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微教学单元”数字化教学研究*

2023-04-20袁斯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育

闻 烨,袁斯洋

(1.哈尔滨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为通信技术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促进着教育事业不断孕育新模式,思政课也因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2021年教育部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作为国家教育工程战略的重要内容,列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之中。因此,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也需与时俱进,提升其教学效率及课程吸引力。“微教学单元”的概念也伴随着科技进步应运而生。

所谓的“微教学单元”是一种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的教学模式,“微格教学”自八十年代初引入我国后,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完善,最终形成了一种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动画、视频等媒体形式,利用网络及新媒体渠道,开展课程教学的模式,即“微教学单元”模式。“微教学”主要围绕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教学环节中精彩章节开展课程。这种微课程在课程设置、课堂模式、互动方式及效果考量等多个维度,都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有较大区别。“微教学单元”的特点是以短视频形式开展教学,是一种主题式、结构化的教学单元。“微教学单元”在通常情况下,主要针对一个或几个相互贯通的知识要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便于受众理解。同时,“微教学”并没有对教学群体或受众进行严格的界定,而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发布在媒介中。这种看似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全面性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45分钟的课堂相比,更加符合当代人们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在课程设置上,“微教学”通常情况以系列课程的形式出现,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用户进入教学系统后,便可以查看其需学习课程的相关内容,满足人们对知识深入探索的欲望。这种通过移动设备和网络平台开展的教学模式,利于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一、将“微教学单元”引入思政课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广泛使用前,人们主要通过以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单线性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内容选择的主导权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权都由媒体来掌控,媒体可以通过改变用户接收信息的先后顺序,来影响人们对事情重要性的判断。而在数字化的今天,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有能力、有机会成为传播主体,这种趋势分散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传播的模式也变成了“多对多”“多对一”等复杂模式。传播机制的变革,推动着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转变为结合多种媒体平台渠道的“微教学”模式。该模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要求着老师辩证地承认个体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微教学单元”有利于推动思政课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转为现实能力。该模式“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3]促使学生跳脱受众视角,成为有信息筛选、判断能力的信息再生产者和传播者,将“学”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微教学单元”有利于学生在不同场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核心价值观学习和传播,引领青年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可以主动学习知识,将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梳理及加工,然后在网络空间中分享。在该模式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可以拓宽其他同学的理解角度。“微教学单元”模式让思政课程不再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而是唤起了一场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选择并学习探索的学习革命。

另外,在教学评价管理方面,“微教学单元”持续丰富思政课程模式,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4]让思政课的管理模式更综合,更智能。“微教学单元”模式可以对教育结果展开量化分析。根据思政学习者的学习轨迹进行个性化定制,对其关注的信息进行整理及延伸。通过大数据和数字化分析,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对教学安排和课程投放进行适度调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微教学单元”构建线上线下紧密循环的思政教育体系,增加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塑造一个具有教育性、灵活性和安全性的网络教育平台,推进我国网络强国建设。截至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为顺应网络的发展趋势,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发展,已开发了多种线下线上结合的课程学习平台,如智慧树、超星慕课等,这些平台均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互动评价体系,它们的出现对占领网络空间舆论高地,巩固大学生思想根基,推进网络育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教学单元”引入思政课面临的现实问题

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日趋完善,“微课堂”模式的先进性和网络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优势,凸显出构造“微教学单元”模式必要性。“微教学模式”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网络课程平台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微学习”的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般飞速涌现,思政课堂也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态势。新技术的引入,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程的革新,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学内容逻辑性欠佳

“微教学单元”教学模式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最突出的差异体现在信息传播平台和反馈渠道上。网络空间具有多元化和跨时空的特性,在开展微教学工作时,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程,这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微教学单元”模式不再是分学期授课,也不是强制性要求学生学习。而是有更高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及更强持续性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更利于学生思考反馈和理解吸收。在时空维度,“微教学单元”打破了教学工作的时空限制,能更好地适应持续性需求。这种具有发展性和持续性的教学模式,从基础教育的层面有效提升全民族素质,是培育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持续路径之一。但是,这种模式也为思政课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那就是教学知识趋于碎片化,逻辑性不强。碎片化的知识会让学生容易忘记学习的主题,大脑中的碎片化知识会相互排斥,有时甚至会产生相互否定。不断切换教学形式和学习内容,会让学生有感觉迷失的风险。同时,由于网络中思政课的课程非常多元,存在着让学生只学习其中的感性素材,而忽略甚至排斥对理论性知识学习的风险。

