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辽中南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3-04-22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南双循环城市群

杨 薇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金融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1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现状

辽中南城市群位于辽宁省中南部,区位优势明显,濒临渤海和黄海,靠近俄罗斯东南部与朝鲜半岛,对接东北亚,水陆交通便利,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辽中南地区资源禀赋较好,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该区域工业化起步较早,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受资源禀赋与传统产业的影响,区域内各城市产业结构有所不同。辽宁省是一个产煤大省,很多城市煤炭工业都很发达,其中以抚顺最为著名。辽宁省石油储备也非常丰富,拥有辽河油田,石油工业主要集中在大连、抚顺、辽阳和盘锦等地。钢铁工业是辽宁的支柱产业,有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抚顺特钢、大连钢铁、铁岭钢厂等诸多大型企业,其中以鞍山钢铁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辽中南城市群内两大核心城市——沈阳和大连以制造业为主。沈阳装备制造规模庞大、种类齐全,主要包括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等,近年来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优势产业。2022 年12 月,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代表入选国家第四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工业设计特色类)。大连是全国重要船舶生产基地,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全球首艘30.8 万t超大型智能原油船等一批“国之重器”就在大连诞生。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等产业也在逐步迈向中高端。此外,大连石化产业基础雄厚,是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已形成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基础化工材料、精细化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沈阳和大连两个核心城市利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优势带动了周边一系列中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辽中南城市群。

加快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布局,也为辽宁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增添动力。

2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城市群发展是否适应经济双循环的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循环以国内市场为主,需求侧以扩大内需为基点,供给侧以稳定优化产业链为导向,使国内供给与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外循环指高质量的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相互促进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经济双循环也是城市发展的长久之道,以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无一不是内外循环良性互动、协同发展。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双循环,在未来的建设中,如何深度融入双循环将成为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课题。

2.2 城市间产业发展协调度

产业发展协调度对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至关重要。我国很多城市群在产业发展协调度方面存在问题。第一,城市群内各城市间产业同质化严重。包括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在内的诸多城市群均存在产业同质化现象,不同城市无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1];第二,城市群内部存在行政壁垒,要素流动受到限制。距离和行政分割的存在削弱了城市群一体化效应,城市群内部无法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三,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体系弱。由于缺乏合理规划,不少城市选择主导产业时存在盲目性,导致城市间存在大量产业过度竞争现象[2],难以发挥城市群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统筹规划功能。因此,只有合理优化城市间产业布局,使城市间产业协调联动,才能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并不断向纵深推进。

2.3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友好相关性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产业发展也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物质条件。纵观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在工业类型上,以钢铁、造纸、化工为代表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大[3],以知识和技术为特征的新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综上,加快产业转型,培育节能型、清洁型、环保型产业,推进资源总量管理,实现资源科学配置和循环利用,使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结合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3.1 以经济“双循环”为契机,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辽中南城市群作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发展阶段,应抓住机遇,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国内循环方面,充分发挥沈阳、大连两大城市的引领地位优势,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国际循环方面,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利用辽中南城市群产业优势,推动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矿产开发等领域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向东加强与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经贸合作,向西对接新亚欧大陆桥,向南拓展东南亚市场,进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3.2 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

辽中南城市群内各城市资源禀赋不同,只有在城市群内部实现合理分工,加强各城市间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研发创新方面,城市群内核心城市——沈阳优势明显,科技型企业数量位居东北地区首位,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正在建设中。另外一个核心城市——大连的科技实力同样突出,以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研发平台在大连布局。在港口优势方面,营口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其次是大连和盘锦,这几个沿海城市的仓储物流水平较高。综上,辽中南城市群应实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发挥沈阳、大连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聚集创新要素,优化服务、研发、管理职能,将生产制造业有序向次级城市转移,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3.3 统筹空间规划,加强区域公共资源要素市场建设

城市群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除加强城市间产业分工与合作外,建设区域公共资源要素市场也是十分必要的。公共资源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能否实现要素的有效配置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2022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指出优先考虑在城市群、都市圈或中心城市等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由于辽中南地区公共资源要素市场建设不充分,无法实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因此应加快建设区域公共资源要素市场。建设公共资源要素市场不仅要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体系的建设,还需要积极推进与要素使用相关的各类产权市场,如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知识产权等市场的建设。此外,区域公共资源要素市场的运行离不开各级行政区划的协调,只有形成区域内监管一体化才能破除要素流动障碍,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3.4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新格局

作为重化工业密集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曾经污染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改善。目前,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辽中南主要城市致力于高新技术研发,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应用,不断提高要素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在未来的发展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将成为辽中南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同时,农林牧渔基础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只有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处理好环境治理与粮食安全、保护环境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辽宁省打造“一圈一带两区”发展格局夯实经济基础。绿色低碳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城市群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才能促进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有利于资源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形成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新格局。

4 结束语

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城市群逐渐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之一。辽中南城市群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产业协同发展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产业价值链角度而言,辽中南城市群只有实现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沈阳、大连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空间结构,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才能推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猜你喜欢

中南双循环城市群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