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上春来似画图

2023-04-21张立峰贾燕

读者欣赏 2023年4期
关键词:十景雷峰塔画院

张立峰 贾燕

湖山春晓图绢本设色 25cm×26.7cm 南宋 陈清波 故宫博物院藏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唐白居易《春题湖上》)杭州西湖从唐代起就是知名的风景区。南宋建都杭州后,西湖已经发展为“四时朝暮,阴晴雪月,无所不宜”的风景胜地。在游览西湖的人群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南宋高宗皇帝赵构就非常热衷游西湖,在禅位于孝宗之后,游西湖成为赵构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甚至在自己的居所德寿宫内凿建了一个“小西湖”,可见其对西湖的喜爱程度。南宋时期的文人雅士也时常流连于西湖山水,西湖的秀丽景色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南宋诗人陆游客居杭州时曾多次畅游西湖,写就有关西湖的诗作多达数十首,这些诗无疑又给西湖平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南宋初年,喜爱绘画的宋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成立了南宋画院,一时间画家云集,佳作迭出,使这里成为全国绘画艺术活动的中心。宋高宗及此后的几位皇帝还时常参与画院的事务与活动,奖掖画家,对画作进行评论、题跋,这对南宋画院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南宋画院中,有姓名可考的画家就有一百多人,他们被授予一定的官职,拥有良好的创作条件。当时,如刘松年、李嵩、马麟、陈清波等画院的画家们时常以西湖为题,创作山水画。

西湖春晓图纸本设色 57cm×61cm 南宋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根据画史的不完全记载,宋人绘有多幅有关西湖的画作。例如,据明代张丑的《真迹日录》和明代文嘉的《严氏书画记》记载,刘松年绘有《西湖春晓图》《西湖图》各1幅;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李嵩曾绘有《西湖图》4幅;清代高士奇的《江村销夏录》记载,马麟曾绘有《西湖十景》1册;清代吴其贞《书画记》记载,马麟还绘有《西湖图》(大幅绢画)4幅;清代王毓贤《绘事备考》记载,陈清波曾绘有《断桥残雪图》3幅,《苏堤春晓图》和《南屏晚钟图》各2幅,《三潭印月图》《雷峰夕照图》和《曲院荷风图》各1幅。这些画院的画家们与西湖毗邻而居,常年浸淫于湖光山色之中,最能领略西湖景色的精华,因此把西湖风景画的创作提到一个全新的艺术高度。

画家们凭借特有的审美能力,选取10个最有代表性的西湖景观加以描绘、渲染,正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说:“近者画家称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苏堤春晓、曲院荷风、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两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这就是后世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流传至今已经有近800年。从“因景入画”到“因画名景”,西湖十景不仅成为经典的游赏景观,更上升为一种文化艺术审美境界。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画作大多数已经散佚,如今能见到的只有叶肖岩的《西湖十景图》了。

西湖十景图册 绢本设色 对幅23.9cm×20.2cm 南宋 叶肖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湖柳艇图 绢本设色 107.2cm×59.3cm 南宋 夏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湖十景图》曾收录于清代《石渠宝笈二编》,该册以西湖十景为题,画中峭峰壁立,山石险峻,与西湖周边的地形特征不符,显然并非完全写实,但其立意构景颇有巧思,用笔简洁,注重烘托,将西湖的地标性建筑如雷峰宝塔、白堤断桥、三潭石塔、清波城门等巧妙地融入山水景致中,使整个画面显得格外清雅秀润。与南宋时期其他绘画大家的《西湖十景图》相比,叶肖岩的《西湖十景图》可能在艺术水准上并不是最高,但该册页是目前得见的最早、最完整的《西湖十景图》,因此,在我国传统绘画藝术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叶肖岩是南宋临安人,生平事迹少见记载,为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年)的著名画家,擅作人物小景,据《图绘宝鉴》记载,其画风与“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相近。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马远的作品是“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西湖十景图》的构图方式与马远边角之景的绘画风格相近,曹昭对马远的评价用于叶肖岩的《西湖十景图》,大致也是贴切的。

此外,宋人的团扇小品山水画《西湖春晓图》《湖山春晓图》以及夏圭的《西湖柳艇图》等,皆取边角小景,描绘西湖某个角落的春色。

万松金阙图 绢本青绿设色 27.7cm×136cm 南宋 赵伯骕 故宫博物院藏

《西湖柳艇图》是“南宋四家”之一夏圭的代表作之一,被清代张照等著录的《石渠宝笈》收录。夏圭选取西湖的一个角落,画中柳堤环合,前后三层,远处的天空白云浮动,林中烟雾迷蒙;近处岸边游船停泊,十来间屋宇临水而建,水上小舟往来,整个画面显得生动且富于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画面近景柳堤环合的所在—堤外是湖面,堤上广植柳树以固堤,堤内则是阡陌纵横的田亩,田埂边还有七八个行人,观此田地的形制可能是南宋前期围湖造田的产物。历史上,由于宋室南渡,江南地区的人口激增,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于是,在南宋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活动,尤其是杭州所在的两浙路最为盛行。

《宋会要辑稿》“食货”中记载,当时很多的豪门大姓、军中兵卒侵湖围田,从而形成了大量“坝田”“塘田”等。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朝廷对非法围田进行清理,在每一处合法的围田标明界址,立石为凭,共有1489处,可见围田之盛。肆无忌惮的围湖造田,导致许多河湖滩涂被侵占殆尽,其中就包括杭州之西湖、萧山之湘湖、江浙之间的太湖等。结果虽然开垦了大量农田,但是“每年大雨时行之际,陂泽填塞,无以容蓄,遂成泛滥,颇为民患”。围田降低了水体的行洪、蓄洪能力,一旦暴雨来袭,便有溃堤漫坝之忧。夏圭是南宋中期的画院待诏,他的这幅《西湖柳艇圖》在有意无意间为我们再现了南宋中前期针对西湖围湖造田的历史事件。

