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戏曲新流派能“新鲜出炉”
2023-04-18杨瑞庆
杨瑞庆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流派纷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尤以板腔体中的京剧、豫剧、越剧表现得更为绚丽。特别从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戏曲舞台上的流派更是群芳争艳,各领风骚,出现了一派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这些五彩缤纷的流派,在几代艺术家承上启下的传接下,至今韵味依旧,不绝于耳,给人美的享受。但新生代的新流派却呼之不出,戏曲舞台上还是那些“老派老腔”在反复“克隆”,当代戏曲艺人似乎只留恋模仿,而难见创新,因此,一定程度制约了戏曲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让戏曲舞台更加璀璨夺目,就要让戏曲流派继往开来,既要使老流派世代继承,更要使新流派脱颖而出。
为了营造出诞生新流派的氛围,有必要总结传统流派的产生经验,探寻制约流派产生的障碍,从而能孕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流派。
一、总结流派唱腔诞生的经验
所谓戏曲流派,就是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创作风格,既有耳目一新的表演形体,更有别具一格的唱腔形态。戏曲流派是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为了张扬才华,追求超越,艺人们常刻意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出独特的戏曲流派。其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与众不同。当然只是在维护剧种风韵前提下的创新,就是这些看似“貌不惊人”的“大同小异”,就彰显智慧,引人入胜。如梅兰芳的唱腔华贵、尚小云的唱腔洒脱、程砚秋的唱腔婉约、荀慧生的唱腔俏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京剧旦角的四大流派。细品他们的唱腔韵味,虽然都是西皮、二黄,由于运腔独特,润腔别致,就给人迥然不同的艺术享受。
这些传统流派是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诞生的,总结其孕育流派的“土壤”,可以成为后人学习的经验:
唱腔求新。旧时艺人依赖“吃开口饭”而谋生,只要给人新奇就能招揽观众,所以,不步前人后尘、不随同行影踪,是他们从艺的座右铭。有的为传统唱腔锦上添花,有的为经典老调另辟新路,形成了“不变中求变”的创腔思路,虽然还是那种剧、那种调,却给人新意绵绵的感觉,所以,引来了众多戏迷的追捧。更有许多艺人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和审美理念,扬长避短地独树一帜。如沪剧演员杨飞飞低沉、缠绵的“飞飞腔”,锡剧演员王彬彬高亢、豁达的“彬彬腔”,都是令人陶醉的流派唱腔。
剧目媒介。单段的、孤立的唱腔,难以形成流派。一定要在戏剧情节中充分展示,并结合唱腔的语气表达、情感宣泄,在一系列唱段的演绎中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流派印象。这方面,越剧的流派产生最有说服力,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展示了范(瑞娟)派小生和傅(全香)派花旦的流派;《红楼梦》中展示了徐(玉兰)派小生和王(文娟)派花旦的流派;《祝福》中展示了袁(雪芬)派花旦的流派;《何文秀》中展示尹(桂芳)派小生的流派。过去演员重视创演“独家经营”的剧目,并淋漓尽致地贯穿流派唱腔,才使特色唱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演员主创。戏曲主要依靠演员的唱腔来叙述情节,为了打动观众,演员往往追求每一句唱词都字正腔圆、每一句唱腔都声情并茂,特别对于运腔的另辟蹊径、拖腔的意料之外,有着更多巧妙而细腻的处理,才能形成与众不同的流派。虽然也常有琴师帮助,但一切都以演员为中心而自创,乐师只是辅助加工,而不主宰设计。如梅派代表作《贵妃醉酒》、尚派代表作《昭君出塞》、程派代表作《锁麟囊》、荀派代表作《红娘》,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唱腔,都是演员根据个人喜好、嗓音条件、剧情需要,为自己量身定制,因此,流派风味浓郁,至今盛唱不衰。
