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手拉小手节粮一起走

2023-04-23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4期
关键词:浪费粮食孩子

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粮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爱粮节粮,要从家庭做起。对父母来说,爱惜和节约粮食,既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的良好契机;对孩子来说,日常饮食既是获取营养的来源,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

爱粮节粮到底有多重要?家庭中的节粮教育该怎么做?本期策划,我们带你一起寻找答案。

想要真正做到爱粮节粮,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粮食的珍贵和粮食安全的重要。

粮为国之本,爱粮节粮刻不容缓

口述 | 胡跃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我是1959年生人,在山西农村长大。我们这代人从骨子里知道粮食是重要的。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早上起来根本不知道能吃什么。有时因为没有粮食,爸爸妈妈要到邻居家去借粮,借来什么吃什么。借来的也不一定是马上能吃的米面,而是还没有碾磨的原粮,需要去碾子上碾成面粉或玉米糁子。妈妈事情多,就安排兄弟姐妹做早饭,大孩子为主,小孩子帮忙。

碾米、碾面是件大事,有时还需要去大队借拉磨的毛驴。我那时才七八岁,还没有石碾高,把毛驴拉回来也要费不少力气。大家一起忙活一早晨才能吃到饭,很辛苦。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都是陈年旧事,现在生产力很发达,物质丰富,超市里什么都有,国家的粮食供应没什么危机。果真如此吗?从国家发展的总趋势看,人均水资源有限、人均耕地稀缺,加上现代化建设,每年数以百万亩计的土地被占用,人口规模庞大,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将是国家安全的大事。

近十年来,我都在研究农业安全问题,其中就包括粮食安全问题。从数量上看,全球的粮食整体上是不够的,很多人还处于饥饿之中。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每年有15%~20%的粮食依靠进口。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全球30多个国家限制粮食出口,部分国家因此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所以,我们要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此,我的建议是,建设有机农业的村庄,即区域有机化;培养全民健康的饮食理念和生活方式,节粮惜粮,杜绝浪费。后者是每个家庭和个人力所能及的。我在孩子小时候,经常带他到农村去,让他看农村和农业是什么样子,粮食生产是怎么一回事。长大后,他大学读的是经济学,博士研究的是乡村社会学,可能与他的这些经历有关。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因此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土地和粮食的感情。

爱粮节粮如此重要,孩子们却无法理解,我们应该怎么做?

民以食为天,要让孩子们与土地建立联结感

口述 | 粲然(童书作家,三五锄教育集团创始人)

粮食或者说食物,在我们成人看来,就是温饱和生计。但是,孩子对这些无法理解。他们与大自然的接触是非常缺失的,最重要的是丧失了跟自己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联结感。

改变的最好方式,就是带孩子去跟赖以生存的大地耳鬓厮磨。我们教育集团每年都会举办很多次这样的营地活动。

海洋课上,我们带孩子去看大海,让他们观察比较乌鱼和墨鱼之间的区别,让他们做来吃。营地活动中,我们带着孩子去山里,每一次的高潮部分都是大家聚在篝火边烤地瓜、烤鸡蛋。

孩子就像幼苗一样生长在天地的一个系统之内,成人不能用拔苗助长的方式去带领他。以食育人,教孩子珍惜粮食,很大一个问题是大人要怎么做。

父母在家中要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顿饭。很多大人对食物也丧失了热气腾腾的、温情的感觉,变成了保障性的事务。大人对于吃的感情性的缺失,造成很多孩子习得了这种疏离感。

其实,吃饭这件事不仅仅是简单地填饱肚子,吃完就完了。如何真正赋予它更多的仪式感和意义感?就像原始人打猎完后会有一个仪式,然后坐在一起吃猎物,笑容满面,特别享受。很多时候,孩子最难忘的就是大家兴致勃勃地聚在一起吃东西的时候。

家长一开始只把孩子送过来,现在也参与了进来,一起夜观,参加各种活动。不仅弥補了孩子心中对于生命土地的缺失,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安抚和重新获得。多年以后,他们还会眷恋这一刻,就像汪曾祺所说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大家聚在一起吃饭,不在于吃,而在于聚在一起,得到温暖与善意,并于心底生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珍惜与感恩。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借鉴。

