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策略

2023-04-18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4期
关键词:内容

向 波

(作者单位: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1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传统电视专题节目以其深度报道和系统阐述的优势,赢得了广泛的观众群体。这些节目通常依托专业的制作团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观众提供丰富而全面的信息。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更倾向于快速、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同时期待与内容产生互动。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这就要求电视专题节目致力于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无缝对接,积极拓宽传播渠道、革新互动形式,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2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的变化

2.1 内容生产的创新

传统电视专题节目以线性叙事、标准化制作和集中式播出为特点。然而,新媒体的兴起,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视专题节目的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线性、单一的叙事模式正在向非线性、多线索的叙事结构转变。这种结构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立体和多角度的观看体验。例如,利用数字技术所提供的多样化表现手段和编辑工具,结合“穿插叙事”技巧,电视专题节目能够在主线故事中穿插相关背景介绍或并行故事线,增加故事层次和剖析深度。此外,新媒体环境促进了多媒介内容的整合,包括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的应用,为节目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广泛的互动渠道。动态图表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技术使抽象数据与复杂概念更易于观众理解。360度视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等,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看体验,使观众能够从全新的角度体验内容。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电视专题节目也开始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内容定制,并通过算法优化故事叙述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还能更精准地捕捉观众兴趣,制作出更具吸引力的节目[1]。传统单一视角的电视专题节目正在向多元视角转变,从不同群体、文化背景和专业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增加了观众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认识,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对话。

2.2 多平台传播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节目力求将内容跨平台、跨媒介地推广与分享,以适应多元化的观众需求。在传统的电视播出之外,电视专题节目通过如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等传统网络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分发,利用其庞大用户基础的优势拓宽传播渠道。节目内容也经常进行格式化调整,以适应不同平台的播放特性,如在短视频平台上提供更短的剪辑版本,以吸引快节奏生活中的观众。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被广泛用于节目的预热、播出和观众反馈。借由这些平台,电视专题节目制作人员可以直接与观众互动,及时获取反馈,增强观众的参与感。特别是微博,常常成为节目热点讨论的聚集地,对于提高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意义重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通过手机观看电视专题节目。因此,许多电视专题节目在制作时就考虑到移动端的适配问题,确保在小屏幕上也能提供良好的观看体验。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搭建平台,与地方媒体联动,共享内容资源,构建了融媒体一体化智能媒体资源平台,产出了“百年百城·建党百年寻声”的一系列反响巨大的项目;总台还在全国各省设立地方总站,加强融合联动,展示出对新媒体环境下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

2.3 节目互动性增强

新媒体环境下,国内电视专题节目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这一变化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观众行为的变化。观众不再局限于观看节目,而是能够参与节目内容的讨论、反馈以及互动,从而形成了更富动态和互动的观众体验。电视专题节目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与观众建立了直接联系。节目组通过在这些平台上发布节目预告、幕后花絮和相关讨论话题,激发观众的参与兴趣。电视专题节目组还通过在线投票、观众调查和实时评论等方式提高观众参与度[2]。有些节目组通过邀请观众参与话题投票或在线问答,这些互动使观众感到自己是节目的一部分,增强了观看的主动性和参与感。电视专题节目的另一项创新是引入了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鼓励观众上传自己的视频、图片或故事,节目组则集成这些内容到节目中,实现观众内容的共享与展示。另外,借由直播平台,观众可以通过弹幕发送即时反馈,参与实时讨论,甚至与节目嘉宾进行互动,提升节目整体的观看满意度。

3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策略

3.1 “把握脉搏”:新媒体环境下的主题定位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节目应不断更新和迭代主题定位策略,把握时代脉搏,灵敏地感知时代变迁和观众兴趣,准确捕捉社会动态,深刻洞察社会现象,通过选择与时俱进的主题,保证节目具有前瞻性。电视专题节目的选题必须与当前的社会热点、文化趋势和观众关切紧密结合,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变迁、科技创新等领域,选取具有时代代表性和深远影响的主题,以期引起观众的共鸣,并提升节目的社会价值与影响力[3]。不同年龄、背景和兴趣的观众群体对专题内容的需求各异,因此,电视专题节目在选择主题时,需综合考虑多元观众群体的偏好,力求打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内容,积极探索年轻观众群体越来越感兴趣的网络文化、生活方式变革等主题。国内多档理论专题节目在大众化和通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思想的田野》《这就是中国》等,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新阐释,结合民生与时代特色的政治内容,获得了较高的观众关注度和黏性。在信息混杂的新媒体环境中,电视专题节目需通过独特视角和创新主题来吸引观众,避免平庸和重复的内容,注重深入剖析主题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前景,为观众提供超越表层信息且更加丰富、全面的知识体验,从而在新媒体环境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变迁的重大论断,如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作为电视专题节目的重要内容。例如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该专题片包含《第二个答案》《政治监督》《铁规矩硬杠杠》《永远在路上》4集,深入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故事,展现了党的自我革新和社会革命的历程。这些节目选取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采访了10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审查调查对象及涉案人员、干部群众,生动呈现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2 “视觉盛宴”:新媒体环境下的技术应用策略

