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感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
——以大宝山尾矿区生态修复为例
2023-04-18江海燕李世杰
夏 燕,江海燕,李世杰
(广东工业大学 a.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广州 510090)
矿产资源开发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高云峰 等,2018)。目前,全国采矿破坏土地面积超过140 万hm2,其中塌陷面积超过30 万hm2,不少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加工过程伴随着废气排放、粉尘飘散、水源污染和植被景观破坏等问题,对矿区及周边人们生产和生活环境造成了破坏(武强 等,2017)。近年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对矿山环境的治理。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的函》(自然资办函〔2019〕819号),要求对露天矿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推动矿山规范开采与生态修复。在此背景下,广东省人民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2020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2020)发布的《广东省2020 年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实施方案》(粤自然资发〔2020〕15 号)明确要求各地政府重视对矿山的生态修复,各方努力共同实现规范开采、矿山复绿的目标。然而当前矿山生态修复的效果并不理想,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生态修复相关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农户的参与动力不足、意愿不高,这严重制约了矿山生态修复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生态修复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当地农户既是环境破坏的受害者,更是生态修复的主要参与者(韦宝玺 等,2020),当地居民参与意愿的高低关系到环境治理政策能否发挥最大限度作用(申津羽 等,2021)。因此,测度农户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促进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亲环境行为可以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做出对自然环境有利或者避免环境损害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及行为(Langeet al., 2019),据此当地农户参与生态修复活动也属于一种亲环境行为。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前因开展了广泛研究,主要包括外部情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芦彗 等,2020;胡奕欣 等,2021)。其中,外部情境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社会文化和经济等(田卓亚 等,2021)。如Lim 等(2020)认为,政府制定的政策以及在相关项目上的资金投入均能影响民众的亲环境行为意愿;黄蕊等(2018)认为劳动模范是影响居民亲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体自身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特征和生计资本等(Cao et al., 2009; Mekonnen et al., 2018; Lu et al., 2020;王璇 等,2020;徐瑞璠 等;2021)。如唐旭(2018)通过研究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和干部身份是影响当地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的显著因素;杨思宇(2022)认为生计资本总量增加或生计结构优化均可以提升当地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参与意愿;杨卫兵(2015)认为农户非农收入比重和文化程度均会对农户的亲环境行为意愿产生影响;李秀清等(2021)则认为个人价值观是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关键性因素,并认为不同价值观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性。除此之外,部分学者也基于微观心理视角对公众亲环境行为意愿进行研究并得出一些认识,如公众风险感知会对其环境友好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即环境风险感知越强烈,个体越趋向于具有环境友好行为(王丹丹,2019;王晓楠,2019);制度信任也能够有效促进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参与度(王晓楠,2018 杨卫兵 等,2015),生态价值认知对农民的参与意愿起显著的促进作用(史恒通 等,2017)。
