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中独立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2023-04-18闫绿春
闫绿春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独立纪录片”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近五年来对于这一方向的研究仅有192篇文献,多数研究方向集中在以典型案例来分析该类型纪录片的特点与发展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对于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环境下的独立纪录片传播路径优化策略分析的文献较少。通过观看相关独立纪录片与查找总结文献资料,得出新时代的独立纪录片应抓住新媒体这一新机遇,独立纪录片制作者应在保持初心的基础上更多地去关注那些还未或者正在走向大众视野的人群或事物,运用多样化的制作形式与新的技术手段去吸引年轻受众的注意力,借助网络传播这一快车道让独立纪录片在各渠道与平台上实现快速传播。而在此基础上本文也旨在丰富关于独立纪录片的思考和研究。
1 独立纪录片的概念
独立纪录片是记录电影美学的第一集团,是纪录片市场的第二集团。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具有个性化明显、个人化显著的生产模式,相比电影、电视剧等抢占商业市场,独立纪录片更注重导演或创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立场与艺术表达[1]。1991年年底,在北京西单某公寓里, 张元、吴文光、时间、蒋樾、郝志强等人聚在一起,准备“掀起一个什么运动,我们要和别人对着干,要和腐朽的电影人传统对着干”。这个“新纪录运动”强调制作的独立性, 在当时的中国语境里,这个所谓的新纪录片是一个独立纪录片的概念[2]。这次聚会虽被写入了历史,但是其中的独立主要是指创作精神层面,并未对独立纪录片的概念做具体的定义。
随着独立纪录片作品不断被创作出来,有学者对这一新纪录片形态进行了阐释。峰万里将独立纪录片定义为官方之外的“民间力量”制作的“民间纪录片”。詹庆生和尹鸿在《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中对独立影像进行定义:所谓“独立影像”是指没有进入这种体制内的审批程序或者没有在体制内的主流媒介渠道播映的影像作品[3]。这其中所提到的作品既包括传统的电影、电视作品,也包括当时比较兴起的数字影像(DV或者HDV),并且这些作品在类型上,既涵盖了长短不同的剧情片、实验片,又包括了纪录片。这一定义也被后来的学者多次肯定与引用。
当时学者对于独立纪录片的定义参考还主要停留在1990年代到二十世纪之前的作品,而今独立纪录片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因此应结合当下社会语境对独立纪录片概念进行厘清与更新。笔者认为,独立纪录片应当是其制作资金与团队不受官方的显性控制,且其创作者能够不被舆论、市场、社会等因素束缚的一类作品。
2 独立纪录片的传播困境
传统的传播渠道中,独立纪录片往往以艺术电影、电影节、学校巡映,以及以内部创作圈为主的人际传播为传播媒介,有着以导演为创作中心的生产模式,制作成本较低,主要突出创作者本人的艺术个性与社会思考。其受众定位也主要是小众人群,不具有特定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独立纪录片多关注于社会边缘人群,而媒介环境的变化使得独立纪录片在保留创作自由的基础上,传播路径也有了新的变化。本文主要从传播渠道与受众两方面对其传播困境进行分析。
2.1 缺少经济支撑,传播渠道局限
独立纪录片当下面临的困境之一是传播渠道狭窄,传播平台有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经济来源缺乏。独立纪录片制片人大多没有固定收入,资金主要来自个人筹措,国家以及组织给予的资金有限。对于独立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最困难的便是如何进行处女作创作,因为在其证明自己有创作实力之前是不可能有任何外部的投资的,且相当一部分创作者即便拍摄了很多部纪录片也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外部资助。比如胡杰自1995年拍摄第一部作品后的十来年,其作品都是自费完成的,蒋樾的《彼岸》拍摄完成前后花了十几万,除了广告的投入外还借了很多钱,此后的许多年才慢慢还清。因此,很多创作者在作品的后续发行方面大都面临着困难。2017年大家都为一部纪录片泪流满面——《寻找手艺》,但是受限于资金,无法进行更全面的宣传甚至是多个渠道的放映,当《寻找手艺2》在B站悄无声息上映后,三个月里的播放人数甚至比不上一个小网红一场直播的观看人数,面对采访,这部独立纪录片的导演张景却说:“觉得自己挺失败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则是自己没有将这些传统手艺很好的展现给社会,只能任凭这些手艺最后消失在时间的洪流里。”因此可以看出,独立纪录片的宣发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
由于历史原因,独立纪录片很难在国内的商业院线进行放映,只能通过少数平台放映或者通过民间组织进行传播,主要是少数人之间的人际传播,比如电影节、大学巡映会、各种民间社团以及官方半官方组织的活动。这种渠道的优点是观众忠诚度比较高且效果比较明显,创作者能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也存在弊端,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受众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才能观看,并且需要场地的布置,因此,导致了传播规模的不够。国外独立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则更为广阔,这保证了独立纪录片的生存空间,例如美国、法国等公共电视台会设立一个专门的时段去放映一些具有现实与社会意义的纪录片,相比之下,在国内有利于独立纪录片传播与发展的渠道还亟待完善。
2.2 独立纪录片的受众选择
独立纪录片的重点并不在经济效益与流量上,其内容多体现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意识和审美,也就意味着其很难引起受众的较大兴趣。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商品时代,独立纪录片处于一种非常尴尬和无奈的状态,但很多独立制作人仍然坚持创作,如苏青、米娜的《梧桐树》、郭熙志的《渡口编年》系列、李维的《尘默呼吸》等。独立纪录片内容选择上主要从个体切入,通常是对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边缘群体精神状态的展现。例如,对民俗传承、罕见病群体、留守儿童等问题的深度调查与挖掘。创作者的镜头更像是一种记录,像镜子一样传递影像内容,是对社会中小角落的人物生活、工作的聚焦,以此呈现这些人的生活百态。这种题材大都体现着创作者的一种责任与使命。独立纪录片导演将创作主体瞄准社会中的边缘人群,独立纪录片的主题可能与大部分大众普遍喜欢的题材不同,加之受众的素质水平不同,因此在传播上其主题选择可能并不为部分受众所接受。
