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建构探赜

2023-04-19张艳娇

滨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情怀

张艳娇,王 青,棣 敏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这深刻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诚挚情感的正面驱动密不可分,其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情感唤醒—情感规训—情感认同”三位一体的发展主线。深度解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内含的情感意蕴,有助于拉近中国共产党人与马克思主义的心灵距离,畅通二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使之更加深入人心,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凝心铸魂、汇聚强大正能量。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的生成逻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是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基础上,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意识形态领域自信,主动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软性优势,在理论来源、历史依据、文化支撑和现实情境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奠基: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情感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探究人的情感,强调人的情感在革命、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突出强调人的情感对革命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在革命的过程中,无产阶级的解放需要人的情感的推动作用,因为“没有这种革命的义愤填膺的感情,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没有希望”[2]269。二是突出强调人的情感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看来,“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56,人的本质力量的呈现与人的情感活动息息相关,呈现出自由自主的特点。三是突出强调人的情感的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到情感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不断胜利,会逐渐产生符合阶级利益、代表阶级特征的情感。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3]695四是突出强调人的情感归宿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立足于实现人的解放的崇高理想,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历史环境进行了深刻批判,剖析了导致人的情感片面化、虚假化的现象,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深刻揭示了未来社会人的情感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人的情感问题的相关论述,为中国共产党人从情感维度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从一定意义上讲,“情感、特别是公众层面情感的激发和波动,影响了历史的进程”[4]。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思想建设史、理论发展史,更是一部心理认同史、情感锻造史。

近代以降,“华夏中心观”的自信心遭受严重冲击。无数仁人志士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先后“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5]120。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愤怒和不满之情与对实现国富民强的焦虑、急切和期盼之情[6],使得中国近代社会从情感上渴望救国图存,中国人民从心理上殷切期盼国富民强。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回应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情感诉求,打通了与先进知识分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得以从“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来到“农耕文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工具理性”社会来到“情理”社会,由“思想开放”的西方来到“纲常礼教”的东方。多元文化融合与多重情感交织铸就马克思主义不同的价值光彩,推动中国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开辟提供了情感起点。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推动力。陈独秀呼吁青年“以青春之我,筑青春之国”;李大钊抒发“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毛泽东直抒胸臆“无非一念救苍生”,忧虑着人民的忧虑,欢乐着人民的欢乐,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人民之心为心;邓小平真情告白:“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雷锋将为人民服务视为“最大的幸福”,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焦裕禄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用生命践行一句名言:“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等等。所有这一切无不饱含着“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对民族的自豪、对政党的自信和对世界的担当,展现了世界大党的情感意蕴”[7],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无往而不胜的情感密码。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也是情感型政党”[8]。一百年来,正是在革命豪情、爱国热情、奋斗激情等情感的驱动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三)文化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支撑

情感具有文化相对性和独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情感意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建构提供了深厚滋养。首先,从人民情怀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皆在强调人民是立国之本,治国的关键在于“仁政”,在于“惟惠之怀”。这与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情投意合。其次,从爱国情怀来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都体现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这与中国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爱国主义不谋而合。最后,从天下情怀来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美美与共”的理想情怀,皆强调统一性和整体性,注重合作与共赢。这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异曲同工。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忧国忧民、勤政爱民的人民情怀,公忠体国、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锲而不舍、奋不顾身的革命激情,以及海纳百川、大同包容的天下情怀等文化基因,深度融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提供了文化支撑。

(四)现实情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任何一个社会在特定的时代,都会有自身独有的情感韵律。”[9]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建构无疑有着牢固的事实基础,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效果的客观考量。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10]。在深刻总结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顺势而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情感维度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最为强大的底气。

情感上的认同源于实力上的增强。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成为我们党从情感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备要素,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提供了物质前提。当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单靠理论宣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运用情感动员、情感治理、心理慰藉等方式,有效唤醒广大党员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共鸣和情绪共振,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的时代价值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不仅是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展现出浓厚的民族情怀、深厚的人民情怀与强烈的政党情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政党谋强大的情感基调和远大理想。

(一)展现浓厚的家国情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情感力量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建构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把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之中,体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

当然,包含古代小说研究在内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既赶上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干扰,其中最主要的干扰就是课题激励机制的空前强化、科研管理的量化倾向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牍主义,不可避免地造成“著书都为稻粱谋”现象在相当一部分学者身上的卷土重来和相当部分学术精力的虚耗,一定程度上腐蚀包含古代小说研究在内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品格。

首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的基本要求。爱国作为“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12]11,其中蕴含着浓郁的包容之情、奋进之情、创新之情,是中华民族丰富情感的内在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就是科学理论同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机统一,就是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的紧密结合,可谓民族性、理论性、时代性的深度镶嵌和高度融合的统一体。因此,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要将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融入治国理政实践,以使爱国主义精神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

其次,倡导家国一体,注重家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讲:“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3]354家庭是国家最基本的细胞,家庭与国家是相互依存、互为依托的。一方面,良好的家风建设可以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现代化国家建设,对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国家的兴盛发展也有益于为培养党员群众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营造良好的家风氛围,为建设具有爱国情怀的家庭提供强大保障。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要以“治家”为“治国”的基点,将家风建设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引导人们既要爱小家,也要爱国家,带动家庭成员将良好的家风教育升华为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

