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调配编制资源更好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23-04-22荆州市委编办
●荆州市委编办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湖北省荆州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总体要求,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融入湖北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大局,围绕“盘活”“用好”“管住”,在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统筹调配编制资源上做了一些探索,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着眼“盘活”,合理储备编制资源
荆州市坚持向深化改革要编制、向加强管理要编制,通过精简盘活存量,整合有限的编制资源。近年来,相继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大部制”改革等,市级精减回收行政编制137名、事业编制8153名。
(一)以减机构促进编制精简回收。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将分属不同系统、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尽量整合,市直382家事业单位撤并转减少132家;压缩管理层级,原则上部门管理事业单位不得再下设事业单位;探索推行“大科室制”,将同一系统内职能相近、职责重叠的单位进行整合,将行政审批职责集中到一个科室,机关人事、老干、后勤服务等工作原则上由一个“大科室”负责。除医疗机构和学校之外的部门管理事业单位,原则上不设置人事和财务内设机构,其人事、财务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二)以稳待遇促进编制精简回收。对因改革到机关过渡的事业人员,在过渡期内原有人员的级别、从事的工作任务和财政保障方式维持不变;对因单位整合干部职数减少不能正常任职的人员,其职级待遇维持不变。
(三)以内循环促进编制精简回收。市直机关行政编制空缺需要补充人员时,优先考虑从因编制调整而超编的市直机关人员中调配。除了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之外,公益类事业单位空编需要补充人员时,优先考虑从市直同性质超编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中调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进人,经批准可面向公益二类和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开展竞争性选调。
二、突出“用好”,科学配置编制资源
荆州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基层导向,不断推动编制资源向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倾斜和向基层下沉,大力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一)“纵向下沉”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一是强化区街事权。结合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理顺市区间职能职责,赋予区级更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事权,进一步增强各区发展后劲。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中,依法将点多面广、街道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下放到街道,指导区(市)制定印发街道职权清单。功能区托管街道职权清单由属地政府统一印发。二是推动编制下沉。荆州地市合并时,荆州区、沙市区区直行政编制均不足300名,编制资源非常紧缺。为此,荆州市从市本级拿出80名行政编制,为两区各调剂40名。2019年机构改革中,结合市场监管力量下放基层,分别为荆州区、沙市区调增行政编制242名、185名,有效化解了荆州区、沙市区行政编制总量不足的问题。2020年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中,市、区(市)分别向街道调剂72名、35名行政编制,全市18个街道共核定行政编制450名,平均25名;市、区(市)分别向街道调剂89名、458名事业编制,全市18个街道共核定事业编制893名,平均近50名。2021年、2022年从市本级为沙市区和江陵县分别调剂事业编制60 0名,用于满足基层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用编需求。三是推动人员下沉。改革中,从市级市场监管部门整体下放区级349人,区级接收后对人员编制进行了合理的分解分配,充实调剂到区直相关部门,优化了干部队伍人员结构,强化了区级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保障。
(二)“横向调整”提升部门管理效能。一是优化部门职责。结合机构改革中各级各部门机构的调整组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职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优化。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物价等部门职责,推动形成市场监管合力;整合审改、政务服务、电子政务建设等职责,统筹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将58家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全部回归机关,既完善了行政机关职能,又使事业单位更好聚焦公益服务。二是调整编制配备。坚持“瘦身”“健身”相结合,对市直部门编制配备进行动态优化。2019年机构改革中,党委工作机关的行政编制调增幅度达16%,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等职能强化部门的行政编制调增幅度达40%。市场监管部门因职责调整,行政编制调减幅度达到85%。2020年,为教育、民政、红十字会等民生相关部门核增编制7名。2021年,加大对医保、急救、中小企业服务等重点工作的编制保障力度,核增事业编制28名。2022年,推动编制资源持续向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倾斜,先后为工业经济、发展改革、应急管理、文物保护、教育科研、平安建设等领域核增事业编制66名。通过优化编制资源配置,职能部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得到有力保障。
(三)“重点倾斜”激发功能区发展动能。近几年来,荆州市加快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三区”即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荆州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2019年结合机构改革,一次性为荆州经开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调剂90名人员编制,极大缓解了功能区人手不足的问题。2022年,核增荆州经开区、纪南文旅区事业编制36名;2023年,核增开发区(功能区)行政编制5名,事业编制118名,为功能区继续发挥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力军作用提供澎湃动能。同时,注重理顺关系强化职责。在荆州经开区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实现委托执法向授权执法转变。探索将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有关市直部门的执法权委托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行使。规范司法、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在功能区延伸派出机构,进一步厘清市直部门与功能区的职责。
三、坚持“管住”,提升编制使用效益
荆州市不断深化数字赋能,探索编制使用效益评估,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努力实现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
(一)深化数字赋能,提升机构编制工作质效。作为全省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4.0系统的试点市,荆州市大力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升级,结合不同业务形态和管理实际需求积极探索系统应用;以机构编制业务“网上办”为抓手,逐步取消线下办件,市县已开展机构编制用编核准、机构修改、人员上下编等日常业务的网上办理。截至2023年10月23日,全市已在线办结各类业务8611件。同时,充分利用系统各项数据分析功能,形成多领域多类型多维度的机构编制分析报告,为机构编制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二)探索效益评估,巩固深化改革成效。荆州市委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6个市直部门开展了机构改革成效评估,主要对被评估部门落实机构改革方案以及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效果进行评价,形成受评部门机构改革成效评估报告。通过开展效益评估,倒逼职能部门对内部运作、资源调配进行优化,推动形成机构配置合理、编制使用高效的良性机制,不断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效。
(三)加强监督检查,维护机构编制严肃性。一是推动将机构编制政策规定执行情况纳入党委、政府的督查工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考核范围,列入纪检监察、干部人事监督、财政审计监督的工作内容。对于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形成整改台账。通过下达整改通知书、约谈部门负责人、与机构编制审批和目标绩效考核挂钩等措施推动整改。二是多次组织对各县(市、区)及市直相关部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以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介机构清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开展专项督查,积极参与全市全面深化改革专项督查,有效促进了改革顺利实施。三是坚持线下线上、机关基层、向内向外、单兵多点等有机结合,努力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率。通过以上措施,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实现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