上述研究虽然从不同视角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进行了研究,但环境品质为具有非排他性和效用不可分割性的特殊公共物品,农户的亲环境行为意愿不仅仅受单一维度,如外部政策、个体特征或心理动机等割裂的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推动,而且受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环境感知视角探究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因素。环境感知是一个主观概念,广义上被认为是个体周围环境在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也包括对这种映像的修改过程;狭义上被认义为是环境质量在个体脑海中形成的映像。彭建(2001)认为公众正确的环境感知对积极支持政府环境政策具有重要作用;赵雪雁(2011)认为研究公众环境感知特性及其规律是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的最佳切入点。目前已有学者结合环境感知探究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多维度影响因素,如Wang(2019)将线上问卷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分析京津冀地区公众对空气污染的感知和支付意愿,发现治理意愿受个人收入、职业和日常生活中的意识以及政府信誉的影响;盖豪(2020)从价值感知和政府规制视角出发探究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意愿,结果发现政府规制和感知价值均可以提高农户秸秆机械化意愿,并且上述两因素间存在交互效应。综上,虽然关于公众亲环境行为意愿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将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纳入同一框架的研究相对较少。具体而言,公众亲环境行为意愿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现有研究大多探讨多种因素对行为意愿的直接作用,而忽视了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机制。
鉴于此,本研究以大宝山尾矿区生态修复为例,将环境感知细分为外源性动力——政策感知、内源性动力——治理价值感知与禀赋感知,探讨外部和内部情境是如何影响农户的亲环境行为意愿以及外源性动力对内源性动力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提高尾矿区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供针对性建议。
1 研究假设
个体的意愿与行为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意愿是行为产生前的必要过程,本研究将支付意愿和动员意愿作为亲环境行为意愿的测量指标。而环境感知是个体获取相关信息后对其进行筛选、重构和理解的过程并指导接下来的行为(周尚意,2001),结合计划行为理论(Ajzen, 1991; Rezaei et al.,2019; Zahedi et al., 2019; Wang et al., 2020)将农户的环境感知细分为大宝山尾矿区生态修复的价值感知、政策感知和自身禀赋感知,将其作为探究环境感知对农户参与大宝山尾矿区生态修复意愿的影响因素(图1)。其中,价值感知源自公平理论,最初是指个体对某产品的需求或其带来的服务体验,后来被拓展到多个领域;农户在做出决策时,势必会进行价值的衡量(崔民,2022)。若农户感知尾矿区生态修复能够为其带来价值,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一般会较愿意为生态修复支付相关费用(史恒通 等,2017;申津羽 等,2021)。据此提出假设H1:农户价值感知与亲环境行为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即农户对大宝山尾矿区生态修复的价值感知越高,其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意愿越高。政策感知主要为个体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压力,可分为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Cialdini et al., 1990),前者指政府通过政策组织和领导个体的相关活动,后者指个体周边群体的态度或行为影响(Moutinho et al., 1987; Wang et al., 2018a)。如果政府或周边非政府群体能够产生正向影响,农户可能会有更强的支付意愿(郭清卉 等,2022)。据此提出假设H2:农户政策感知与亲环境行为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即农户对大宝山尾矿区生态修复周边政策感知越清晰,其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意愿越强。禀赋感知指个体对即将执行某项任务或行为难度的认知(Ajzen,1991; Senger et al., 2017),这种感知通常是个体基于对即将执行行为的认识与自身能力的初步判断而产生的一种评价。居民的参与意愿归根到底是取决于自身能力,如果农户具有足够强的能力,一般会有自信能胜任尾矿区治理工作(王学婷 等,2018)。据此提出假设H3:农户的禀赋感知会对其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即农户对自身能力越自信,其支付意愿越强。
图1 环境感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模型Fig.1 Mechanism model of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n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一般而言,政府首先会引导个体关注群体准则,即相关政策。这会使个体首先感受到群体规范的压力,当个体自身的价值感知与群体相悖,其会在内心产生质疑他人或者怀疑自己的心理。同时,农户必须要对尾矿区生态修复相关工作的难易程度有一定的认识,才能结合自身能力进行判断。而农户获取信息主要源自政府政策宣传、矿企广告宣传和周边熟人的告知,即农户的政策感知会对其禀赋感知造成一定的影响(史恒通 等,2019),据此提出假设H4和H5。H4:政策感知会对农户的价值感知产生显著影响;H5:政策感知会对农户的禀赋感知产生显著影响。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2.1 研究区概况