最后,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是相融相通、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情”有“理”地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要在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持续培育基本的家国情怀,在“国家认同”之下持久地聚合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情感力量。

(二)体现强烈的政党情怀,为锻造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提供情感滋养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奋进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进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革命豪情、人民感情、奋斗激情、爱国热情等丰富情感,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感谱系,为锻造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首先,增强“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坚定性。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的政治保障,也是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带头做到“两个维护”,“要体现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5]101。情感认同是最持久、最深沉、最根本的认同。情感能够影响人民对党派的认同和对政治问题的态度。[14]所以,运用情感的力量,政党可以造就一种政治氛围,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纳入统一的体系当中,而马克思主义作为这一体系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全党意志的升华,而且也展现了对“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坚定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心理分歧、聚合社会共识,有利于将情感认同转化为蓬勃而生的力量、开拓奋进的动力。

其次,提升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直面错误、敢于斗争的革命豪情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奋斗激情,赋予了党敢于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真抓敢管的魄力。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精神就是要积极唤醒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肃清一切破坏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错误行为,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因时因势调整党的建设的布局和着力点,激发党员群众强烈的政党情怀。

最后,锻炼党的革命意志。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的过程中,铸就了党员干部永葆本色、至死不渝的革命情怀,磨炼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革命意志,这一切始终激励着广大党员群众为锻造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而不懈奋斗。

(三)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情感动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建构提高了党与人民之间的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深谙人民疾苦,怀有深厚的人民情怀,而且善于从人民大众自身利益诉求出发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将其共情力、凝聚力、感召力充分展现出来。事实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促进了党和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目标、根本利益上趋于一致,有益于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达致“上下同欲者胜”的最佳效果。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建构增强了党为人民谋利益的使命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之所以能够建构起与人民之间的情感互联和心理认同,就在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党的所有工作的逻辑原点、价值基点、实践落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呈现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旋律”[16]。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建构回应了人民的时代诉求。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的诉求也会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17]131对人民爱得深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真理价值的情感基础。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人民疾苦、回应人民诉求,进一步增强党与人民“同情共鸣”“同向同行”的情感基调。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的践行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情感建构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要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人与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建构,打通二者之间的心理隔阂,推动意识形态体系中情感力量的存续与强化,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拓展更为广阔的情感路径。

(一)增进情感互联,统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人的情感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都有各自的文化、观念、价值等历史传统,文化在历史传承中必然会蕴含着民族的深厚情感。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蕴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力,共同建构了中国共产党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情感互联。“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5]12因此,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才能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这是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1。集体情感诉求的最大化满足是体现理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以夯实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感认同为基础。为此,就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引入本土语境和文化基因,即以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内蕴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增添中国特色,以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求刻上时代印记,从而消除个别党员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间距和心理隔阂。

(二)夯实情感基础,增强学习“四史”的自觉性

历史虽有嬗变,但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体系中的爱国情怀和人民情感却未曾中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18]108。因此,要增强学习“四史”的自觉性,讲好“四史”当中蕴含的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等,用生动的历史事实从情感上教育人、打动人、感染人,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心、坚定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的决心。要对历史情感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以此拉近中国共产党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间的情感距离,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永久魅力和理论风采,为我们理直气壮、信心满满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夯实情感基础。

(三)探索情感共鸣,彰显纪念仪式和纪念活动的感染力、感召力

情感的产生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互动的结果。情感社会学家柯林斯的互动仪式模型理论认为,随着互动仪式的不断深入,人们会投入更多的情感,这样原本短暂的情绪也会转化为一种群体归属感,客观上有利于促进群体的团结。“政治势力也会创造出新的仪式,并使用它所营造的情感状态影响人们对政治世界的观念。”[19]116开展纪念性的仪式和活动是情感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在仪式和活动中接受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这对凝聚共识,实现价值互通和心灵契合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重要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对重大事件进行客观细致的论述,使得纪念活动更具感染力、感召力,让党员感受到先烈的革命情怀、认识到党带领人民从黑暗贫穷走向光明富强的艰辛历程。新时代新征程,一方面,要通过佩戴党员徽章、开展主题党课、重温入党誓词及观看党性教育题材影视作品等形式,凭借其直接、有效的仪式化体验和视觉化语言,增强仪式的庄重感和神圣感;另一方面,要组织参观革命圣地、革命纪念馆、重要人物故居、烈士陵园等活动,扩大纪念活动本身的感染力,强化党员群众的参与度,满足其感官参与和沉浸式体验的情感需求,从而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共鸣和理性认同。

(四)提升情感认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马克思主义的“失语”“失声”“失踪”,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是每一位党员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与多样性,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性,在一定程度上都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提供了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3]327这就要求广大党员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进一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理论旨趣,把学经典、悟原理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同时,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认同,高度凝练以“四个自信”为核心的国家共识,彻底摆脱历史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干预和否定,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牢牢建立在情感认同和理论认知之上,使之成为捍卫意识形态自信的有力武器。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情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五老”情怀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