除了创作题材可能不为大众所感兴趣外,随着新媒体技术催生了新的内容传播方式及社会话语权的下移,用户在视频网站或者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观看视频时发送弹幕已经是基本操作,他们能够及时将自己的观点反馈给创作者以及观看该视频的用户,受众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同时,大批类型单一视频的涌现大大降低了受众的体验感,导致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另外,有时候弹幕数量也会成为受众决定是否观看视频的原因。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成为当下独立纪录片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新媒体环境下独立纪录片传播优化策略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快速成长起来。新媒体环境对独立纪录片的传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4]。新媒体技术为独立纪录片的创作注入崭新的血液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这是新媒体环境给独立纪录片带来的新机遇,也是这一类型的纪录片即将或正在面临的新挑战。面对这一全新的挑战,创作者抓住机遇便可将自己的作品广泛传播,从而向社会受众传达自己的思想,达成自己的创作初衷,丰富中国影视创作业态。
3.1 积极参加比赛,促进多平台传播
伴随着电子设备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影视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当然也有表达心理诉求的强烈愿望。智能手机、微单、单反的普及方便了创作者制作独立纪录片,为全民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全民创作的独立纪录片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所上升的情况下,一些国内外纪录片比赛逐渐增多,且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各大互联网平台或者官网也在增设举办纪录片比赛等相关活动,这无疑为好的独立纪录片的宣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创作者积极参与线上投稿或线下竞赛,让自己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播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短视频和视频平台的涌现,对独立纪录片的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例如,优酷、腾讯、爱奇艺等视频平台专门设立了纪录片频道,使得观众发现、欣赏独立纪录片更加方便,也使得更多名不见经传的作品有了能更大范围传播的舞台。另外,相较于传统媒体和以往的独立纪录片的传统传播渠道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络媒体完全可以避开这些因素的限制,这也是独立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必须要重视网络与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原因之一。
近十年来,独立纪录片创作者首选的传播渠道还是线上放映,并且在新媒体环境下创作者既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作品作为商业影片,以折扣价格授予视频网站等途径进行传播;或者使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的领域大V或者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进行转发推广,也可以在网站上公布自己的作品下载链接,拓宽作品的传播渠道。此外,独立纪录片专题网站的设立也为创作者传播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创作者也应利用好视频网站、网络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等媒介,拓展独立纪录片的传播范围,多传播平台的呈现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结合受众心理,平衡时代话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迭代,就独立纪录片自身的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找出一条适合独立纪录片发展的路线,不断创新纪录片创作模式及制作方式,以多样化的呈现方式突破传统纪录片创作瓶颈[5]。自媒体普及以来,受众对纪录片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视频内容吸引用户注意力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内容的主题或者题材不符合受众口味,他们就很容易关闭掉视频页面。因此,新媒体平台可以结合受众的心理和观看习惯,通过大数据算法分析,给受众打上不同的标签,针对受众喜好进行精准的内容推送。独立纪录片应打破传统纪录片的受众群体组成,细分受众标签,精准定位传播更多故事,让受众成为“真爱粉”。借助新媒体平台,创作者与接收者之间形成“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一个网络传播体系的形成,既能激发创作者的热情,也能使得受众对其满意并愿意向其他人安利其作品,从而达到不错的传播效果。
受众关注的即独立纪录片需要拥有的,创新与创意是决定受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年轻人无疑是当下纪录片的主要受众,所以独立纪录片需平衡时代话语,结合当下社会最主流的受众人群,逐渐与时代脚步并齐,实现作品更有效、迅速的传播。另外,作品内容与题材能够吸引年轻受众,但这不是增强用户黏性的唯一要素,创作者在剪辑过程中可以加入特定的动画特效,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能增强独立纪录片的生动与趣味性。当下年轻人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他们时刻准备迎接挑战的姿态是值得独立纪录片创作者注意的。抓住年轻受众这一特点,在独立纪录片的视觉呈现上使用3D、跳剪、快切等影视制作手段,打造电影质感,呈现高质量、精良的视觉效果,更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偏好,有助于提升独立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4 结语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独立纪录片的传统传播渠道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虽然也有优秀作品出现,但传播效果却不佳。在万物皆媒的时代,互联网让社会更多的角落被照亮,因此独立纪录片创作者要借助各种短视频和互联网平台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主题与内容,并且积极参与线下比赛,将作品上传至各种视频App、网站等,以此提升自己作品的传播范围。在吸引受众方面,偏向营造更适合年轻人审美偏好的影视风格,并且创作更多高质量、精良的作品去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然后利用新媒体的多种渠道、多个平台去宣传自己的作品。在这个传播效果有着明显变化的网络媒体时代,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手中的手机与相机参与到独立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当中,这也是创作者提高自己制作能力与水平的时机。独立纪录片创作者通常比普通大众有更广泛与深入的触角去接触社会上不同的群体,因此如果他们可以在主流渠道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民生方面关注社会、传播人文关切、承担责任,也能够大大促进独立纪录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