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新闻”时代党报做好深度报道路径探析

2023-04-22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选题

邓 榕

移动技术改变了媒体传统的生产方式。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有麦克风。在这样一个崇尚“快”的时代,信息以飞一样的速度更新着。伴随手机的浅阅读,深度报道越来越成为珍稀产品。众声喧哗之下,传统媒体坚持以匠心精雕细琢新闻产品,用温度与深度,让读者重新享受深读的美好,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长期跑卫生健康线的记者,笔者采写的不少新闻作品先后荣获广东新闻奖、广东省卫生健康好新闻奖、城市党报新闻奖。现结合所采写的报道,以及新闻采编工作实际,探讨深度报道采写各环节的着力点。

一、选题——思考走在前

在越来越碎片化的“快新闻”时代中,深度报道不仅代表着一家媒体的风格和品质,而且也是衡量一个记者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深度报道策划决定了深度报道的质量和报道效果。一个好选题可以直击人心,通常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判断:一是重要性。报道对象是否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是否具有典型性、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是否能通过剖析得出具有普遍价值的结论;二是公共性。选择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能引发公众的共鸣。

以笔者采写的深度报道《你可以忘记全世界,但我不能忘了你》为例,稿件发表后,获江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江门新闻阅评》表扬,在业内外引起不小的轰动。笔者觉得它的火,有一半原因在于选题。江门是广东省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我国65岁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约为5%。按发病率估算,江门市约有3.2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不是一个小的数字,这意味着后面有3万多个家庭备受困扰。如何解决这类人群的生活,成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选题能引起公众较大关注度,因此具有较强的传播力。

确定了选题,下一步就是采访。正所谓“七分采、三分写”,提问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采访的成败。科学而周密的提问设计,能够使记者在深度报道的采访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因此,采访提纲应具有丰富的递进层次,且越详细越好。

提纲列好后,找好采访对象也很关键。在采写《你可以忘记全世界,但我不能忘了你》一稿时,因为涉及隐私,不少医院、养老院都拒绝提供采访对象。最后,在熟悉的医院专家的帮助下,本人找到了2个愿意吐露心声的家庭,给故事找到“主角”,通过他们的讲述,来展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家庭遭遇的困扰。因此,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专家库”,包含报道领域的核心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相关机构资深从业者。有了这个资料库,找起人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二、采访——保持“在现场”的激情

有句话说得好,记者的稿子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脚”跑出来的。“脚力”是搞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基所在,是新闻报道的力量之源。增脚力,就是始终保持“在现场”的激情和自觉。只有在现场,多接触当事人,才能掌握扎实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写好深度报道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

笔者在采写获得广东省新闻战线“走转改”二等奖作品——《大学生村医夫妇的“逆行”之路》报道时,先后两次来到这个坐落在边远乡村的卫生站,采访大学生村医夫妇——江卓尔、吴艳玲的行医经历。

通过实地走访村级诊所,以及与村医夫妇、当地卫健部门负责人、患者深入细致交流,笔者挖出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一是爱情故事感人。即使台山与新疆相隔4000多公里,十年间每年只有一次见面的机会,仍然没有把两个相爱的人分开,他们用行动证明爱情的力量;二是选择感人。当大多数人选择涌入城市的时候,这对夫妻却选择了留守农村,为村民治病解忧;三是善举感人。他们把病人当家人,为困难病人免费治疗。当患者听说我们要采访时,特意从学校、工地请假赶来,就是为了向我们说说医生的好;四是求学精神感人,虽然身处农村,他们却心系医学,哪里有机会学习,他们都会积极去学。在这个物质相对富裕的时代,不少人以金钱论成败,而他们遵循的却是内心的丰盈和富足。这些通过深入采访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最后都被笔者写进了文章中,最终,成就了这篇感人的报道,故事的主人公也获评“江门十大新闻人物”。

由此可见,唯有近距离去观察、去接触、去对话,才能换来扎扎实实的采访素材。正所谓“脚下沾满泥土”,最终形成的新闻产品才会“充满芳香”。

三、撰写——心中有情方能笔下有爱

怎么才能让读者静下心来读完大篇幅的深度报道,并且有所启发和思考?笔者认为,生动的文本表达,饶有趣味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而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故事情节、问题和意义。故事情节,关注的是阅读体验;问题就是现实的问题或者是人们现实的情感、感受,关注的是传播广度;意义,就是故事背后的东西,它影响着传播的时空维度。