专家评选。流派不是自封的,必须有占位高远的理论家善于发现并给予肯定,再从美学角度论述其流派的艺术价值、存在价值和推荐价值,让剧坛关注新星新风新派的崛起。或撰文评述产生影响,或举办研讨引起重视。很多流派的产生都是通过评选而确立。如1927 年北京举办评选“京剧旦角最佳演员”的活动,最终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榜上有名,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随后还举办了评选“四大须生”的活动,结果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高票当选。评选的重要依据是专家们考量演员的流派价值和流派影响的大小程度。
群众公认。只有观众叫好的戏剧,才有立足之本。其中,迷人的流派唱腔是重要的欣赏亮点。创立流派不是以怪取胜,而是以新鲜的韵味取悦观众,以精妙的技艺征服观众。只有群众公认的流派才有生命力。特别是有些戏迷,与流派唱腔的审美趣味、嗓音条件十分吻合,就会拍手喝彩,产生共鸣,并且还跃跃欲试地附和跟唱。如业余演员的嗓音条件大都不如专业演员,因此,沪剧中杨飞飞创立的流派、越剧中尹桂芳创立的流派,都是低腔回旋,更受群众欢迎。由于戏坛上不同流派的共存,即使反复欣赏同一部戏剧,由于唱腔不同,也会看得津津有味。
由此看出,唱腔求新、剧目媒介、演员主创、专家评选、群众公认是产生传统流派缺一不可的要素。回眸过去的戏曲创作经验,在许多方面值得借鉴、值得提倡。由于形成了主观编演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创腔方法,产生了许多五彩缤纷的流派唱腔,成为戏曲舞台上的宝贵财富。
二、制约流派唱腔诞生的障碍
戏曲音乐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喜忧参半。令人兴奋的是唱腔能与时俱进地丰富多彩,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提倡了现代戏的编演,使一些优秀唱段家喻户晓,广泛传唱。如豫剧《朝阳沟》、评剧《刘巧儿》、锡剧《海岛女民兵》等,都有群众喜爱的新腔新调,已在流传过程中让人爱不释口。令人遗憾的是,当代流传的唱腔中还少有耳目一新的流派产生。由于戏校的培养目标,演员的模仿对象,群众的认可风格,都停留在与传统流派的对接上,所以,当代盛演的一些经典老戏,还是翻唱经典老腔,照此下去,戏曲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产生“不进则退”的危机。要说这方面的教训,昆曲的艰难传承就是前车之鉴。昆曲唱腔历来强调“照本宣科”,严格按照前人传下来的腔格演唱,来不得一音一板的偏离,所以,根本产生不出标新立异的流派。有利的是继承了传统,保存了遗产;不利的是缺乏了生气,削弱了欣赏,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昆曲的顺利传承。
如要催生新的戏曲流派,对照传统流派的产生路径,当今戏曲的创作状态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如,创新一直受戏曲界的追捧,新剧目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但大多停留在戏曲题材、戏曲结构、戏曲舞美、戏曲乐队、戏曲服装方面能颇费心机地创新,在流派唱腔的设计上还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给予重视,因此,虽然新戏剧层出不穷,新流派却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体制制约。目前戏曲团队大多是公家创办,演员基本来自戏曲院校培养,一些尖子学生早已由老师量身定型为某种派系,以后就不会轻易改弦换辙地去演唱另类曲调。团队的生命力依靠组织掌控——开支靠拨款,演出靠邀请;演员基本不用担心生存危机——角色由领导安排,表演由导演提示,唱腔由作曲提供,一切处在被动的接受中。当然,可能会演出精彩,出现座无虚席的追捧盛况;也可能会演出失败,出现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这些境况都不在演员的掌控之下,一切由天时地利人和的命运决定。由于演员缺少机会去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就懒得去思考独特的演唱风格。习以为常地以演唱传统流派为荣,以模仿得逼真而不遗余力地去付出努力。有些很有天赋的演员不愁名、不愁利,一切都有旁人呵护,一辈子就这样心安理得地“依样画葫芦”,自然就不会产生出新的流派唱腔。
