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3-04-19陈思,李晨
陈 思,李 晨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入黄金期。目前,我国通过主动作为,达到“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的目标[1],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必须有效地将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乡村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也成为了亟需关注的问题。乡村发展在基础设施、产业体系、人才建设等领域存在一定的限制,乡村管理体系仍需完善,在生态资源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和挖掘地区特色民俗文化等方面也仍需进一步探索。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国家统筹考虑下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步骤,也是广大农业农村工作者思考和把握的主线方向。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未来长时间农村的发展方向[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于中国具体国情的深入把握,对于民族复兴的整体部署,以及对于现代化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认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延伸和发展,是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乡村振兴战略契合了城镇化与乡村发展的规律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得以不断提升,这种趋势既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也是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3]。结合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现代化大多体现出了从工业优先发展,到工业带动农业发展,再到工业与农业融合互促的发展路径。但是,从工业优先发展转向农业资源倾斜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力和难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向稳提质,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创新驱动力凸显,人口红利渐消,这给乡村发展带来了契机。传统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价值显现,城镇人返乡旅游、创业的趋势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乡村振兴战略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现阶段我国也正处于调整城镇和乡村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契合了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认识。
1.2 乡村振兴战略契合了农村发展不平衡和全面现代化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成绩,经济总量稳步提高,经济增长从粗放式转向集约型,传统农业也应趋向现代农业转变,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仍是决胜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的攻坚难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因素[4]。从全局来看,中国实现了从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在国防、教育、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成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必然也要跟上国家现代化的步伐,如何打破限制“三农”发展的桎梏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挖掘乡村资源优势,巩固农村发展战略地位,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整体发展,契合了农村发展不平衡和全面现代化的统一规律。
2 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农民是共同富裕推进的关键群体,农村地区发展更是共同富裕推进的难点所在。为挖掘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回应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正视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王俊、路克利认为乡村产业发育水平低、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大国小农”仍是我国“三农”发展的基本现实[5];熊琬莹认为乡村振兴存在城乡要素流动梗阻,传统生产体系制约,民生保障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6];张琴指出当前乡村振兴面临乡村产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诸多现实困境[7];李朝晖指出农村现代化水平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8]。在乡村生态产业发展方面,曹立、徐晓婧指出乡村地区普遍在主体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产方式转换、生态文化传承等方面陷入现实困境[9]。
2.1 产业发展水平不充足
传统农业因受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制约,容易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滞销或低价销售的现状依然存在,乡村产业发展暴露出中高端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精细化不足,商业价值和竞争力较低的问题。例如,个别乡镇农业发展势头平稳,水稻、脆桃、稻虾养殖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难以保障稳健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影响产业发展的农村地区交通、通讯、电力、卫生、环保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克服,乡村产业还存在着物流运输成本偏高、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短板。
2.2 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乡村治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的匮乏,以及社会治理的薄弱。尽管近年来推行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专干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是社会治理绩效短期内也难以提升[10]。对于人才的保障涉及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现阶段难以一蹴而就。乡村难以独立应对市场化人才“争夺”,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年人口常驻农村不足30%,如何保障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是社会整体经济结构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面临着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足、引进机制不完善、激励政策不够有效、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因此,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以进一步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3 文化建设支撑不得力
当前乡村普遍面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建设缺乏人力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挖掘难,文化发展规划不合理,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譬如,剪纸艺术之类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在逐渐消失,传统技艺和艺术也日渐成为只有少数人关注和热爱的“阳春白雪”。不少手工艺品缺乏市场支撑或没有收获到相应的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文化传承压力,致使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危机,使文化建设发展更多依赖于政府扶持。乡村文化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缺少形成完善的商业化体系所需要的人才和商业理念,难以反哺乡村文化建设。
2.4 生态环境建设不完备
农村地区土地退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农村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公众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较低、农村产业的发展水平远低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标准、高污染的企业朝乡村地区转移等短板。虽然通过综合治理,目前乡村地区村容村貌有所改观,但大部分村民生活习惯不佳,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浅薄,生活垃圾与畜禽粪便处理不当,违规焚烧秸秆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使得乡村生态现状与生态宜居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2.5 乡村组织建设不健全
当前,乡镇农村党组织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老龄化严重,“两委”班子选拔困难,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不够强,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的标准化水平较低。随着乡村外出务工党员数量的增加,流动党员的管理变得更加困难,乡村振兴的实施也面临着众多挑战。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缺乏乡村振兴和党建工作的相关知识,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指导作用,无法实现创新载体和引领发展的党员先锋作用。
3 找准乡村振兴发力点
城乡皆为人类生存活动空间,乡村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联系,但现阶段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各个领域均明显优越于乡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造成城乡二元发展格局的原因繁多,层次复杂,城乡发展水平不单单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政策体制架构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存在的这些短板,需要精准定位,及时发力,在乡村振兴实际工作中抓住有效衔接的关键点、着力点。
3.1 抓好产业衔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为了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基础设施、经济效益和传统观念等多种不利因素的限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做好产业衔接工作。在全面考虑气候、资源、农业习惯、市场需求和产业服务等因素的基础上与政府的政策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积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建立健全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确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方向和途径,努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2 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广大人民群众是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社会生产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最基本力量。广大农民唯有在社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己改变世界的能力,才能持续获得物质和精神财富,实现自身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开设农民夜校、组织道德讲堂等方式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改进帮扶方式鼓励农民通过劳动实现增收致富,开展农业劳动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农户加强技能培训。通过深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一线工作,优先考虑投入高素质农民的生产区域和经营主体,以此来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强农民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建设乡村文化,要扎根于丰富的现实资源,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在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让现代化的中国乡村保留乡村特色,可以彰显地方风格,建设出既适合人民居住又可以增强民众幸福,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好乡村。因此,要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具有乡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不断地发挥乡村遗迹、文物、文献等文化资源的效用,以丰厚的乡村文化涵养文明乡风;重视如剪纸、手工艺品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不断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此外,还要注重文化传播,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优秀文化内容的传播需要依赖于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通过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使文化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这不仅能够提升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够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
3.4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环境支撑。生态环境,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事关世界的未来发展。合理配置乡村公共生态资源,齐心协力共建自然环境良好的乡村家园,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环境支持。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乡村发展之路,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创造可持续发展环境,释放生态红利,提升群众生活福祉[11]。要全面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战略,努力构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的现代农业体系,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外,还应该大力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鼓励农村居民以绿色的消费、出行和居住方式来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为了维护美丽乡村,每个村民都必须严格遵守生态规则,努力构建一个绿色、宜人的乡村。
3.5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通过健全制度机制保障乡村振兴。为了促进村级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对村级党组织的常态化指导与清单化管理、完善村级干部薪酬待遇稳步增长机制、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引领发展。严格执行“县乡抓落实、工作到村到组、帮扶到户到人”的工作机制,加强各级责任落实,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迅速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让“党建+协商”为“党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党建+文化”为“党风”提供有力的支撑,让“党建+产业”为“党建链”提供有力的支撑,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居民自管,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4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如今,乡村不是被现代化所抛弃的“传统”部分的代表,而是要在发展中实现转型。乡村振兴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实践力量,党中央也着力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当前,怎样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满足亿万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文章在深入探究乡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找到符合国情农情的科学回答,得出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推动农村地区发展,必须从抓好农村农业产业转型、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挖掘乡村生态优势、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以此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激励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