道法自然,

向古人学习饮食之道

口述 |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两个孩子的妈妈)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今天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生存方式。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中国人温柔敦厚、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等各种优秀品格,这些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人要在大自然中生活,精神在大自然中徜徉,身心才是健康的。尽管今天大多数人进城了,但我们仍然向往农业文明时期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喜欢吃纯天然的粮食与蔬菜,安全、放心,又有家的感觉。可以说,大自然是生命的根。

道家经典《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自”是自己的意思,“然”是如此的意思,“自然”就是自己如此,任何东西都要按照本来的天性生成、发展,避免过多人为的干涉,人最终效法的是自然!所以,“自然”是人生活的最高法则与准则。饮食是人存活的第一件事,也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毫无疑问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我们要选好的粮食与蔬菜。并不是贵的就一定是好的,要尽可能吃纯天然的、非转基因的。古人吃东西讲究时蔬,就是要吃符合季节、时令的食物,过季的不要吃;不要吃太多、太饱;不要吃太多甜食和垃圾食品,要让孩子轻轻松松、自然而然地吃饭。吃饭时要保证蔬菜与肉都能吃到,营养均衡。晚上尽可能不吃肉或少吃肉,饭后散散步,保持一定的运动量。炒菜少放调味品,保证清淡饮食。《老子》第十二章说:“五味令人口爽”,太多滋味的刺激,味觉就破坏了,身体也会吃坏。越是注重饮食的规律,吃得适量、愉悦,越是健康。身体健康,精神才有依托。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道家有三样重要的“法宝”,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争。节约是一种对待物质的良好态度。吃饭能吃多少盛多少,尽量吃完,不要浪费。去饭店不要点太多东西,实在吃不完一定要打包。节约背后其实是一个“敬”字,即对我们日常享用的一切都要有虔敬的心、感恩的心。敬还有一个含义是“敬畏”,孔子说:“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人有敬畏之心,就不会犯大错误。

教给孩子虔敬、尊敬与敬畏,可以从日常饮食做起。小时候,如果大米饭掉了一桌子,父母会说:“浪费食物真是伤天了。”伤天就是伤天害理的意思,所以我们从小就尽量把碗里的饭吃完,不小心掉到桌子上的饭粒也会收拾起来给鸡吃。

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贯穿饭前、饭中、饭后,持之以恒。饭前可以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如果是周末,可以带孩子去菜市场买菜,让他们看到蔬菜的样子,回来参与择菜。我做饭都是与2岁的儿子一起择菜,他不会,就跟着学,很享受的样子。女儿11岁,我偶尔会让她自己体验一下做饭。她小时候喜欢看《小猪佩奇》里做饼的那一集,我就让她自己做,用牛奶和面,加上切碎的青菜、西红柿,打上鸡蛋,搅匀,在电饼铛里放上油,把饼摊匀……她就知道和面很不容易,要用筷子和勺子把小面疙瘩一点点挤开;也知道掌握火候很不容易,稍微晚一点儿,饼就糊了。如此不易,又是自己亲手做的,她特别爱吃,也特别珍惜。女儿在学校吃中午饭,吃不完都会带回来。有一次学期末,女儿带回来两个饺子,说:“我们学校一年才包一次饺子,我带给你尝尝。”孩子在学习节俭的过程中,也会学到爱与分享。

父母身体力行,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最潜移默化却也影响深远的有效做法。

在家做饭,

家的味道孕育惜与爱

口述 | 何先生(金融科技资深从业者,两个孩子的父亲)

身为男人,我对家务劳动没有性别偏见,从来不觉得哪些工作一定要女人做,哪些要男人做。我愿意做,手艺也还可以,所以只要有时间一定是我下厨,每天的早餐是我做,节假日的一日三餐也是我做。而且,我手机里没有外卖软件,想吃就自己做。

很多人嫌做早饭麻烦,早餐会吃外面买的油条、煎包,但我们家都是我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花20分钟做早餐。其实做起来很简单:牛肉,提前做好一周的量,保鲜袋分装保存在冰箱里,馄饨也提前包好冷冻,杂粮粥用电饭煲预约煮好。

早起几件事同时进行:煮蛋器煮蛋(加热牛肉),微波炉热牛奶,用一个电热水壶烧热水,水开后直接下面或煮馄饨。7点半全家就都吃上早餐了。肉、蛋、奶、碳水俱全,营养丰富又健康。