节目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应充分利用数字编辑和后期制作技术,包括使用先进的剪辑软件和特效工具,以提高节目的视觉效果和整体质感。通过精细化的剪辑和动态特效,如图表动画、3D模拟等,使复杂的信息和数据更易于观众理解,增强节目吸引力的同时提升信息传达效率。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使节目呈现更为壮观、独特的视角,为传统的摄影手法和呈现效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AI和机器学习技术在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中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技术能够协助节目制作团队在大量数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辅助决策制作内容。AI技术还能在视频编辑中提供智能剪辑建议,提高编辑效率,甚至自动生成视频摘要和高光时刻。特别是在复原历史场景、模拟未来预测等方面,制作人员应积极融合VR和AR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其“置身”于节目内容之中。而结合多摄像机拍摄、实时切换和在线互动等元素的实时直播技术,能够让节目在报道重大事件和突发新闻时,及时传递最新的事件与信息。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机智过人》和地方卫视的《我是未来》《最强大脑》等电视节目,成功地将人类科技最新成果,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技术融入节目,为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这类节目不仅展现了技术的前沿动态,更在电视领域开辟了科技类节目的新范式[4]。

3.3 “话题制造”:新媒体环境下的题材挖掘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节目为实现“话题制造”,关键在于发掘符合时代脉动、触动公众神经的题材,这要求制作团队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创新思维,以捕捉和发现引人入胜的话题。细致观察、深入分析社会现象,发掘那些能够引起广泛讨论和共鸣的议题,了解群众关切的重要方向,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激发观众对相关议题的深入讨论。在历史和文化的广阔领域中,存在着丰富而未被充分挖掘的素材,制作团队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或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开辟出独特的专题内容。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诸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航天探索等领域,成为公众极为关注的热点。电视专题节目需要围绕这些领域,展现科技进步背后的故事与影响,吸引科技爱好者的注意力,力求普及科技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探讨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等内容,以引起观众的深思和共情,提高节目的深度和广度。紧抓国际视角下的中国脉动,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文化特色以及与世界的互动,在增强国内观众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为国际观众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例如:《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通过诗词竞赛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观众重新认识和欣赏古典文学的美;《国家宝藏》则以博物馆文物为载体,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该节目结合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现代科技手段,既深刻又生动地展现了历史文化,强化了国民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自豪感;《儿行千里》聚焦于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普通人,通过记录他们的成长故事,展示了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坚韧和希望。

3.4 “故事大师”:新媒体环境下的叙事结构策略

叙事结构是电视专题节目是否具有吸引力的直接影响因素。伴随观众参与意愿的提升,电视专题节目通过增加观众在线投票、实时反馈等互动方式,使观众成为节目叙事的一部分,为节目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度提供了新的可能。电视专题节目制作团队可以应用多线索叙事结构,通过回忆、预示、并行展开多个故事线,构建复杂而立体的叙事框架,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沉浸感。例如,在探讨社会问题的专题中,同时呈现不同群体或个体的视角,展现问题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同时,电视专题节目制作团队可以创新应用时间跳跃、倒叙等叙事技巧,打破时间线性,让节目能够以更加灵活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故事,增强叙事艺术性;或是采用纪录片式的叙事手法,借由真实的场景再现、第一手的访谈资料等手段,真实体现节目内容。另外,运用情感叙事,挖掘和展现故事中的情感因素,如人物之间的关系、内心的冲突等,电视专题节目能够更深刻地触动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叙事策略在人物纪录片或社会问题探讨类节目中尤为突出。中国国际电视台的《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借主持人的视角讲述了上海援藏医生、悬崖村村民易地搬迁等人物故事,展现了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时代巨变;而《朗读者》《见字如面》这样的文化类节目,通过朴实的文字和情感丰富的叙述,传递出抚慰人心、积极向善的主流审美价值,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

3.5 “圈粉秘籍”: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电视等传统媒体越来越注重品牌建设,要求制作团队致力于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构建和巩固节目品牌,吸引并保持观众群体。强化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是关键,节目制作团队应积极融合统一的色彩方案、标志设计和视觉风格,在观众心中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这种视觉识别不仅应出现在电视节目本身,还应延伸到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多个平台,确保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辨识度。同时,电视专题节目制作还需结合热门事件、流行文化元素,以及与其他媒体和品牌合作,提升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节目的内容和品牌形象扩散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粉丝社区的建立和维护是品牌建设的另一关键环节[5]。通过建立官方粉丝团、在线论坛或粉丝群,节目能够集聚忠实观众,形成稳定的粉丝基础。这些社区不仅是观众交流分享的主要平台,也是节目收集反馈建议的重要渠道。此外,质量始终是品牌建设的核心。保持节目内容的高质量和专业性是赢得观众信任和支持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制作水平和内容深度,节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4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面临着内容创新、技术应用、观众参与及品牌建设等多重挑战。在这个多元化、互动性强的媒介环境中,节目制作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追求内容上的深度与广度。技术的高度应用为节目呈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使电视专题节目叙事更加生动、多维。同时,观众参与的提升和精准的数据分析,使得节目内容更加贴近观众的需求。此外,强化品牌建设,不仅可以增强节目的市场竞争力,还能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新媒体环境中,这些策略的有效融合与应用,是电视专题节目制作赢得观众青睐和保持持久吸引力的关键。

猜你喜欢

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引言的内容
引言的内容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