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必要性及路径探析
2023-04-20荆仙瑶
荆仙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非理性网络民族主义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经济全球化浪潮推进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网络民族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为大众性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网络民族主义的逐渐兴盛,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着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如何增强人民群众对理性网络民族主义理解,避免被网络民族主义中存在的虚拟化特征、情绪化表达、排他性思维所左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意义重大。
当前,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民族主义”与“网络”相结合,使得民族主义有了多样化、多层次的不同表达方式。基于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对民族主义的理解以及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等的不同,从而导致了理性与非理性网络民族主义以及由其所造成的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影响。一方面,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基于参与者浓厚的爱国主义意识,以及对中华民族所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在表达与行为方式上充分体现了其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维护。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转变,让互联网使用用户占绝大多数的青年群体们由衷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加之其本就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学识修养,因此大多能在互联网平台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拥有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发表积极、正义、主流的意识形态话语。此外,由于目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了如普世价值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等错误思潮的冲击。在此情况下,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具有拥护祖国,拥护社会的广大群体,则可以运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平台,运用其虚拟性、广泛性、大众化的特点,对错误思潮起到矫正作用。其可以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爱国主义的话语,形成正向的舆论氛围,起到强烈而有效的号召作用。另一方面,非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由于参与者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狭隘、对爱国主义理解的偏颇以及自身对社会中存在的矛盾抱有消极情绪等因素,导致其言行存在问题,反而不利于社会发展。一些反对者常称之其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一些民众在参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过程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却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一些极端言论,将爱国主义作为谩骂他国的合理借口,实则破坏了国家同各国和平友好发展的国际形象。甚至在国家内部出现矛盾或问题时,其会大肆在互联网上散布焦虑,将问题扩大化。清醒的爱国主义不是打着爱国的幌子“胡说八道”。由于网络传播速度之快,扩散之广,有时网上的一些不负责言论一经发表,便可能会迅速发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众对事实的判断,甚至产生错误意识形态。此外,一些非理性网络民族主义的民众会具有盲目排外心理。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各国利益相互交汇,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在面对全球性困境时,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所有国家协同合作才能解决难题,长远发展,各國的交往互鉴成为一国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闭关自守必然会导致落后,落后则会挨打。而一些较为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却“逆流而行”,惧怕全球化浪潮,认为经济全球化被资本裹挟,这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全球化,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全球化。一旦加入全球化,便会落入资本主义的陷阱,因此呼吁拒绝加入全球化浪潮,拒绝全面开放。由此可以看出,这也是对于社会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对抗。
面对网络民族主义中存在的非理性、极端因素,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如期实现阶段性发展目标,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错误思潮的纠正引领作用十分必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就更应发挥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引领作用,发挥对非理性网络民族主义的纠错作用。确保在面对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之下,在人人拥有言语自由权力的同时,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理性爱国的网络空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群众文化建设、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将其化为自觉意识、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如果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其24字产生认同,那么便会产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社会矛盾与问题交织叠加,各种错误思潮相继发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不同文明之间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旧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在此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起着导航一般的作用,指引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网络民族主义其积极的一方面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提升民族凝聚力与感召力、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做出巨大贡献,其理性作用下的积极成果无可厚非。但面对少数偏激网络民族主义的极端情绪化表达、国内压力出现时散布焦虑的恐慌、盲目排外的排斥心理以及逆社会发展规律而行的闭关锁国思想等行为,若不加以用正确的主导思想价值观念为其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则会很容易造成思想混乱,产生严重后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理论体系与强大的逻辑体系,应当对各种错误思潮发挥制约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奋斗历程中总结形成的思想精华。它指引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新精神,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于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网络民族主义存在的积极派与极端派。积极派在网络平台上多弘扬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表达对祖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而极端派则多发抵制对外开放、宣扬政府的腐朽不作为、制造恐慌与焦虑等言论。在此情况之下,哪一方的力量强大,便会形成压倒性优势,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虽主流仍然是网络民族主义积极的一面,但对于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我们仍要提防,不可忽视,对平台上发布具有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民必要时应采取一定限制惩治措施。网络平台不仅需要监管使用者所发表的言论,同时也要督查自身所发布的内容信息,是否具有不良引导,需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相关网络平台之上的主导权。在目前如:微信、微博、QQ、贴吧等主要交流平台上,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其入脑入心。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开放性,多数网民便可以隐藏真实身份躲在屏幕背后肆无忌惮发表各种言论。一些群体借由网络平台公开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以及发表对政府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观点进而对政府施压,甚至影响整个舆论的走向。在屏幕之上他们并不顾及所发表言论的真实性与否,大多将网络平台作为宣泄情绪的出口。对于这一现象,政府及相关宣传、教育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让群众在有边界的范围内表达观点,且在事件快速传播时,应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反应性,及时遏制事件的发酵,避免事态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同时,应当引导并支持学术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引导作用相关研究,并定时组织相关学者对广大青年群体及社会工作人员开展线上讲座,分析网络上偏激的观点并传递真正的爱国主义做法。
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民族主义引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过去,一些传统媒体为了追求經济利益,而发表炒作网络民族主义的相关议题,这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一些较为极端的网络主义群体,使得“愤青”言论更加情绪化。并且,还存在某些传统媒体为避免陷入纷争,则选择采取逃避纵容的态度。对一些网络民族主义的错误言论、涉外事件不加以报道,对网络平台上的热点问题和矛盾避重就轻,为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生长空间。因此,传统媒体也应担负起自身责任,对于一些造假抹黑言论、视频进行辟谣与报道,以传统媒体的形式但却用群众性和艺术性的语言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当前,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若要助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则必将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导与规制,以政府、媒体、自身三重合力共同促进网络民族主义的正向发展,激发网络群体理性爱国主义意识,共同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可能面对的风险与挑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4]房宁,王炳权.《论民族主义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程霞.马克思与当代社会思潮[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
[6]邬江,李春梅,江薇薇.网络民族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J].领导科学论坛,2015.
[7]邓文,赵杰.新时代下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研究[J].南方论刊,2020.
[8]李保国.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2.
[9]葛素华.网络民族主义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影响[J].行政科学论坛,2021.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