(二)教学形式泛娱乐化

在网络空间的开放环境下,基于思想政治理论培育和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这种丰富性不单体现在信息内容本身,同时还体现在内容呈现的形式上。比如:网络中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和资源,既有详细准确却相对晦涩的文字内容,同时也有相对娱乐化,内容可能不够完整的图片或音视频内容。这种信息共享虽一定程度上让教育趋于平等,却也让部分高校思政教师找到“捷径”。他们缺乏独立课程创新的职业操守,过分依赖搜索引擎所推荐的课程素材。于是大量同质化的教学视频、案例和动画等感性素材,在高校思政课堂中频繁出现,并逐渐占据教学主要内容成为教学基轴。进而排挤、压缩抽象与理性思维教学的空间,极易造成课程内容呈现庸俗化、形式泛娱乐化的现象。另外,一些教师在针对较有难度的知识点上,会采用一定的通俗化案例,存在着偏离课程的内容本身的风险,也容易导致同学对易接受的素材形成了依赖,缺少知识获取过程中理解环节。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使用浅显的图片视频进行感官刺激,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具有专业性、政治性的内容形成理解偏差。虽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也有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一些生活案例,但思政课程必须避免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的基本理论沦为工具,服务于人们浅层次的感官需要和迎合某种庸俗化的市井需要的现象出现。这种泛娱乐化的理论学习势必会严重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肃性、真理性、价值性。致使真理淹没在无聊的琐碎的世事中,逐渐形成网络数据被过度推崇与依赖的恶性循环。

(三)教学主旨异化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5]与其他专业性课程相比,思政课课程具有更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其课程主旨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沁入人心,追求真善美。同时,与其他层次的思政教学相比,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注重逻辑思辨,坚持以理服人,兼蓄以情感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主旨必须是以理性慎思、逻辑思辨为路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寻求科学的、理性的信仰,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但鉴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引入,人们对事件的求证和认知路径往往遵循“有图有真相”原则,对视频、图像的展示成为当前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然而利用音视频媒体作为思政课教学载体,注定无法饱含高校思政课教学人文性、思想性与政治性等理论课程品性,易导致“一些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往往局限于现代信息技术上塑造的技术景观,难以穿越技术表象进行深入思考的境界”。

囿于当代新媒体教学仍处于发展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本身还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因而原本强调用传递、提炼去突出思政课教学主旨,在融入互联网后变得公式化和单一化。极易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减退,甚至产生抵触。除课程教学外,在对“微教学单元”的教学成果互动上,也存在着学生学习成果严重异化的问题。不少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资源,缺乏对互动问题的认真思考,用网络素材敷衍了事。失去了制定互动环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目标。

三、思政课“微教学单元”的改进路径

“要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6]。伴随“00后”的“网生代”学生逐渐走入大学,他们关注热点、思维活跃,深受各类网络思潮影响,具有较强的表达欲和思辨精神,但仍有很多未成型的价值观念。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结合,提升思政教育的课程水平,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担当伟大复兴重任。

(一)搭建高质量“微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数字化时代,我们倡导知识共享和信息互通。知识作为全球共享的学习财富,已经突破了时空节点、阶级束缚甚至国家差别。在大数据、云计算及智能平台等新型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微教学”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推进。思政学科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将理论课程录制成网络课程供学习者学习。一些国内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知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名师,也开设在线网络课程进行分享。主流的网课学习平台,汇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数字课程,针对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结合不同学生特点,分享高质量“微教学”学习资源,为发挥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作用,提供更广阔、更切合实际的平台。为大幅提升互联网对思政教育的正向作用,高校间应积极促成不同网络平台的联结,突破现有局限,实现传播力度的跨维提升。[7]将网络“微教学”的教育功能最大、最优化,以培养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从网络学习平台信息流通和采集的特征上看,思政课教育素材和资源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就要求各高校要对思政课教学资源库设置专门后台维护人员。对网站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有目标、有规划、有周期地更新和优化,更好地为教学进行资源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思政课程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8]。因此思政课程网站的管理人员也要对平台的信息共享渠道进行扩充,力求将思政课的知识与其他文科学科内容进行联通。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有效链接,充分发挥碎片化时间作用,让学生在学中理解,在学中进步。

