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2023-04-21刘滨谊
刘滨谊
副主编:刘滨谊 教授
为了生命的延续,以绿水青山、大地江河为载体,从阳光、空气、水到食物,每一生命个体都需要接受源自宇宙、储于地球的能量;需要信息的传递传播,信息源自个体之间的交往,从个体扩展至群体;更需要选择最佳的时机和有利的空间方位,以求更为高效的能量接受和信息传递,同样的能量接受和信息传递因时空不同而差异极大,选择恰当的时间空间予以应对就变得极为重要。特别对于人类,能量、信息、应对是其环境生存的3 个关键,人类将三者联动,三元耦合,实现了生存的个体赋能、身心交流、时空应对。
人类数十万年的演进历程,实现三者的经久不衰、始终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已毋庸置疑,这就是景观环境的感受、认知、反应,简称感、知、应,三者统合称之为景观感应。景观感应始于个体的景观感应,将个体能量的感受、信息的认知、时空的应对三元耦合,融为一体。观察中国风景园林数千年历程,从“风景”到“园林”再到现代“景观”,中国人借助风景园林自始至终追求的正是这种感、知、应的最佳状态,即能量接受、信息传递、时空应对的和谐一体。古往今来,景观感应成就了中国风景园林“研风究景”“求定方中”的初心,揭示了中国风景园林美之源头,展现了人类景观造园的目标本质。毫不夸张,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长河中,景观感应的作用非同小可。
以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国际公认景观感知(Landscape Perception)属于景观分析的核心,而景观分析(Landscape Analysis)又被公认属于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基础。景观感应(Landscape Perception and Interaction)较景观感知更为全面地展现了人类生存全程,基于中国人居和风景园林发展而来,突出强调了人类对于自然、生存环境的“有感而发”“能动反应”及“积极应对”。对此,冯纪忠先生关于中国园林2 000 多年的人与自然关系美感演进的发现总结是最具雄辩的注解。历经现代70 年的演进,我认为,景观感应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落实于人类个体与所在境地之间的“人-境感应”,今天的景观感应研究与实践,以中国为率先,其既是风景园林的起点,也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核,更直指风景园林的终极目标——保护创造风景园林美感。“处理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景观感应将这一可用于多学科专业的广义抽象的学科定义具体落实,转换为风景园林学科特有的人-景耦合、人-境联动,转换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而妇孺皆知的绿水青山、城市公园、游园绿地。从而,景观感应可以为现代风景园林建立非我莫属的学科核心、独一无二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学科价值标准,揭示风景园林学科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基本方向。
总之,在当今对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莫衷一是的众说纷纭中,景观感应的学科价值究竟如何值得各位深思,我以为,作为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基础,景观感应如此重要,至少应该属于学科若干分支领域之一。
景观感应的研究与实践前沿,之前已在《风景园林》杂志“走向景观感应”一文中提及,本期景观感应的主题文章亦差强人意、有所展露。然而,如同对于整个宇宙人类迄今掌握的知识只占4%一样,景观感应世界绝大部分的秘密有待正常的有精神灵魂的人类解密。为此,从有待填空补白到需要精准深化,值得研究的创新性课题比比皆是,关键在于从何立场目标出发判断研究的选题,以何价值标准衡量研究的成败创意。景观感应研究首先考验的是研究者对于这个大变局时代、对于人民大众以及对于国家的感、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