我做饭很少出现剩饭剩菜问题。做饭时要控制好量,准确计量,宁少不多。米饭不够,大人少吃一口正好控制体重;争取所有的饭菜一顿清,有些菜比如炖猪脚这种剩到下一顿加热吃没关系,绿叶蔬菜就不要剩下以免浪费。另外,一日三餐要设计好,繁简相宜。周六日的早餐如常安排,中餐可选择快手的菜肉面或米粉,晚餐多费些功夫做得丰盛一些。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孩子们都养成了很好的饮食观念。女儿小田在上小学,一直吃我做的早餐。她从来不羡慕别人吃外卖,也不要求吃油条煎包之类的食物,而且一点儿不挑食,饭量也可以。哥哥小麒以前能接受的菜比较少,但也没有缺少营养。如果实在担心吃蔬菜太少,我会用水果代替或者改变食物的做法。

我不是反对外卖,它只是一个获得的渠道,并不意味着食物一定不好。我只是从自己的理念出发,不选择外卖。那种重油重盐又加了很重调料的外卖菜品,有一种特有的“外卖味”。我们家喜欢吃自己做的饭菜,有一股天然亲切的家常味,这是和“外卖味”不同的“家的味道”。对粮食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都在这“家的味道”里面。

除了父母身体力行外,也要给孩子更多参与和实践的机会。一起来看看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

寓教于乐,

争做“怕浪费婆婆”

口述 | 程中花(全职主妇,读书会领读人,阅读推广人)

我是1988年出生的,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做航空服务工作,生了孩子就全职在家了。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7岁,小儿子5岁。

我们家住在北京郊区,附近就有农田。公公和婆婆还有太公太婆都住在附近的村里。我几乎天天都带孩子们过去吃饭。所以,农村、土地、蔬菜、粮食这些對孩子们来说很熟悉很亲近。我还会时不时带孩子去附近采摘。幼儿园会教他们种小麦收小麦。奶奶家有菜园,他们特别喜欢跟着爷爷奶奶在自家菜园里干活儿。我教他们一边干活儿一边观察,孩子们知道食物是怎么来的,自然会有一种珍惜的自觉。

家里是孩子的奶奶做饭,特别节省,吃剩下的饭菜从来不肯浪费,都是留着自己吃。我有时也和她一起吃,还跟孩子说:“咱们不能把饭菜剩下让奶奶吃,要争取光盘!”然后我又做奶奶的工作,请她少做一点儿,免得剩下浪费。奶奶一开始不接受,我说得多了,她也慢慢有所改变。我就大力地赞美奶奶,让孩子们也学会感谢奶奶为他们操劳。

小孩子多少有些喜欢吃和不喜欢吃的,但做好的饭菜不会完全拒吃,不喜欢吃的少吃一点儿也没什么。有些味道比较重的菜比如香菜,小孩子可能会觉得味道奇怪。但我每次都表现得特别喜欢:“啊,有香菜!”见我吃得很香的样子,他们也就觉得好吃了。

我是阅读推广人,自然会给孩子们读绘本。有个绘本叫《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孩子们读了就知道吃绿叶菜的好处,不再拒绝吃绿叶菜。绘本《一粒种子的旅行》讲的是植物种子的传播过程,孩子们读了以后,再看到各种庄稼就会情不自禁地想知道它的种子是怎么传播的。还有一个绘本叫《怕浪费婆婆》,讲的是一位老婆婆特别节俭,看到浪费的现象就要说:“别浪费呀!”读这个绘本以后,我还带孩子们表演了绘本剧,一个人做出各种浪费的行为,另一个人扮演怕浪费婆婆对他说:“别浪费呀!”寓教于乐,效果很好。

小婚家发出以下倡议,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1.买菜之前列清单,尽量少买;

2.按人数精准用料,少做少剩;

3.改掉囤积习惯,避免把东西放到过期白白浪费;

4.外出吃饭不铺张,按需点菜,认真践行光盘行动;

5.养成打包习惯,将饭菜分类包好,保持原味,尽快吃完;

6.抵制外卖浪费,依需购买,不被所谓的便宜套餐套路。

本刊观点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小小餐桌联通国运民生、大千世界。据有关机构估算,我国每年损失浪费的食物超过22.7%,约9200亿斤,若能挽回一半的损失,就够1.9亿人吃一年。让我们从家庭做起,和孩子一起尊重劳动、珍爱生活,珍惜一粥一饭,常怀感恩之心,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浪费粮食孩子
不浪费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我的粮食梦
浪费等于扔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