机制制约。目前,进入排演的戏曲唱腔一般都是先由作曲者谱曲后,再交给演员学唱的。这些作曲者有的是音乐院校毕业的,有的是院团乐队改行的,应该说音乐功力都较深,所以设计的唱腔往往旋律优美,板式丰富,较好地在音乐性中体现戏剧性。但不可否认,作曲时较多考虑为演员在已定型的流派唱腔中润色,很难有为展示演员的特色而做深层次的张扬个性的设计。倒是会体现作曲者自身的谱曲爱好而会形成一定风格。很多时候,设计的唱腔难以适应演员的声音条件,有的演唱起来平淡乏味、有的演唱起来勉为其难,当然产生不出能适应著名演员的新流派唱腔。当代的演员也很少向作曲者提出能发挥自己演唱特长的要求,任凭作曲者对旋律的自我构划,到时只追求照谱演唱,只在唱准、唱稳方面下工夫。当然,很多演员也不可能为自己的唱腔出谋划策,定腔作调。因为一些重要的戏剧也不允许演员自作主张地自我演唱,当然产生不出新的流派了。
限制制约。新流派常是由专家发现、肯定、提倡,最后才被群众公认的。当代的新流派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很多时候理论界没有大胆推荐。一种观点认为超越老流派是对先辈流派的不尊重,一有“出轨”,就指责学得不像;一种观点认为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根本没有资历“自立门户”去独立谋派。即使看到一些创新的苗头,也不会隆重推出,让一些新腔调的萌芽消失在自生自灭之中。事实上,理论界还缺少对流派唱腔研有所长的专家,对唱腔的新旧反应还不够灵敏,只停留在好听或不好听的层面上,还说不出为什么好听的原因,更听不出具有新流派潜质和特点的新腔新调,使一些具有创立流派唱腔的优秀演员没能足够地认识自己,因此就没有兴趣也没有胆量去攀登树立新流派的高峰。而且,当代也没有组织过关于新流派唱腔的评选,群众自然也不可能引起对新流派的注意。由于受到了舆论界的种种限制,新流派唱腔就难以“出笼”了。
三、催生流派唱腔诞生的对策
时代在发展,审美在提高,当代戏剧观众已不满足在戏坛上反复咀嚼传统的流派唱腔,而呼唤诞生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新流派唱腔——可以在传统流派上另辟蹊径,也可以是前所未听的创新。为了催生新流派唱腔,可以重点采取以下对策:
改革体制。如果剧团永远是公费包养,那将永远诞生不出新流派。只有把剧团推向市场,演员能自主地担忧生存命运,就会考虑做强自己,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特别要提倡演员能呕心沥血地设计出新颖别致的戏曲唱腔,着力追求迷倒一群、倾倒一片的欣赏效果,只有这样,新流派才有可能脱颖而出。目前,很多专业剧团都在改制,许多名演员都在领衔带队,那么谋划新剧目、设计新唱腔等主动权应掌握在名演员手中。民间还有许多自负盈亏的民营剧团,为了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胜出一筹,应该重视新流派唱腔的设计,才能独领风骚,引人入胜。
改进机制。应该理顺当代戏曲创作中作曲者与演员的关系。难说主次,应因人而异,应大力提倡演员自己设计唱腔。如果作曲者对演员的演唱风格烂熟于心,也可以作曲者为主,但需在旋律中生动地体现出演员的演唱特点。最理想的谱曲顺序应先由演员提出要求,再由作曲者量身定制;也可让演员自己尽情哼唱,再由作曲者记谱、润腔。使所有唱段都有让演员张扬个性的旋法,并在整部戏剧中一脉相承。发现韵味不浓时要加浓,特色缺乏时要加强,通过多轮修改,最后达到演员得心应手,演唱神采飞扬,那么就有可能成为一鸣惊人的新流派了。
改变限制。流派必须得到专家肯定和群众公认。新流派不能轻易自封而成为“满天飞”的称谓,需有一定的制约限制,但也不能限制成“新不如老”的说词,应形成恰到好处的舆论氛围。不能认为凡是新鲜的唱腔都能成为流派,而是需有专家以无穷的智慧和前瞻的眼光,在理论上肯定,在前景上看好,即使暂不成熟,也要给予鼓励。演员一旦听到专家的好评后,就会备受鼓舞,就会继续精益求精,最后就有可能打磨成新颖的流派唱腔。群众也会顺着专家的导向去欣赏新鲜,认可新流派。同行艺人就会纷纷仿效,新流派就会名正言顺地确立在戏坛上。
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孕育、打造戏曲新流派,不远的将来,就会出现另辟蹊径的新派新腔。在适当的时候分别举办一些剧种的新流派唱腔比赛,那么,优美而动听的新流派唱腔就会“新鲜出炉”。到那时,再看我们的戏曲舞台,传统流派迷人,当代流派醉人;富有个性的演绎,富有特色的演唱;百花盛开,百家争艳,一幅千姿百态的蓬勃图景,我们才不愧为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戏曲新一代。