大宝山矿位于粤北山区,是一座建于1958年,以开采铁、铜等矿产资源为主的大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山,总面积达665.06 hm2(陈静 等,2022),周边有阳河村、凉桥村和上坝村等村庄。矿石的主要组成成分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多金属矿开采中流失的铅、铁、锌、铜、汞等重金属是破坏水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同时金属硫化物氧化后不仅会释放大量的重金属粒子,也会释放H+(Zhaoet al., 2012)。已有研究表明,矿区核心区域附近水体呈强酸性,土壤重金属严重超标,此类土地种出来的稻米和蔬菜无法食用,上万居民受到影响(林初夏 等,2005)。污染最为严重的时候,周边共有83个自然村、584.8 hm2农田、20.9 hm2鱼塘受到影响(周建民 等,2004)。除产生酸性废水危害当地居民健康外,大范围的露天开采和不规范的民采持续扰动和破坏地表,使得山体破碎、植被消失、地下水层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开发程度较高,人为活动已严重破坏当地的地形和地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比较严重。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宝山矿区的环境问题,2013年广东省相关部门开始对大宝山尾矿区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铁龙新山片区是民采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作为大宝山尾矿区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大宝山矿拟分4期对该区域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多家科研院所在此设立治理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治理面积为25 万m2,大宝山下一步计划恢复治理面积为104万m2,将重建一个人工或者半人工的生态系统。
2.2 数据来源
课题组于2021 年3—4 月前往大宝山尾矿区开展调研,对周边村落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按照河流走向以1 km为半径划分区域,选择10个行政村,每个村大约抽取60户农户进行调查。受访者大多为常住人口,对当地环境与治理现状比较了解,可保证调查数据的可信度。共收回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40 份,有效率90%。问卷调查受访者中,男性占比59.81%,高于女性;年龄主要在50 岁以下,占比75.37%;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73.70%;职业以种田和打工为主,占比70.93%(表1)。此外,为进一步了解当地农户对环境治理的需求,课题组于2022年5月补充调查当地居民的环境风险感知。当地矿产开发造成的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据此本研究对上述环境问题带来的损失风险感知进行初步调查,同时补充调研了农户对政策的微观感知。补充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风险事实感知、损失感知和原因感知;2)农户对环境治理政策的感知;3)个体的人口统计特征,如性别、年龄、居住时间和健康状况等。问卷感知强度设计值介于1~5,其中3.5~5表示感知非常严重,2.5~3.4 表示感知比较严重,1~2.4 表示感知较轻(史兴民 等,2012)。调查对象为矿区周边居民,补充调查人数为23人。
表1 被调查农户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N=540)Table 1 Soci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stigation farmers (N=540)
2.3 模型构建
2.3.1 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已大量用于研究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同时计算多个因变量和分析多个因果关系,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允许存在合理的测量误差(Daxiniet al.,2019;谭红娟 等,2021;王昌海 等,2022)。本文研究对象同样受到多方因素和多指标的影响,因此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公式(1)为结构方程,反映了潜在自变量(价值感知、政策感知和禀赋感知)与潜在因变量(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关系,公式(2)和公(3)为测量方程,计算各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式中:ξ为内生潜变量,指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B和Γ分别表示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的路径系数矩阵;X表示内生潜变量的观测变量;Y为外生潜变量的观测变量;η为外生潜变量;⋀x和⋀y表示内生潜变量和外生潜变量与其观测变量之间的荷载系数矩阵;ζ、δ和ε为残差。
2.3.2 变量选取 尾矿区生态修复农户的亲环境行为,是指居民为支持尾矿区生态修复而做出的一系列行动。支付意愿是人们内心期望和实际感知相结合而产生的对某一事物愿意付出的价格,可表征农户对参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同时,农户是属于“地缘群体”,只有农户自身比较支持参与尾矿区环境治理,才会愿意动员他人参与。对价值感知、政策感知和禀赋感知维度相关可观测变量的衡量,均采用Likert量表法,由非常不愿意到非常愿意依次赋值1~5。参考吴璟等(2020)的研究,价值感知从经济和生态价值两方面进行评价(表2);政策感知基于示范性和命令行规范,选择邻居朋友、当地政府和矿业公司3个观测变量衡量农户对参与尾矿区生态修复意愿的影响程度(吴璟 等,2021),其中政府和矿企作为倡导者和技术代表,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力,能够对居民决策结果产生影响;邻居朋友为居民的亲近之人,农户在决策是否参与矿区生态修复行为时,往往倾向于听取亲近之人的意见。禀赋感知选取自我精力和能力感知2个可观测变量进行测度(见表2)。
表2 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模型变量定义Table 2 Definition of variables in the model of farmer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willingness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检验