在采写《你可以忘记全世界,但我不能忘了你》时,笔者通过丰富的故事和细节,来展现和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第一章节“遥远”里,故事的主人公赵长海是老师,后来被发现了患上老年痴呆症,儿女不在身边,只有老伴照料他。一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是谁”,形象地道出了老年痴呆症对家人与患者造成的隔膜与情感伤害。开始老伴还觉得照顾没问题,“至少这病不像癌症那样会致死”,但很快发现想法太简单,只好送养老院,但老伴又不忍心,3个月后又把赵长海接回来,但后来还是坚持不住了,“照顾得了他,就照顾不了自己”,只好再次送人护理。原本老两口计划退休后就到处看看风景,但一切都因为老伴的失智而改变。文章把这种纠结写得很细,道出了老人患老年痴呆症后的家庭之苦。

在第二章节“残酷”里,王默琴退休后默默照顾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由于没有记忆了,老母亲经常骂她,又找不到好的保姆,只好自己照顾,有时被母亲骂得受不了就跑到外面透透气,“她是个病人,你改变不了她,只能改变自己”。王默琴坚持陪伴能改变母亲病情,“小时候,是她陪我长大,现在,就让我陪她变老吧!”经过细心照料,母亲终于会叫王默琴的乳名了。这些曲折的叙述,反映了真实的人情冷暖,也道出了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多方困扰。

深度新闻的文字表达,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快新闻”所能得到的。为了让文章有一种节奏感,在采写的过程中,笔者交错运用长句跟短句,形成一种律感,同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细细描摹出来。因为作品最终的呈现状态,除了写作技巧,更取决于写作者的阅历、态度、敏感性、以及有一颗怎样看待事物与世界的心。因此,作为记者,要具有共情能力和怜悯心,要能够代入采访对象的心境,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报道,“只有心中有情,才会笔下有爱”。

四、成稿——面对素材要学会“放弃”

写深度报道好比是滴鸡精,全程痛苦,全程煎熬,一滴一滴地汇成一碗汤。在做阿尔茨海默病这一选题时,笔者的采访源大约有10个,整理出来的录音,有上万字。

如何处理这一大堆材料?在写作的过程中,记者一定要懂得“放弃”。好的稿件行文应力求简洁明了,切忌偏离事实、交代不清。总结、归纳、提炼、升华,这些未必是采访对象的强项,但一定是一名好记者的强项。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想要准确地传达什么、宣传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信笔涂鸦,不知所云。正如《人物》主笔谢梦遥所说的,“我们对素材保持诚实遵守采写传统,但我们也要负责提升读者体验,就像餐馆里买正规食材、好好炒菜,跟摆盘漂亮服务周到,并不矛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一定要进入得快,你要让读者明白你这篇稿子究竟要写什么,你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它的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何在。在采写《你可以忘记全世界 但我不能忘了你》这篇稿子时,笔者写了五六个开头,然后从中选择了感觉最好的一个。“3秒钟,大概是眨两下眼睛的时间,但就在这一瞬间,世界就会多一位阿尔茨海默病病人。”通过数字,讲述了老年痴呆症患者增多的现实,增加读者关注老年痴呆症的紧迫性。

接着,从两个家庭的故事出发,分析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治疗、看护困境,提出要广泛宣传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避免悲剧发生;发病后亲人加强看护,鼓励社区康复。列出了可能诱发老年痴呆症的10大症状,整体分析立体全面。初稿出来后,有6000多字,后来,经过多次修改,最终见报的稿件不到4000字。

由此可见,行文如同盖楼,谋篇布局犹如打地基。结构合理,文章读来如行云流水;结构错乱,则读来杂乱无章。在梳理采访笔记时,不妨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虚拟的框架,把与主题相关,具有启发性、典型性的内容放到合适的位置,把富有预见性的语言放在显要位置,同时合理穿插交代新闻背景,多层次全方位剖析新闻人物和新闻事实。只有把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发挥出来,才能弱化劣势,彰显优势。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深度报道也是。稿件见报后,并非就此了事。记者可以再次复盘采写过程,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深度报道采写积累经验,从而写出更好的深度报道。

猜你喜欢

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选题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下)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上)
延缓老年痴呆症 家庭护理至关重要
哪些人易患老年痴呆症?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睡眠不当会增加阿尔茨海默风险
补肾活血方治疗老年痴呆症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