(二)线上、线下、实践“三位一体”发展

学习理论专家戈登·德莱顿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课堂教学也是最近的事物,是时候反思课堂是不是最重要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是不是最好的时候了。”[9]思政课是针对思想的教育,事关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效果最大化,才能对学生整体素养和价值观塑造起到切实效果。因此,思政课的设定除了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度,同时还有注重由课程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只有线上“微教学”、线下理论课和课后实践三个场域一体化发展,才能形成高效的思政课新模式。

为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第一,思政教师要充分提升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掌握。重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性地位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师生双方课堂互动效果和学生课堂参与度。对大学生课堂中存在的“抬头率”和“点头率”不高问题做到切实的整改。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让思政课堂起到“引领人生”的指导效果。第二,在课程安排上,教育者要提升网络课程比例,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智能化、数据化的特性。目前智能大数据在对大学生的行为探索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已经表现出非常强大的分析能力。这对教育者开展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辅助作用。第三,要对网络教育平台中课程内容和互动模式进行及时地更新。将思政课程与复杂的社会现象相结合。打造出更多有时代特点的优质教育内容,提升学生课程实践频率。更好地带动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立场科学地应对复杂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三)提升数字化时代下教师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表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0]。因此,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对教师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在如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信息呈现多元化、去中心化态势。作为课程受众的“互联网的原住民”,让很多教师感到自身的权威性受到威胁。“有问题找百度”甚至使教育者们陷入“失语”的尴尬局面。

因此,要切实提升教师的素质以及对媒介平台的使用程度。第一,高校教师要回归到“学习者”的身份,按照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要求,不断地开展课程创新,坚持做到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二,要提升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各种“短平快”的娱乐信息占领着网络阵地,因此对教师的要求除了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有教学设置的创新及科研能力。培养教师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对优质的教学案例和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使用。同时思政教师也要担当起线上线下理论高地的引领者,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在提升思政教育成果同时,提升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四)培养学生善用“微教学平台”开展学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打牢思想基础和思想阵地尤其重要。在数字化浪潮下,学生的大脑每天都处在对信息的接收、学习、收集、处理过程中,因此“微教学单元”作用被凸显。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但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难去建构一个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序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序整合课程,发挥课程全方面育人功能。推进思政教育的普及化和学习常态化,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加快整合线上线下教育一体化。充分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合作式育人,共筑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第三,要利用思政课引导学生学会去伪存真,批判地看待网络空间的内容。提升对问题的思辨和推理能力,形成知识获取的正向循环,养成善于利用网络空间开展自我教育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寻找到符合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新模式。力求在“微教学单元”的引导之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意识,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用自身的能动性培育自我,提升主人翁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

(五)建立更完善的教学评价管理模式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数字化打破了传统教育下时空、地域和环境限制,为思政教育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和自由多样的环境,推动了教学评价和管理的信息化,打造了更利于大学生学习发展的平台。因此,完善教学评价管理模式。一方面要丰富思政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管理。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12],思政课程教育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和监控,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和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思想变化进行掌握,开展针对性交流工作。同时,对思政教师的工作评价,不应仅停留在学生满意度测评中,还可以结合教师在线上与学生的交流情况、课程的创新情况及学生课程实践参与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另一方面,可以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数据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观看度、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追踪,但是对学生在移动设备前的学习情况却难以把控,而“微教学单元”的优点就是便于在实践中进行学生学习偏好的收集,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进行掌握同时可以直接进行学生评价。这种新型模式,可以实现教学的精准评价管理,将思政课的教学成果细化、量化、精准化。既能让教学管理变得更加开放透明,也能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的评估。如从学习的自主性、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这种多维度,高质量的网络空间学习模式,利于大学生提升素养,扩充知识,更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