3.1.1 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保证评价量表的可靠性(表3),使用Cronbach'sα信度系数对量表的信度进行验证,Cronbach'sα达到0.6以上即可接受(崔亚飞 等,2018;甘臣林 等,2018)。亲环境行为意愿、价值感知、政策感知和禀赋感知4个潜变量以及问卷整体的Cronbach'sα系数均>0.6,因此是可接受的;4 个潜变量的CR 介于0.741~0.906,>0.5的参考标准(王凯 等,2016),因此模型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同时,4 个潜变量的观测变量验证性因子的标准因子荷载系数均>0.5,表明各潜变量的结构效度较好;亲环境行为意愿、价值感知、政策感知和禀赋感知的AVE 值均大于最低标准值0.5,表明问卷的判别效度较好。此外,模型中的KMO 值为0.823,Bartlett 球形检验的χ2为3 168.871,问卷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表3 农户亲环境行为模型变量信度效度和效度分析Table 3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of variables of farmer'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model
3.1.2 整体适配度检验 通过AMOS 进行模型估计,拟合度指标如表4 所示,除了PGFI=0.435<0.5未达到理想标准外,模型的其余指标都达到标准,表明模型拟合度较优。
表4 农户亲环境行为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结果Table 4 The results of the overall fitness test of the farmer'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model
3.2 假设检验
模型路径系数和假设检验同样采用AMOS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得到价值感知和禀赋感知会对亲环境行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410 和0.154,假设1 和假设2 得到验证;政策感知会对价值感知和禀赋感知均产生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10和0.512。
表5 结构模型路径系数与显著性检验Table 5 Path coefficient and significance test of structural model
3.2.1 价值感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由表5可知,价值感知对亲环境行为意愿的系数为0.410,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受访者对生态修复的价值感知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其亲环境行为意愿,验证了假设H1;即若农户感知参加尾矿区生态修复相关工作或为其支付相关费用能带来经济或生态价值,其亲环境行为意愿将越强烈。由表6可知,经济价值感知的标准化系数最高,为0.964,表明农户认为参与矿山环境治理能够带来收入增加才会拥有更积极的态度参与矿山环境治理,首先尾矿区相关有偿工作能增加劳动力,丰富家庭的生计方式,提高非农活动的收益;其次对于劳动力匮乏的家庭,生态修复能够改善当地土壤质量,从而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间接增加家庭总收入。作为理性经济人,农户会根据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做决策。生态价值感知的标准化系数为0.841,表明尾矿区生态修复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可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亲环境行为意愿。近年来,中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公众也逐渐了解生态环境的价值,在重视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较为关心生态环境对自身生活品质的影响。大宝山尾矿区的生态环境受到长期破坏,经过生态治理,农户能切身感受到生态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因此较高的生态价值感知会使农户表现出积极参与尾矿区环境治理的行为。
3.2.2 禀赋感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禀赋感知对当地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在1%以内显著,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54(见表5),假设H3 成立。表明若农户认为参与尾矿区环境治理越容易,其对参与和完成相关活动就更有信心,因此亲环境行为意愿也更强烈。可能由于农户禀赋感知与参与尾矿区环境治理的生产成本相关,如以“投工投劳”方式响应尾矿区环境治理工作时,只有农户认为参与环境治理行为投入成本低于其带来的正向外部收益时,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尾矿区的生态修复活动。具体而言,精力感知与能力感知2 个测量维度的因子标准化系数为0.912 和0.913(见表6),均>0.9,表明精力和能力感知是衡量政策感知的重要因子。精力和能力感知是农户自我效能感的体现,自我效能预期越强,农户对参与尾矿区环境治理的精力和能力信心越足,实施力越强,其参与尾矿区环境治理的意愿就越强烈。
表6 测量模型路径系数与显著性检验Table 6 Path coefficient and significance test of measurement model