《西湖柳艇图》《西湖十景图》等都是从某一侧面来描绘西湖,而《万松金阙图》《荷香消夏图》和《西湖图》等画作,则是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展现西湖,可以一窥南宋时期西湖的全貌。

《万松金阙图》的作者赵伯骕是南宋宗室出身的画家,其画风富丽堂皇。画卷开篇水天渺茫、渐见坡岸,坡上青松挺立、群鹤翱翔;其后渐入山中,山峦起伏、祥云朵朵,其间宫阙隐现,整幅画水天、湖岸、苍松、山峦、宫殿浑然一体。有研究认为“万松”是指南宋临安皇城之北的万松岭,“金阙”是指皇帝居住的宫殿,而西湖则位于万松岭之西,因此这幅画反映了南宋时期杭州和西湖的历史风貌。

荷香清夏图 绢本设色 41.7cm×495cm 南宋 马麟 辽宁省博物馆藏

《荷香消夏图》是南宋画院画家马麟的作品,画中近景处小桥曲折,桥两端柳荫蔽日,桥上行人似在驻足观赏湖上风光,又似在享受瞬间拂过的清风;中景以宽阔的湖面为主体,湖上莲叶田田,有画舫、小艇正在轻轻荡漾;湖对岸,远山逶迤,柳林如烟,云雾飘动,烘托出一派闲适安宁的氛围。

盛夏时节,天气闷热难耐,南宋诗人周麟之在《苦热行》一诗中就有“避暑如避仇”之语。西湖正是避暑的好去处,南宋的杭州人常常泛舟湖上,作避暑之游。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纳凉人多在湖船内,泊于柳荫下饮酒。”对此,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详细描述:“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多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簟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竟夕而归。”如此避暑消夏,当真是惬意。这幅《荷香消夏图》可谓南宋杭州人夏季泛舟湖上避暑纳凉的真实写照。

李嵩的《西湖图》采用了全景画法,似置身空中,俯瞰而下,将西湖的诸般风景名胜尽收眼底。画卷展开,但见烟云明灭,山色依稀,意境旷远,在一片湿润氤氲的雾霭中,西湖边的宝塔、桥垣、楼亭、扁舟,还有环湖的群山,都隐现其间。

西湖图 纸本水墨 26.7cm×85cm 南宋 李嵩 上海博物馆藏

画幅正中是“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也是画家刻意的留白。湖上点缀着几艘舟楫,正随着清风微澜穿梭往来。近景的湖滨岸边,画家用硬挺的界画笔法勾勒出楼阁屋宇,自左向右一字排开,形断而势连,借此挽住湖水。西湖的左岸,在散点叠染绘出的树丛、小丘之上,雷峰塔显现,与画面右侧的保俶塔遥遥相望。雷峰塔下楼宇遍布,大多数建筑均是靠山面湖而建。西湖的右岸,跨过断桥、白堤,是孤山风景,其墨色浓重、草木郁茂,可得生发之气。从孤山隔湖向右望去,画家以凝练之笔写出层层亭阁,其后,在山林掩映间,渐与湿笔抹出的连绵远山融为一体。

《西湖图》不仅是最能展现南宋时期西湖全貌的优秀画作,也是最早记录雷峰塔历史原貌的画作。雷峰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根据《湖山便览》记载,雷峰塔原拟建13层,后因财力不足,改为7层。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起义,起义军攻陷杭州,雷峰塔的塔院及外部的木构建筑物在战火中全部焚毁,这是雷峰塔建成后遭受的第一次破坏。南宋宁宗时期,雷峰塔得以大规模修缮,但塔身只恢复到5层。重修后的雷峰塔在建筑和陈设上重现了昔日的辉煌,特别是到了黄昏时分,西湖边的宝塔与瑰丽多彩的落日相映生辉,前人有诗赞叹:“浮屠会得游人意,挂得斜阳一抹金。”这就是著名的“雷峰夕照”。

此后,在明代嘉靖年间,雷峰塔外部木结构檐廊为倭寇焚毁,仅存砖砌塔芯;1924年,砖塔彻底倒塌,“雷峰夕照”成了无可依托的回忆和想象。直至20 02年,雷峰塔重建,新塔采用了南宋重修时旧塔的设计风格,在外观上保留了五层八角楼阁式。在雷峰塔重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就是李嵩的《西湖图》。

李嵩是南宋光宗、宁宗和理宗时期的画院待诏,时人尊其为“三朝老画师”。当时画院中人多兼工界画,以李嵩最为著名。元代夏文彦所著的画论《图绘宝鉴》中说李嵩“尤长于界画”,明代文徵明更是评价“嵩在画院最善界画,昔人谓其折算无亏”。李嵩的界画达到了“画法工细,不用界尺,而规矩准绳皆备”的地步,因此可以说,绘画技艺高超的李嵩能最大限度地还原雷峰塔的历史原貌。

《西湖图》犹如琥珀一样,封存了南宋时期西湖的水光山色和人文景观,保留了雷峰塔的早期形象和整体样式。这幅现存的最完好的宋代西湖全景图,如今正陈列在上海博物馆中,作为宝贵的艺术遗产供人们欣赏。通过《西湖图》,我们看到了雷峰塔的前世与今生;通过这些珍贵的宋代古画,我们也感受到了西湖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底蕴。

猜你喜欢

十景雷峰塔画院
刘杨作品
鲁迅与“雷峰塔的倒掉”事件*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大秦岭·山水
浙江杭州雷峰塔
春睡画院教师美术作品欣赏
从“西湖十景”图彩绘瓷谈清代山水瓷画新风
人生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