弱,很多时候说不清发生了什么,家长可以先观察再判断,如果孩子同时出现了以下情况,就需要特别注意。
●身体上的表现:出现伤疤、淤青,晚上做噩梦,突然开始频繁地尿床等。
●情绪上的表现:胆小、紧张、爱哭、莫名发脾气。
●行动上的表现:越来越抗拒去幼儿园。
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
当孩子告诉我们他被欺负时,家长应特别留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询问。如,“当时他是怎么做的?你有告诉其他人吗?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此时,家长应避免说:“没关系,别放在心上。”其次,家长应帮助孩子尽可能还原现场,在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再评估“欺负”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提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真实情况,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帮助孩子学会判断。
巧借游戏,角色扮演
事情发生后,很多家长既心疼孩子,又急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会表现出非常急切的情绪,这无意中会加重孩子的恐惧情绪。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巧借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家长了解事情经过,判断这件事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因此,家长不妨让孩子扮演“欺负”人的小朋友,自己扮演“被欺负”的孩子,巧借游戏还原事情经过。
家长该如何做
避免过多干涉
家长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相关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回去,但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误导孩子用以暴制暴的方法解决问题。其实,在孩子没有因为“被欺负”而产生紧张或焦躁情绪时,家长无需过多干涉。可以告诉孩子自卫的方法:不先动手,学会保护自己,注意遮挡头部等危险部位,不拿危险器具还击等。
强化儿童权利意识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传递自我权利意识。比如,不要让陌生人随意触摸自己的身体,有权决定自己的玩具给不给别人玩……只有当孩子有了自我权利意识,才能更好地在集体生活中维护自己的权利,避免被欺负。
引导孩子用语言警告对方
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之间的攻击不是恶意的,但一方的隐忍和退步往往会加剧另一方的攻击行为。这时候,我们需要教导孩子用语言威慑对方。例如,引导孩子大声表达自己的立场:“你甩到我了!我很疼!请你跟我道歉!”如果对方不道歉且继续这样,要加大气势预告自己会反击:“你已经第二次甩到我了,再有一次,我会还手!还会告诉老师!”
避免夸大受伤体验
当孩子“被欺负”了,家长应避免夸大孩子的受伤体验。避免使用“你被欺负了”“他撞伤了你”“他是故意欺负你的”这种带有明显指向性的语言,而是要将语言转换成描述过程情景和表达情绪的共情短句,“你当时很不高兴”“你感觉他是故意的,他有没有说道歉”“你要求他道歉,他却做了鬼脸,所以你很生气”。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如果这个小朋友经常这样做,一定是他内心经常不高兴,他控制不住要这样对待别人,不是针对你,如果你不理他,他可能就走开了。”
引导孩子向成人求助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形式,教育孩子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其次,引导孩子学会借助外力保护自己。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告诉老师和爸爸妈妈这一行为具有很强的震慑力。因此,在“被欺负”时,大声告诉老师是积极有效的求助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树立成为孩子心中“保护者”的形象,引导孩子学会积极寻求成人的帮助与保护。
家园共育,形成合力
正确化解孩子在园被欺负的问题,离不开父母、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家长应该主动与教师沟通,寻求支持与帮助。教师应该与家长共情,站在家长的立场换位思考,以平等和谐的姿态对话。帮助家长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对预防幼儿的不良行为具有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家长都应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幼儿的“欺负”行为,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同时,积极认识到家园共育对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之,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常见的,家长要结合具体事件具体分析,积极关心和回应孩子的成长需求,用成人的智慧与经验引导幼儿建立健康和谐的伙伴关系,促进其社会性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