3.2.3 政策感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政策感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影响的结果并不显著(见表5),假设H2 不成立。即农户周边群体无论对尾矿区生态修复的态度如何,均不会对其亲环境行为意愿产生直接影响。但政策感知对价值感知显著正相关,且路径系数为0.210,假设H4 成立。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周边群体政府、矿企或者邻居朋友均对尾矿区治理态度会影响居民对生态治理价值的感知,进而影响居民亲环境行为意愿。究其原因,首先可能是当地政府和矿企在宣传时,仅仅对生态修复的优越性进行了宏观描述,譬如收入提高、环境会改善等。对于农户而言,无论从何种渠道获知生态修复信息,能促进其参与某项行为的主要动力为直接经济效益,即大多数情况下农户只有在确实体会到生态修复带来益处,才会产生更强烈的亲环境行为意愿。其次,矿企和邻居作为非官方外界因素,对农户的意愿影响方式虽然不是通过制订相关制度实现,但是一批率先响应政策的矿企或者农户可以通过营造积极正向的社会环境间接促进农户提升其尾矿区环境治理的价值感知。政策感知对农户的禀赋感知也是显著的,路径系数为0.512,假设H5 成立,即政策感知可通过禀赋感知对亲环境行为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农户在决定是否参与尾矿区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投入成本。政策扶持、生态补偿或者技术支持均能降低其投入成本,仅当农户通过解读政府政策,了解矿企措施或者接收邻友经验后,能衡量尾矿区环境治理的相关福利政策对自身支持力度较大时,农户才能改变对自身精力和能力的认知,进而积极参与尾矿区生态修复。此外,将政策感知维度下3个变量的标准化系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感知矿企态度的标准化系数(0.914)最高,可以认为对政策感知具有重要的解释能力,因而也是影响亲环境行为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风险感知调查
农户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感知比较强烈,感知强度均高于3,表明过去几十年的矿山开发对当地环境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事实感知中(图2-a)水质污染的感知最为强烈(3.39),在尾矿区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首要考虑治理地下水和地表水,若当地农户感受到尾矿区生态治理后饮用水或者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明显提升,对其尾矿区环境治理参与意愿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风险损失感知中(图2-b),对人口影响较大,人口外流较为严重,可见矿山开发对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地农户可能在逐步向外搬迁。如果环境治理能够重新提升大宝山区域的吸引力,如建立矿山公园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修复示范基地吸引农产品公司投资等方式,带动地区整体发展,则能够更好地扩展环境治理对农户的价值效益,促进农户积极参与环境治理。风险原因感知中(图2-c),政府执法不力和企业环保意识差均感知强烈,如果能扩大宣传或者建立沟通平台,优化参与机制,使农户清楚了解政府或者矿企对尾矿区环境治理的决心和举措,也许能够促进当地农户的参与意愿。此外,环境治理优越性和政府人员能力信任度比较高,感知强度均在3.0 以上(图2-d),政府工作人员若能及时将政策信息传递给农户,打破信息壁垒,当地的农户会比较积极支持尾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图2 大宝山尾矿区农户风险感知Fig.2 Risk perception of farmers in Dabaoshan tailings area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尾矿区生态修复当地农户参与度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的现状,构建环境感知对亲环境行为意愿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农户现场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户在生态修复方面的价值感知对其亲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禀赋感知也可产生直接影响;但政策感知并不会对农户的亲环境行为意愿产生直接影响,但其能够通过价值感知和禀赋感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并且政策感知对禀赋感知的影响程度大于对价值感知的影响程度。第二,经济价值感知、感知矿企态度以及精力和能力的感知是农户亲环境行为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研究的结论对提高生态修复工作的公众参与度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政策启示:1)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作为理性经济人,衡量价值是农户行为决策的先决条件,强化当地农户对尾矿区生态修复带来的价值感知至关重要。政府可结合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与抖音、快手等新型移动互联网平台,积极向当地居民传递简单易懂的生态修复知识;在重要的场所张贴标语、横幅等,或定期举办尾矿区生态修复的讲座活动并发放宣传册;宣传内容可更具针对性,突出农户最为关心的经济价值,并使其真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以提升政策宣传的有效性。2)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优化生计策略。经济价值感知是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关键因素,并且农户在考虑是否参与环境治理时会结合自身精力与能力特征,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技术素养,也可增强居民的禀赋感知,降低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门槛与成本,进而间接提升农户收益,促使其作出科学理性决策。3)搭建生态修复交流平台,强化邻里示范作用。目前矿山生态修复还是一项由政府和矿企主导的活动,大部分农户是“被影响者”而不是“影响者”,因此需要打破政府或矿企与农户间的信息壁垒,建立沟通交流平台,使农户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与治理流程,成为生态修复的主动参与者。同时,当地居民与邻居朋友的日常接触程度明显多于与政府的接触,且农村是由地缘关系、宗族关系演化的熟人社会,邻居和示范户的带头作用不可忽视,这可能是居民相应的催化剂,探索有效的带动模式,如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定期举办示范学习活动或先进环境治理模范表彰等,使其充分了解周边友邻的态度和行为,以带动农户参与尾矿区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